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破 1000 万,死亡人数逾 50 万。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即便是目前已得到基本控制的地区,也不能掉以轻心,「第二波疫情」的阴影依然笼罩着我们。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全球疫情数据)
近日,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破 1000 万,死亡人数逾 50 万。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即便是目前已得到基本控制的地区,也不能掉以轻心,「第二波疫情」的阴影依然笼罩着我们。
《柳叶刀》杂志发表了一篇评论员文章,标题就叫《第二波》。好医友结合该文内容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为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第二波疫情」何时到来?
部分传染病专家认为,新冠病毒的致病性有所下降,但大多数专家对此持谨慎乐观态度。
WHO 总干事谭德塞博士在上周指出,疫情仍在美洲、南亚和中东地区加速蔓延。「全球疫情正处于一个新的危险期。病毒仍在快速传播,依然致命,而且大多数人易感。」
1918 年西班牙大流感殷鉴不远,当年的第一波疫情发生在 3~7 月,相对温和;8 月,第二波疫情卷土重来,更加可怕。那场疫情共造成 5 千万至 1 亿人死亡,大部分都发生在 8-12 月。
美国西雅图 IHME 研究所的科学家认为,新冠病毒表现出较强的季节性。他们预测,北半球(包括中国、美国等)第二波疫情可能会在 9 月来临,年底到达峰值。
过去一个世纪的经验告诉我们,第二波疫情往往更致命。不管这次是否会重演,都应该反思:我们该做些什么准备呢?
英国的疫情还在持续。一位流行病学专家开发的「新冠症状研究」APP 在英国有 390 万用户,他们自发上传新冠感染症状,这些数据是研究病毒传播的重要信息。
专家指出,公众对病毒的认知仍有待提升,一旦出现肌肉疼痛、乏力、头痛、腹泻、皮疹等症状时,就要怀疑感染,而非等有发烧、咳嗽等晚期症状时才担心。早期进行自我隔离,会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
若所有新感染病例都能在 48 小时内确诊,则第二波疫情是可以避免的。以英国为例,假如每天新确诊病例少于 1000 例(目前约 3612 例),则现有防疫体系将足以检测、追踪每个新病例。
如何应对「第二波疫情」?
应对第二波疫情,采取长期封锁措施肯定不是理想的解决办法:
学校不能一直停课;经济不能再度冰封;封锁措施对人们心理健康也会造成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如果局部地区疫情爆发,该怎么办呢?
IHME 研究所开发的模型显示:实行短期(如 2 周)的封锁措施,接着 2~6 周逐步解封,或许就足以切断病毒传播途径。但问题是,公众和决策者对预测模型的信任有限。
港大研究团队则提供了另一种应对第二波疫情的方案,即通过密切监测病毒实时传播率(Rt),来追踪病毒的传染性。当然,这种方法也离不开早期诊断、密切接触者追踪、隔离等措施,还应让公众保持对病毒的持续警惕。
人类从艾滋病流行中得到的一大教训是:单一的预防措施无法控制病毒传播,关键在于多管齐下、联合防控。对于新冠病毒,也应采取多种措施,包括:勤洗手、戴口罩、注意呼吸道卫生(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衣袖遮挡),保持安全距离,避免大规模聚集等。
另一大教训在于保护重点人群。新冠病毒也「嫌贫爱富」,它实际上利用和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对于弱势群体而言,第二波疫情的危害更大。
新冠疫苗还远吗?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研发安全有效的疫苗,是全球科学家面临的重大挑战。那么,目前疫苗研发进展如何呢?
近日,WHO 透露,全球已有超过 200 个候选疫苗,其中 15 个正在进行临床试验。未来 12 个月将要投入 313 亿美元用于开发和交付新冠药物、检测工具及疫苗;到 2021 年底计划采购 20 亿剂疫苗,其中 10 亿剂用于中、低收入国家。
国内目前已有多个疫苗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并启动了全球首个新冠灭活疫苗三期临床试验。另外,近日,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生物工程研究所开发的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已获军队特需药品批件,有效期一年,仅限内部使用。该疫苗已于 6 月 11 日完成二期临床试验揭盲,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及较高的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应答水平。当然,该疫苗的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美国已有一款 mRNA 疫苗进入三期临床,预计未来 3 个月美国将有 3 种新冠疫苗投入到大规模三期临床试验。
不过,美国流行病学专家安东尼·福奇认为,新冠疫苗的有效率大约只有 70%-75% 左右,而且由于许多人不愿接种,可能难以达到群体免疫的效果。
好医友提醒:新冠病毒是一种传播力很强的全新的病毒,医学界至今对其了解仍有限,但众多传染病专家已达成共识,疫情绝对不会在短期内消失。
虽然国内疫情已基本得到控制,但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背景下,仍要注意防范局部疫情抬头。即便有了疫苗,也千万不要掉以轻心!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