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16-08-12
原创

网瘾治疗靠电击?精神科医生给电击狂人杨永信的一封信

网瘾不是精神疾病。

近几日,一名叫做杨永信的「精神科」医生和「网瘾治疗」再次占领舆论热点,受到了网友的一致声讨。

8 月 10 日上午 9 :07 分,新浪微博认证为「林熊猫」的游戏玩家发布了一条微博,截止头条君发稿时,已有近 10 万的转发。同时,他也发布了一个姑娘在戒网瘾中心的真实经历,「离开那儿的日子,觉得特别的自由幸福。」

网瘾治疗靠电击?精神科医生给电击狂人杨永信的一封信

关于杨永信其人,新浪微博认证为: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另据媒体公开报道,杨永信宣传戒网瘾成功经历,几年前激进的「电击疗法」,曾给无数孩子留下无法弥补的心理创伤。

头条君(dxytoutiao)联系到一位精神科医生,今天就以精神科专业的角度和大家谈谈看法,以下是他写给杨永信的一封信。

杨永信老师:

见信好。在网上看到了您关于网瘾治疗的文章,有以下内容与您探讨。

有没有「网瘾」这种疾病?

目前,在中国诊断一个精神疾病,主要可根据三个诊断系统。

第一个是「国际疾病分类」(ICD-10),是 WHO 制定的国际统一的疾病分类方法,目前应用得广为广泛,是目前中国精神疾病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精神科主要使用的诊断系统。

第二个是我国自行编制的精神疾病诊断系统,即为「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比较贴近于中国自己的国情。

第三个是美国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DSM-5 诊断系统和 ICD-10 一样,同样世界上流行的精神疾病分类诊断方法。

在三个诊断系统中,均没有发现「网瘾」这一诊断。美国的 DSM-5 诊断系统中,几乎囊括了各种各样的精神疾病,比如说拔毛癖、囤积障碍和露阴障碍等等,在这个多达 1000 页包括了 200 多种精神疾病的主流诊断系统中,却一点没有发现「网瘾」这一诊断的踪影。

而对于网上的「网络成瘾诊断标准」中的网瘾,是否会写入正式的精神疾病诊断系统,还有待于更进一步的商榷,但从目前可知的文献来看,没有「网瘾」这一疾病诊断。

不知您看了哪些参考文献?

电击治疗网瘾靠谱吗?

电休克是一种物理治疗的方法,在当今精神科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它的作用,大家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精神疾病患者的大脑就好像电脑一样出现了各种问题,电休克类似于电脑的一键恢复一样,让大脑重新启动,恢复功能。

而电休克呢,可以分为两代:第一代是电休克治疗(ECT),治疗的时候,需要将患者的手脚捆绑住,并用护齿类的工具塞入患者口中,防止自己在治疗时抽搐咬伤自己,然后接通电流,置于患者前额两侧诱发抽搐达到治疗效果。

第一代电休克治疗患者时,由于并没有麻醉,当电流诱发全身抽搐时,患者感到极为的痛苦。因为患者同时还被束缚于治疗床上,若束缚使用的绳子或布条缺乏弹性,有的患者由于剧烈的痛苦或抽搐,还可能导致骨折事件的发生,自己可以想想这有多恐怖。

随后,当临床上注意到这两个问题之后,第二代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孕育而生,在传统的电休克基础上,加入了麻醉药和肌松药,从而基本上解决了上面所说的两个问题,并且第二代的副反应更小。而第一代电休克治疗,现在几乎是处于弃用的状态。

根据网上曝出的照片和视频来看,您所使用的物理治疗应该是文中所说的第一代,患者被多人强行按住,表情极为的痛苦,事后无比恐惧!

这就不由得让我质疑其使用电休克真实的目的,是真的治疗,还是假借治疗之名却行酷刑之实?

第一,即使使用电休克,也应该用第二代的,即为无抽搐和无痛苦的;第二,电休克治疗一般是用于药物治疗无效、伴有高风险自杀和自伤、拒食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如精神分裂症和重度抑郁症,很显然,这不包括网瘾!更何况,网瘾也并不是一种疾病。

作为一名精神科从业者,看到这些孩子的经历,真是让人心酸;更让我心痛的是,精神科许多患者本来可以明显受益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却因为这些妖魔化的信息让我们的治疗工作难以开展,造成许多家庭支离破碎。

被电击过的孩子以后会怎么样?

我们刚才提到该治疗方法为第一代,并未进行麻醉和肌肉松弛。首先这些经历会带给这些孩子巨大的心理创伤,而这些心理创伤对于一些精神疾病易感人群而言,就好像一个扳机一样,会促发这些孩子日后发展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抑郁症和焦虑障碍等疾病。

除了增加精神疾病患病风险之外,还可能会导致损害认知,从自己曾接触的患者来看,最明显的副反应就是健忘(主要为近事遗忘),比如向前男友发消息求安慰(患者忘了他们已经分手),或者出门去附近买菜忘了回家的路,刚刚拿过的东西不知道放在哪儿等等。

但这些认知损害,一般只是暂时的,大多数人一年内能恢复。而心理创伤,可能是他们一辈子都无法抹去的伤痛!

如何正确处理孩子的网瘾?

关于这个问题,我有以下几点建议,还请您在电击治疗之余,酌情考虑一下。

(1)加强社会支持系统:一个孩子完整的社会支持系统,一般是由同学-朋友-家人-社会四者组成,而大多数网瘾少年,是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正如一些被电击过的网瘾少年所说,在网瘾学校,他们最大的感受便是重新收获了亲情和友情。那么对于网瘾父母而言,就要和孩子多一些沟通和相处了,如果家长不擅长的话,可以咨询一下擅长亲子关系的心理咨询师。

(2)行为治疗:主要是强化正性行为、减弱负性行为,也就是说对于网瘾少年的良好行为进行奖励,对不良行为进行适当的处罚、漠视或淡化,从而用新的有效的行为模式,来替代以往不恰当的行为模式。

(3)最主要的是,告诉孩子的家长,在面对孩子网瘾的问题时,一定要耐心,切不可将网瘾学校当成最后的救命稻草。

欧,对了,刚刚我还在卫计委的官方网站上查到了《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停止电刺激(或电休克)治疗「网瘾」技术临床应用的通知》——通知中写道,电刺激(或电休克)治疗网瘾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尚不确切,国内外并无相关临床研究和循证医学依据,暂不宜应用于临床。

网瘾治疗靠电击?精神科医生给电击狂人杨永信的一封信

一名精神科医生

2016.8.12

头条君说:关爱也许比戒除网瘾更重要

通过这次的事件,折射出社会上存在的许多问题;除了父母身份和关爱的缺位,这些我们也理应直视:

  • 即使父母和医院签订了协议,就不犯法了吗?:按照最新的「精神卫生法」规定,即使是存在重性精神疾病的患者,比如精神分裂症患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武疯子」,患者也有个人权利来决定自己是否需要住院治疗。而不是大家所认为的,得了精神病就会被人任意扔进精神病院。

  • 折射出中国儿童权利保护的缺失:通过网络或媒体报道的信息得知,网瘾学校中大部分的孩子是被诱骗或强行捆绑来接受「治疗」的,而「治疗」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可疑的虐待行为。在美国,任何人若发现有人疑为虐待儿童,都需要向当地儿童保护机构进行上报,否则会被罚款和坐牢。

  • 医疗监管或需加强:网瘾严格意义上并不是一种疾病,所以治疗无从谈起;电休克治疗的适应症,对于儿童和青少年这一特殊人群而言,应当慎用;同时,也应该仔细评估其心脑肾等重大器官情况,但从一些报道来看,这些必要的、治疗前检查根本没有进行。

    参考文献: 

  •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 3 版 (CCMD-3)[M]. 中国: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年, 2001.

  • ICD-10 Task Forc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10th[M]. US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92.

  • Nobler MS, Sackeim HA. Neurobiological correlates of the cognitive side effects of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J]. The Journal of ECT, 2008, 24(1): 40-45

  • DSM-5 Task Forc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M]. USA: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 沈渔邨. 精神病学 [M]. 中国: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