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天府新区顾连禾泰康复医院高压氧治疗中心正式启用,这是目前川内规模较大、配置较优的高压氧舱群之一,未来天府新区及周边市民在家门口即可便捷地接受高压氧治疗的方法。
近年来,随着集团的快速发展,顾连医疗已陆续新建和并购了多家医院,其高压氧特色治疗手段,从华东区域起步,逐步扩展至全国其他地区。
目前,成都天府新区顾连禾泰康复医院、绵阳顾连康复医院、湘雅博爱康复医院、杭州顾连玺桥康复医院、杭州顾连通济医院、宁波海曙顾连康复医院、金华顾连金帆康复医院的高压氧舱都已陆续投入使用,武汉顾连康复医院和无锡顾连医院的氧舱也正在筹建中。用顾连医疗集团联席 CEO 兼联合创始人徐宸的话来说,「高压氧正逐步成为顾连每一家医院的『标配』」。
高压氧治疗,是指在高于一个标准大气压的环境中,吸入高浓度的氧来治疗疾病的过程。经人体血液循环,携带更多的氧到病损组织和器官,可以促进病损组织的修复和功能恢复,以治疗缺氧性疾病和相关疾患。随着国内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高压氧治疗在临床上的应用十分广泛,包括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急性减压病、急性气栓症,以及一些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防治的辅助治疗等。
现任顾连医疗华东区域总经理蒋功达是中华医学会航海医学分会常委、中国康复医学会高压氧专委会常委、浙江省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常委、浙江省物理医学和康复医学会常委、副主任医师,作为高压氧治疗方面的专家,分享了高压氧学科建设的几个难点。
首先是场地条件的限制。
开展高压氧治疗,要有建设高压氧舱的场地。目前,我国各省市的标准有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两套体系。比如浙江,与核定床位挂钩,要求必须要核定床位数达 200 张,才能设置空气加压型高压氧舱,而且氧舱与周围房子的间隔必须达到 10 米以上;而江苏的标准是可以挨着一侧的房子,但是顶上不能有建筑。如果场地条件不满足,则无法开展高压氧舱的建设。
有了场地,建设高压氧舱还需要大量经费。除开氧舱自身数百万的建设成本,还有场地费用的投入,如果从房子的基建开始,那么建设一个大型高压氧舱投入费用可达上千万。
传统氧舱一般采用圆形舱。圆形舱的优点在于牢固性很强、造价相对较低,这也是很多医院都会选用圆形舱的原因。而目前顾连新建的高压氧舱多数为方形舱,相较于传统圆形舱,方形舱的制造工艺更为复杂,造价也更高。但是它在空间利用率上具有优势,患者进入舱内,感觉就像是进出普通房间一样,与平常生活无异。而圆形舱由于其空间布局,有的患者可能感到压抑和恐惧。
选择造价更高的方形舱,蒋功达谈及当时还有一个细节的考量,就是在国家的压力容器设计标准里面,圆形舱的门宽度最多不能超过 1 米,而方形舱的门宽度设计标准可以达到 1.2 米。就是这 20 厘米的差距,决定了患者是否能够不下床、不经搬动就直接被推进舱内——因为一般医用床的宽度刚好是 1.1 米、1.05 米,这对于一些脊髓损伤患者非常重要,能避免搬床带来的二次损伤。
「现在建设高压氧舱,会强调直径一定要宽,病床推进去,可以横着放,里面还可以留很宽的走道,如果重症患者需要抢救,医疗人员操作就比较方便。」蒋功达介绍道。
除了建舱以外,相关的设备设施也必不可少。 按照重症标准建设,就需要配备呼吸器、监护仪等设备,并且得是氧舱专用的标准。蒋功达向我们介绍,上世纪 90 年代,国内没有可在氧舱高压环境中使用的呼吸机。为使重症患者也能享受到高压氧治疗,蒋功达团队请供应商专门定制改进,造出空气气动呼吸机,终于实现了机械通气重症患者得以入舱治疗。
有了齐备的硬件设施,能够将高压氧治疗项目真正开展起来也并不容易。 很多公立三甲综合性医院也有高压氧舱,但一般是被定位成一个技术性科室,或者作为康复科的一部分。由于综合性医院不同科室的医生职责有着严格的区分,高压氧科与临床医疗的整合协调起来难度较大。
一次高压氧治疗,从升压、治疗到减压结束,一般需要 2 小时,在此过程中,对于患者的临床观察——尤其是针对昏迷的、机械通气的 ICU 重症患者,又是必须的。一旦出现突发状况,从开始减压到患者出舱需要大约 30 分钟时间,因此必须由陪舱医疗人员在舱内实施抢救。
每个省都会有对操舱人员和技师的要求,也有专门的培训基地,按照要求培训和配备即可。例如顾连华东区域,高压氧科通常会配备 2 名技师、1 名操作员、1 名氧舱护士、1 名氧舱护士长、1 名氧舱医生,他们都取得了高压氧操作证书,能够维持氧舱运转,进行安全规范地操作。然后是陪舱人员,一般会安排患者的主管医生和护士陪舱,舱内也会配备急救药品和必要设施。
由于高压氧治疗主要适应症是缺血缺氧相关疾病,因此针对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患者,包括身体某部位的缺血缺氧如烧伤、骨科术后,一般都有明确指征,用于评估该患者是否适合做高压氧治疗。
据金华顾连金帆康复医院总经理兼院长丁伟琪介绍,在符合各项指标评估的前提下,早期介入高压氧治疗会明显优于晚期介入,尤其是对于神经康复(脑康复)。
「一定不能浪费时间,尽可能地让每个病人都能享受到早期的一两个小时治疗」蒋功达说。
因此高压氧治疗能否开展的关键点,其实在于临床科室医生的认知,包括他们是否掌握了高压氧治疗技术,了解高氧治疗的禁忌症、副作用,这决定了他是否有信心将患者送入氧舱,能否对症规范治疗。
来自杭州顾连玺桥康复医院的 ICU 主任杨玉敏介绍道,退休前她是宁波市第一医院的主任医师,那时每当收治了需要神经康复的患者,病情稳定以后,他们都会推荐病人尽快到康复医院接受高压氧治疗。丰富的经验,让他们很早就对高压氧有了比较深入的认知。
而没有经历过这个过程的年轻医生们,又该如何正确认知和掌握这门技术呢?顾连玺桥的 HDU 科主任段喜森以前一直在蒋功达的团队工作,他来到玺桥任职以后,经常向医务人员普及高压氧知识,包括高压氧的原理、功效、适应症和禁忌症。宁波海曙顾连康复医院,在每周三的学习日培训中,总是会加入高压氧治疗的案例分析,形成了人人学高压氧的良好氛围。培训完成之后,他们也十分重视实践落实,一般是在查房中进行,包括仔细询问患者的情况,应做高压氧治疗而未做的原因,及时矫正错误的思想观念,避免耽误患者病情。
并不是每一个患者都适合高压氧治疗,医院需要严格进行评估。上海的海军医学研究所是国内顶尖的高压氧治疗研究机构,每年都会举办高压氧知识培训班,通过 15 天脱产学习,使理论知识保持前沿状态,顾连医疗华东区域已经选派过多名医疗人员前往学习深造。
「ICU-HDU(高依赖康复病房)-普通病房」的康复治疗体系,为不同阶段的患者提供各阶段的治疗方式。其中,针对重症患者,在 ICU 和 HDU 治疗期间,在符合评估后,即可带呼吸机进舱进行早期高压氧治疗介入。
就像一场接力赛,杨玉敏说,如今她的任务变成了接收到重症患者,救治使其病情平稳以后,尽快送入 HDU,开展下一步的综合性康复治疗。
为实现重症与高压氧的结合,人是关键性的因素。
对未来接棒者的培养,在整体推进高质量康复的过程中,顾连医疗集团和旗下医院也在不断地进行学科建设探索,搭建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在重症医师培训班中加入高压氧治疗的临床应用和临床重症康复课程,更系统、规范地建设高素质的医疗团队,提高一线人员的临床康复能力。
为提升重症救治能力,除了惯常的院长查房、科主任查房以外,华东区域还引入外部专家查房,提升病人管理水平、重症处理问题能力。每周一至五,每天都会有宁波市第一医院的高年资医生来到宁波顾连海曙康复医院 ICU 进行查房;省级三甲医院的 ICU 专家,也平均每周到杭州顾连玺桥康复医院查房 1 次。
高压氧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与重症康复的结合,将形成更加完整、系统、专业、有效的重症康复诊疗技术特色提供助益,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为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提供满意的医疗服务。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