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的职业固然神圣,可医生却只是一个普通的活生生的人。
2012 年,成为人民日报社健康时报首席摄影记者后,牛宏超花了近 4 年的时间走遍了北京地界上的所有三甲医院。因为职业的关系,摄影师牛宏超得以深入到医务工作的各个角落,呈现出医务工作者的真实一面。它们在尝试弥合医患之间的社会裂缝。
不管是命悬一线的骨髓移植,持续 48 小时的手术战斗,还是矛盾重重的医患漩涡,甚至于如空气般的日常坐诊,他和大夫们同进同出,真切体会到这群白衣天使们的方方面面,由此诞生了这组《平凡天使》系列。
也许,任何伟大的波澜壮阔都只不过是普普通通的平凡生活。
时间如细沙流逝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整形一科主任尹宁北 在手术
尹宁北是牛宏超进行图片专题采访的第一位大夫,这位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整形一科主任,被誉为「为天使修复微笑的人」。从医二十年、已让万余名唇腭裂患儿绽放笑容的尹大夫还以「快刀」著称,别人一台唇腭裂手术要两个小时,他基本上 30—50 分钟就可以完成。
不过,即便如此,尹大夫的工作强度也在老牛意料之外。从早上的查房、会诊到上手术台,时间如细沙一样不断流逝,从手术室出来已到中午。尹大夫凑合在办公室一角三下五除二的把饭吃完,又急匆匆地穿过走廊,赶去下午的门诊了。而当天晚上他还要参加一个学生的硕士答辩。
他跟老牛唯一短暂的对话,是希望老牛可以教教他摄影,因为他也想有时间能拍拍片子。尹大夫说他最喜欢的是那种很唯美的风光片。
高劳动负荷的「蜜蜂」
北京安贞医院院长助理, 心脏外科中心主任孙立忠 准备手术
北京安贞医院院长助理, 心脏外科中心主任孙立忠 会诊中
拍摄医生久了,牛宏超渐渐发现,医生的工作非常缺乏艺术感,虽然大家称他们为天使,但也许用「蜜蜂」来形容更加贴切。
他和北京安贞医院院长助理、心脏外科中心主任孙立忠约的采访是早上 6 点半见面,6 点 20 分钟孙大夫就出现在医院大门。不过,即使这样,他和孙大夫交流仍然不多,因为一进办公室,孙大夫就被患者和家属围得水泄不通。为了节约时间,孙大夫只能边吃饭边进行会诊,恨不得一个人劈成两半用。
早上九点,孙大夫进入消毒室开始洗手换衣服准备手术,老牛也跟着进了手术室。让人没想到的是,这台手术从早上一直站到下午五点。出手术室时连身强力壮的老牛都觉得无法站立,孙大夫却仍然精神矍铄。他跟老牛说「我们已经习惯了」。
医生这个良心活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主任姜玉武 给孩子看病
「医生属于良心活!」姜玉武跟牛宏超说。这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小儿神经内科主任,他的号据说在黑市上被炒到了 1 万。姜玉武是一个给人强烈亲近感的人,他跟每一个人说话都面带微笑,特别是孩子。为了打消孩子们惧怕大夫的本能反应,他的听诊器上别着一个漂亮的大嘴猴。每次给孩子听诊他都会把听诊器先在手里捂一会儿,热了之后再放在孩子的胸口上。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爱心的大夫自己却没有孩子。
医者仁心的日常
301 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杨仕明 给老年患者看病
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外科主任刘迎龙 查房
对病人的爱和关怀并不是个例,很多大夫非常自然地将爱融入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比如 301 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杨仕明,虽然普通话不太标准,但和患者接触时总是喜欢讲点笑话,老年患者都把他当成老朋友。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外科主任刘迎龙为了防止黄牛党挂号,专门为婴儿患者建立了独特的婴儿通道,让孩子们能最快最方便的跟他见面……
这是最真实的「生」与「活」
首都儿科研究所肾脏内科副主任涂娟 给患者看病
北京天坛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张建国 帕金森手术中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张铮 手术中
也许,医生确实是最接近于神的一种职业,因为他们的手里握着生命。但牛宏超看到更多的是诊室里、手术台上每天发生的故事,开心的,沮丧的,完美的,缺憾的。帅气时尚的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黄宇光大夫,专门为自己挑选了一顶彩色的手术帽。工作也好,生活也罢,这就是医生们的每一天。
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 黄宇光
作者介绍:牛宏超,北京人,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代表作品《96 岁的理发师 敬奎》、《志愿者留恋鸟巢》等一批作品。其中,《志愿者留恋鸟巢》入选《新周刊》共和国 60 年影像特辑「从新中国到新新中国六代人的青春影像」。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