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神医学的领域里,有一群愿意守护不被世人理解的「特殊群体」、并为其驱逐黑暗的「白衣天使」。「中国精神医学杰出青年医生」评选活动,让我们看到精神科医生一个个心怀温暖与希望的故事。「因为陌生感、恐惧感,
在精神医学的领域里,有一群愿意守护不被世人理解的「特殊群体」、并为其驱逐黑暗的「白衣天使」。「中国精神医学杰出青年医生」评选活动,让我们看到精神科医生一个个心怀温暖与希望的故事。
「因为陌生感、恐惧感,所以你会害怕,甚至歧视......」当谈到大众对精神疾病的认知时,陈俊教授感悟道。二十年来,14 部精神卫生领域的著作、近百篇的中英文论文不断问世,他一直在为社会心理服务奉献一己之力,将精神疾病相关知识不断地分享、传播给大众。
陈俊 教授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上海市精神疾病临床医学中心办公室主任,渥太华大学医学院创新医学教育系兼职教授,国际双相障碍学会(ISBD)常务理事、亚洲区主席,环太平洋精神病学家学会(PRCP)杰出会士,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CSP)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Neuropsychiatric Disease and Treatment 杂志副主编。
坚守初心,为社会心理服务事业贡献力量
当被问到为何参加「中国精神医学杰出青年医生」评选及获奖感受时,陈俊教授笑道,「身边的朋友多次鼓励我展示一下所做的工作,而起初我也是尝试,毕竟这个评选活动还是有很多优秀的精神科医生参加的。如今获奖,不论是对我,还是我所在的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而言,都是一种荣誉。」
在此次评选前,陈俊教授一直在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做幕后工作,默默地为社会心理服务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因为他知道,中国大众对精神疾病的认知远远不足,这导致了他们对精神疾病,甚至是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他说,「一个人,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一定是怀有畏惧心理的,甚至是与该事物相关的人、东西,都会有一种恐惧感,例如与新冠病毒有关的人、事物,均让人紧张、害怕。」
幸好近年来,在精神科医生、社会各界的不断宣传、普及下,大众对精神疾病的歧视也在慢慢地向好发展。陈俊教授的团队也参与其中,并做出众多杰出的贡献,例如他们的公众号(CJ 工作坊)通过和其他知名媒体合作、宣传,试图消除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误解,鼓励公众多关注自身心理健康,以及引导有精神疾病症状的患者尽早就医;例如他亲自参与录制了一系列公益性的精神疾病宣传视频等。
朴实「有」华,促进精神领域知识向临床转化
当我们尚未了解精神学领域时,或许会被其神秘、新奇所吸引,而真正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或许在常人眼里「枯燥乏味」。但对于陈俊教授来说,寻找、分享那些对临床应用有用的知识,是他在此行业的「使命」,虽可能不会引起大众关注,但此朴实之事却灼灼生辉。
无论做科研,还是写综述,陈俊教授总在孜孜不倦地吸取整个精神科领域中最有用、最有意义的精华。当我们问其做这些事情的初衷是什么,他回答道,「精神医学是一个神秘的学科,虽然看不见摸不到,但却十分重要,我希望把自己看到的、学到的一些有用的知识分享给同道们,让这些知识真正能够促进临床实践,包括我所参加的所有科研项目、编译的著作、今年在写的两本书。这远远超过一对一交流、一次演讲或讲座给医生、读者带来的影响。」
心系患者,强调各部门协作是关键
国家在新冠疫情期间强调,精神卫生的问题需要作为重点方向去抓。近期,随着国家在努力推广社会心理服务,整个社会都在关注抑郁症等心理问题,特别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希望让年轻一代成为真正身心健康的一代。
作为精神卫生领域的杰出青年代表,陈俊教授也发表了自己观点,他认为,如果想实现此政策的落地,首先,需要国家将社会心理服务建设的重心落在「筛查」上,其次,在筛查过程中,应重点保护患者权益。陈俊教授强调,「如果没有保护好那些消灭心中恐惧选择来筛查的人群,让外界声音给其生活造成影响,结果可能适得其反。」最后,此过程需其他医疗服务人员的协助,例如志愿者、社工或心理治疗师。对于确诊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也需整个精神科团队的协作才能完成。
最后,对于广大青年精神科医生们,乃至有志于从事这个行业的年轻人,陈俊教授真心希望他们打好基础,先学好走路,再尝试跳出绚丽的舞步,例如熟悉常规疾病的诊断,学习新发布的《指南》,以及了解精神疾病的规范化诊疗等;随着临床经验的增加,再将自身的临床经验与规范结合,做出更有利于患者的医疗实践;其次,应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临床经验,做出具有特色的医学服务,同时不能忽略资源转化的问题。这样,只要有爱心、恒心、初心,就一定能在精神卫生事业中绽放自己人生的光芒。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