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月 9 日,由医师报社主办,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支持,医师网、医 TV、《中国医院院长》杂志社、《中国社区医师》杂志社协办的「第十届医学家年会(2025)」在北京召开。
本次年会颁发了「见证医学发展 致敬医界丰碑」「推动行业前行的力量」系列荣誉,西安交大一附院麻醉手术部副主任朱耀民获评「十大医学创新专家」。
在医学麻醉领域,有这样一位卓越的贡献者,他深耕术后快速康复研究,大力推广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技术,惠及基层医院。他基于快速康复理念,开发出重要标记物及药物浓度监测新方法,成果荣登 SCI 期刊封面文章,并实现初步转化。在移植麻醉管理方面,他总结临床经验,发布权威指南,为行业树立规范。
他不断创新,获批国家发明专利,为肺隔离技术带来新突破。同时,他主持多项临床研究课题,发表论文数十篇,荣获科技奖项。在老年及危重患者麻醉方面,他技艺精湛,运用先进技术保障患者围术期安全。
他就是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手术部副主任朱耀民。
朱耀民以医疗创新为抓手,不断开展特色业务和新医疗新技术,不断增强学科医疗保障能力和区域辐射能力。
在肝移植手术中,针对门静脉开放后的心脏停搏风险因素,朱耀民带领团队制定标准化管理规范,使用血气分析、高级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TEG 等监测及血管活性药物,在门静脉开放前精细化调节出入量平衡、改善内环境、纠正贫血和凝血功能异常、降低心脏前后负荷、增强心功能。该策略显著降低了术中心脏骤停发生率,促进了患者术后快速康复,改善了患者预后。
同时,通过总结临床麻醉经验、大量文献分析及问卷调查,朱耀民作为通讯作者在《中华器官移植杂志》上发表了《中国肾脏移植麻醉管理临床实践指南(2023 版)》。这一指南的发布,不仅为肾脏移植麻醉管理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指导,更彰显了交大一附院在器官移植麻醉领域的专业影响力与责任担当,提高了学科学术声誉和区域服务能力。
面对移植、心脏夹层及老年等危重症手术患者比例不断增加这一问题,朱耀民带领团队积极开展新医疗新技术。率先获得了大陆首批基于低血压预测指数(hypotension prediction index,HPI)的应用数据(53 vs. 53),发现使用 HPI 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朱耀民主持获批了《低血压预测指数(HPI)在老年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新医疗新技术 1 项。此外,围绕围术期多模式镇痛,朱耀民主持获批了《基于镇痛指数(PTi)的全身麻醉目标导向镇痛药物管理》和《瑞马唑仑用于患者自控镇静(PCS)的临床应用》2 项新医疗新技术,期望能够进一步促进患者术后康复,降低术后并发症。
随着麻醉工作逐步向围术期医学发展,术后管理意识逐步增强,麻醉手术部进一步完善了 AICU 建设,始终强调规范化管理与质量控制。为此,朱耀民带领团队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与质量控制体系,严格把关危重症患者转入、转出标准及治疗护理规范,确保 AICU 的顺利建设和高效运营。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朱耀民还积极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指导,加强质控管理。2024 年度 AICU 成功收治 579 例危重症病患,无医疗差错和投诉,获得患者家属、外科医生、麻醉科医生的认可和好评。
此外,麻醉手术部开设了麻醉睡眠治疗门诊,为失眠患者提供新疗法。采用麻醉技术治疗顽固性失眠,减少药物依赖,改善睡眠质量,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效果更佳,副作用更小。作为项目总负责人,朱耀民全面部署并指导了麻醉睡眠治疗门诊的前期筹建工作,协调医务部和门诊部,确保设备和培训就绪。同时,参与门诊布局规划,组建专业团队,建立标准化服务流程,从预约到随访,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治疗。
朱耀民团队联合光学研究专家开发了床旁快速检测方法和设备,通过制备光纤级联干涉波导,在级联熔接单模通信光纤与光子晶体光纤/无芯光纤后,根据光传输的模式失配原理制备光纤表面倏逝场传输的波导结构,结合氧化石墨烯于生物相容性吸附材料在光纤表面自聚合的特性,开发优化并制备生物相容性表面功能层,吸附特异性受体,从而制备出功能化光纤传感器,基于特异性结合的原理捕获血液复杂样本中的大分子物质,利用包层模有效折射率与光谱干涉波长改变正相关的特性进行特异性灵敏监测。具有小体积、可重复使用、低制备成本、免标记的优势,且检测时常小于 5 分钟。该文章已作为封面文章发表于 SCI 期刊,相关成果正在转化。
此外,在胸科手术麻醉时需要进行肺隔离以使健侧肺免受患侧肺引流出的分泌物或血液的污染,同时保证患侧肺脏塌陷,以利于手术操作。在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双腔支气管导管作支气管插管,以达到实施肺隔离及单肺通气的目的。由于左主支气管和右主支气管与气管均有一定夹角,但右主支气管相对比较平直,有时会在插管过程中造成左气管导管滑入右主支气管,而且这种现象在临床实践中比较常见。因此,朱耀民团队设计前端可实时调整曲度的双腔支气管导管,可通过直接调整支气管导管方向,辅助其快速进入目标测支气管,缩短插管时间,减少气道损伤;该导管在术中出现移位时,也可通过同时调整支气管头端方向和深度快速恢复肺隔离;该项目已获批国家发明专利 ZL2024 1239410.1。同时,该项目也获得了医院 2024 年度第一批概念验证项目立项支持。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