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5-01-06
原创

鲁中温暖丨冬季取暖别大意,低温烫伤需警惕

寒冷冬日,没有什么比躲在温暖的被窝更惬意的事情了。随着天气越来越冷,许多人晚上的被窝里都多了「取暖神器」。然而次日醒来,腿上突如其来的大水疱和隐隐的刺痛,却让人满腹疑惑:

我是过敏了吗?……

是磕碰到了吗?……

不,这其实是一种常被忽视的「低温烫伤」。「这温度明明不觉得烫啊!」许多患者都发出这样的感慨。然而,正是这种不易察觉的温热,反而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警惕温暖「陷阱」,低温烫伤不容小觑

低温烫伤的受伤部位多在下肢、足部、腹部等部位。除了皮肤的红斑、水疱外,低温烫伤还可导致皮肤溃疡经久不愈,甚至需要植皮治疗。

其实,在我们的印象里,烫伤多是因为接触了如开水、热油、热汤、烧烫锅沿等高温物体之后形成的。其实当皮肤长时间接触高于体温的物体,也很有可能造成烫伤。

比如,45℃ 的低热物体接触皮肤 30 分钟以上就有可能出现烫伤,这种烫伤就是「低温烫伤」。随着温度的升高,损伤也相应加重。

千万不要认为「觉得烫躲开就好」!虽然大部分低温烫伤表面伤口小或很难察觉,可能仅在皮肤上引发红肿或发白,面积也不大,但它造成的创面往往较深,严重者甚至会造成深部组织坏死。如果处理不当,伤口甚至会发生溃烂,长时间无法愈合。

入冬后门诊患者突增,这几类人群需注意

一般入冬后,低温烫伤的门诊患者会逐渐增多,寒潮后更是多见。不当使用热水袋、暖宝宝等都是诱因,患者以年轻女性、孩子、老人较为多见。

同时,有糖尿病神经病变、偏瘫、截瘫、意识不清的患者和醉酒的人因末梢感觉迟钝、意识模糊等原因,更是成为低温烫伤的「高危」人群。

医生提醒,使用取暖设备时,应避免让取暖设备长时间贴在身体某一个部位,入睡前尤其要注意。如要长时间接触热水袋,可在外面裹上毛巾、布套等,避免与皮肤直接接触。家中老人和小孩睡着后,最好帮他们把热水袋拿开。

在使用其他取暖设备时,也请经常更换体位,避免同一位置长时间接触热源,或通过增加衣物、提高室温的方法提高保暖效果。

发现低温烫伤后,按以下步骤处理

当发现自己因使用取暖设备而导致皮肤发红、肿胀或出现水疱,该如何处理?

医生建议,应立即采用冷敷措施。通过冷敷能使创面迅速降温,减少热力对组织的继续损伤,减少创面渗出和水肿,同时还能减轻疼痛。

一般来说,持续时间最好达到 20 分钟以上,直至创面不感疼痛或疼痛显著减轻为止。但皮肤绝对不要直接接触冰块或用冰水冲淋,以免发生局部冻伤,进一步加重伤势。

如发现局部已有水疱形成或者皮肤破溃,建议立即到医院进行正规治疗。切忌自行挑破水疱或涂抹酱油、牙膏等行为,以免影响对创口的判断,甚至引发进一步感染。                             

被高温物品烫伤后,人的第一反应是躲避,但低温烫伤如同「温水煮青蛙」,当察觉到烫伤后为时已晚。再次提醒大家,冬季取暖务必多加小心,莫让「御寒神器」变成「烫伤元凶」。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