很多到过长宁区妇幼保健院乳腺科看病的患者,都有一个「共识」:病情严重不严重,在沈卫达主任触诊后,看看他的脸色就清楚了。「如果沈主任面不改色,依旧是一贯不急不缓的语速,那么这个病人大多没事,既使需要开刀
很多到过长宁区妇幼保健院乳腺科看病的患者,都有一个「共识」:病情严重不严重,在沈卫达主任触诊后,看看他的脸色就清楚了。
「如果沈主任面不改色,依旧是一贯不急不缓的语速,那么这个病人大多没事,既使需要开刀,也多半是良性;如果沈主任脸色突然沉了下来,那么这个病人的病情就不是很好。」一位熟悉沈卫达的医生这样说。
不需要做其他检查,凭着近 20 年的经验,触诊便可对患者的情况做出判断,且八九不离十。
然而,每次遇到脸色下沉,沈卫达也并不是想以此来「哗众取宠」,此时,他的心真真切切因为眼前的病人而变得沉重。
「如果眼前坐着一个病情严重的病人,可你还是满面春风。」沈卫达坦言,这种「假装」他做不到。
程琳(化名)是一位「资深」乳腺癌患者。十几年前,沈卫达为已是乳腺癌晚期的她进行了手术。手术后不久,程琳到医院复查,跟沈卫达说了一件让她十分「窝火」的事情。
原来,程琳在收听某乳腺癌节目时,便打进了电话咨询,并以病人家属的身份说出了自己的情况。节目方在并不知道程琳便是患者本人的情况下,将预计的情况和盘托出:这样的情况,剩下的时间也不会超过两三年,尽量让病人快乐一点就可以了。
这翻回答,可让程琳「怒火中烧」,这和当初沈主任的说法完全不一样嘛!辗转反侧了一整夜后,程琳在第二天一大早便跑到长妇幼挂了沈卫达的号。
「你的手术很成功的,我们帮你开得很好。虽然有转移,但是都拿掉了。你不要悲观,除了淋巴结上的转移,其他地方都没有。人家很多和你一样的病人,十几年都过去了,依旧活得好好的,你也一样可以的。」面对程琳的一番追问,沈卫达依旧用他不急不缓的语气,有条有理地回答着。
终于,程琳一颗悬着的心又放了下来。
「病人们需要我们精湛的医术,更需要心理上的关怀,我们医生的一句话,往往对他们至关重要,往往能够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当然,我们在安慰患者的同时,也会将实情告诉家属,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也要争取到家属的配合。」沈卫达告诉记者,如今,十几年过去了,程琳依旧健康地活着。
「看着这样的病人闯过一年、三年、五年、十年……我的内心无比快乐。」沈卫达告诉记者,没有哪样幸福,能够比得上这种幸福。
这十几年中,沈卫达还为程琳的嫂子、侄女做了乳腺癌手术。
「一次,程琳的嫂子陪她来检查,告诉我自己似乎也有个小肿块,问我能不能帮忙看一下,这种随手的事情,我们从来都不会拒绝。」沈卫达告诉记者,触诊后,他认定程琳嫂子的肿块是恶性的,并很快为其进行了手术。
手术前,程琳的嫂子塞了一个红包给沈卫达。
「红包肯定是不会要的,可是考虑到患者的情绪,当时并没有立即退还给她,而是在手术结束后还给了她。」每次,红包都会被沈卫达这样「温柔」地退回。
在沈卫达的带领下,「始终从病人角度出发」成为长妇幼乳腺科医护人员心中的「标尺」。在这里,病人不会接受反复检查,医生不会为病人乱用药,千方百计减轻病人的负担。
「我们做医生的,就要实实在在。该用的药用,不该用的就不用,对症就好,而不是价格贵就好。」沈卫达告诉记者,他有很多老年病人,如果药费太贵,就直接影响到了她们的生活,所以一定要设身处地为她们着想。
乳腺癌患者开刀后的 5 年中,每月都会来医院拿药,而对于这些患者何时开的刀,当时是什么情况沈卫达早已烂熟于心。可即便对患者如此上心,却也难免遇上一两个「难缠」的。
「几年前,沈主任为一位 60 岁的阿姨进行了乳腺癌手术,在征求了患者同意的情况下,切除了一侧乳房。」一位乳腺科的医生回忆道:「术后几年,这位阿姨恢复得特别好,身体和心情都好起来了,她便对自己的形体有了更高的要求,于是对当初切除乳房而闷闷不乐,便经常到沈主任的门诊来倾诉。」
「每次来嘛,我都会告诉她当初的选择并没有错,听她反反复复唠叨几句也就过去了。」提到这件事时,沈卫达微微一笑,知道她也就是把自己当成了倾听者,依赖沈主任,也是很多患者的习惯。
沈卫达告诉记者,这些年来,在长妇幼乳腺科手术的乳腺癌患者 5 年生存率在 99% 以上。这个数字,让他很欣慰。
「每次门诊,沈主任都要看 50—60 个号,午饭常常在下午 1 点以后才吃。对于我们这些年轻医生,沈主任不仅充分信任,还毫不保留地把技术传授给我们,针对我们下级医生的情况给予指导锻炼。无论是对待工作还是对待病人,沈主任给人最真切的感受就是温暖。」对于沈卫达,长妇幼乳腺科医生于金玲说出了病人与同事眼中最真切的感受。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