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5-06-24
原创

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科学防控,筑牢安全防线

在救死扶伤的战场上,医务人员时常面临看不见的风险,艾滋病病毒(HIV)职业暴露便是其中之一。一次不经意的针刺伤、手术中的意外溅染,都可能带来潜在威胁。掌握最新的预防与处置知识,是每位医务人员不可或缺的职业盔甲。现结合《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及国际前沿研究,为医务人员提供全面防护策略。

1、何为 HIV 职业暴露

HIV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者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

2、现状与风险:警钟长鸣

数据警示:我国每年报告的 HIV 职业暴露案例达数千起(数据来源:中国疾控中心)。尽管经皮肤暴露后感染 HIV 的概率仅为 0.3%(黏膜暴露约 0.09%),但每一次暴露带来的身心冲击不可小觑。

HIV 职业暴露高危环节:外科手术、注射/采血、处理医疗废物、牙科操作、急诊抢救等环节风险最高。

HIV 职业暴露最新认知:全球范围内,安全操作规范落实不足的医疗机构,职业暴露风险显著升高。

预防 HIV 职业暴露:「标准预防」是基石,必须时刻坚守。

3、核心防线:暴露前的主动防御

1.「标准预防」是铁律

视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除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具有潜在传染性。

手卫生: 接触患者前后、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环境后必须严格执行。

个人防护装备(PPE):根据操作风险选择:手套(有破损风险时必须双层)、隔离衣/防护服、口罩、护目镜/面屏;

安全注射: 使用安全型器具,禁止双手回套针帽,锐器立即放入锐器盒(不超过 3/4 满);

环境与设备消毒:严格遵循规范(WS/T367-2012《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2. 安全操作与工程控制

推广使用带有安全装置的锐器(如自动回缩针、带保护套的针头),这是降低针刺伤的最有效措施。建立无干扰的锐器操作区,操作时高度专注。安全的医疗废物分类与管理流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 380 号))。

3. 暴露前预防(PrEP):为高风险人员加装「保险」

适用对象: 在 HIV 高流行区工作,或经常从事高风险操作(如外科、产科、创伤急救、感染科)的医务人员。

方案选择:

口服药: 替诺福韦(TDF)+ 恩曲他滨(FTC)仍是基础方案;

长效注射剂: 卡替拉韦(Cabotegravir)每 2 个月臀部注射一次,预防效果>99%,且依从性远优于口服药。为无法坚持每日服药者提供新选择(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

4、暴露后应急处置:黄金 72 小时行动指南

一旦发生暴露,迅速、规范处理是关键:

1. 局部紧急处理:

皮肤: 立即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至少 5 分钟。

黏膜: 生理盐水或清水持续冲洗至少 10 分钟(眼睛避免揉搓)。

伤口: 应轻轻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伤口,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之后用 75% 乙醇或 0.5% 碘伏进行消毒。

2. 关键步骤!立即报告与风险评估:

立即报告科室负责人和医院感控部门/职业暴露管理部门(通常在 1 小时内)。尽快(最好 2 小时内)由专业人员评估:

①暴露源患者的 HIV 感染状态(快速检测)。

如果暴露源的病毒载量低(接受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则为低危险性;

如果暴露源的病毒载量高(艾滋病晚期、未接受抗病毒治疗),则为高危险性。

②暴露类型(皮肤损伤/黏膜/完整皮肤?)、程度(深度、血量?)。

经皮肤损伤暴露感染 HIV 的危险性为 0.3%;

经黏膜暴露为 0.09%;

经不完整皮肤暴露的危险度尚不明确,一般认为<0.1%。

③暴露者自身情况。

3. 暴露后预防(PEP):与时间赛跑

启动时机: 越快越好!黄金 2 小时,最迟不超过 72 小时。

首选方案:

核心药物: 多替拉韦(DTG)50 mg 每日 1 次 +(替诺福韦艾拉酚胺 TAF 或 替诺福韦二吡呋酯 TDF)300 mg 每日 1 次 + 恩曲他滨(FTC)200 mg 每日 1 次。

为何是 DTG? 因为疗效卓越、耐药屏障高、副作用相对较小、药物相互作用少。

疗程: 连续服用 28 天,务必全程足量,不得擅自停药。

随访监测: 服药期间监测药物副作用(如头晕、恶心、肝肾功能);暴露后即刻、4 周、8 周、12 周和 6 个月进行 HIV 抗体检测。

5、不可忽视的心理支持

暴露事件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恐惧、焦虑、污名感)可能导致 PEP 中断或影响工作生活。医院应建立:

1. 即时心理疏导机制;

2. 保密咨询与支持服务;

3. 长期随访关怀,消除歧视。

6、未来展望:科技赋能安全

1.AI 智能监控设备:实时识别高风险操作并预警;

2. 更长效、安全的 PrEP/PEP 药物(如超长效注射剂、植入剂);

3. 新型防护材料与装备(自愈合手套、智能防护面屏);

4.VR 模拟训练:提升高风险场景应急处理能力。

7、总结:安全掌握在我们手中

艾滋病职业暴露风险虽存在,但可防、可控、可阻断。医务人员需牢记:

1.「标准预防」是终身习惯;

2. 暴露前评估 PrEP 需求(高风险者);

3. 暴露后「一冲二报三用药」(冲洗、报告、启动 PEP),分秒必争;

4. 全程规范用药与随访;

5. 主动寻求心理支持。

每一次谨慎操作,每一套规范防护,都是对自己和患者生命的双重负责。科学武装,让仁心仁术在安全的环境中绽放光芒。防护无小事,安全值千金。用科学构筑防线,让白衣之路无畏前行。

参考文献

1. 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卫医发 [2004]108 号)

2.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学组,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 (2024 版)[J]. 协和医学杂志,2024,15(06):1261-1288.

3.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病毒处理程序规定的通知国卫办疾控发〔2015〕38 号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