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4-10-08
原创

近视手术后的视力有标准吗?1.0 还是 1.2?

近视手术后的视力有标准吗?1.0 还是 1.2?

近视手术后视力能达到多少?

「和我同一天手术的视力都 1.5 了,为什么我只有 1.0?是不是我的手术失败了?」

「近视手术后视力达到多少才是理想状态?术后视力有标准吗?」

近视手术后的视力有一定的「标准」,但这个「标准」并非人人相同。

一、「标准」从何而来?

「标准」,来自全面的术前检查。

近视手术后的最好视力一般不超过自己术前的最佳矫正视力,上下有小的浮动属于正常。

最佳矫正视力:通俗的说就是指,戴上最适合自己度数的眼镜后能够达到的最好视力。

每个人的最佳矫正视力存在个体差异,并非人人都能达到 1.5,这与屈光度数的高低、遗传、视网膜功能、角膜状况等诸多因素有关。

如果视网膜功能不好,例如弱视,无论戴眼镜还是做手术,都无法达到正常的视力水平。

所以,最佳矫正视力不是人人相同,而是因人而异。同理,手术后的视力也不是人人 1.5,而是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二、术后能否达到「标准」

近视手术后的视力有标准吗?1.0 还是 1.2?


近视手术,是在所有手术中可预测性最高的,所以,绝大多数人都能达到术前预期的「标准」,上下有小的浮动属于正常,个别人还会超出「标准」,达到更高的视力水平。

例如术前检查最佳矫正视力为 1.0,而术后恢复到 0.8 或 1.2 以及 1.5 都属于正常范围。

我们虽然通过检查知道了自己的「最佳矫正视力」,但影响手术结果的因素众多,不排除手术后的结果与预期存在一定差距的可能,这与以下几点因素有关:

01  手术方式、设备的匹配度

个别眼睛条件对于手术方式和手术设备有特殊的指定。为了达到更好的手术效果,选对设备很重要。

例如角膜偏薄或高度近视,更适合节省角膜厚度的薄瓣半飞秒,这种情况下对于手术设备就有很高的依赖性,并不是所有的手术设备都能节省角膜厚度。

另外,例如散光较大或二次增效手术,更适合个性化半飞秒,而个性化半飞秒也因手术设备品牌不同,个性化模式也各具特点,须要医生足够了解不同设备性能,依据眼睛条件选择更适合的手术方式和手术设备,拟定精准个性化的手术服方案。

02  手术配合的质量

众所周知,想要手术过程顺利,除了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手术方案拟定以及医生娴熟的操作,患者在术中的配合同样重要,如果手术过程中配合不佳,就有可能影响到激光的切削精准性,当然也会影响到手术效果。

03  组织对激光的敏感性

不同体质对激光吸收能力存在个体差异,同样的激光能量,吸收不佳会导致欠矫,反之则会造成过矫,以上两种情况都会导致术后视力不佳。

04  术后护理的规范性

手术顺利结束并不意味着最终的结果,规范的术后护理同样重要。

规范用药

在术后恢复阶段,术后用药的规范性非常重要,只有做到遵医嘱规范用药,才能确保恢复可控范围内,才能获得理想的术后效果。

规范用眼

虽然手术后大多数人能够很快恢复理想视力,但也要适当注意用眼强度,如果眼睛始终处于疲劳状态,不注意休息,有可能会影响手术恢复效果。

规律复查

手术后定期的复查至关重要,医生需要根据复查参数调整术后用药,指导恢复期注意事项。

当然,无论是哪种因素的影响,临床出现术后视力不佳的比例非常小,大家不必过于担心。

况且,有经验丰富的医生把关,依据全面而精准的检查数据,精准选择手术方式,精准选择手术设备,精准个性化的手术方案,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小干扰因素,使手术后达到理想的视力。

三、术后视力 1.0 正常吗?

1.0 代表国际标准的正常视力水平,完全可以满足日常工作、生活、运动、驾车等用眼需求。

对于手术效果好坏的评估并不能完全以视力达到了几点几为唯一的衡量标准,还要考虑年龄、舒适度和用眼需求。

好的视觉质量既包括看远清晰,还包括用眼舒适。

尤其对于 40 岁以上接受手术者,由于眼睛调节功能随着年龄逐渐退化,老花眼困扰也如期而至,如果单纯的追求术后看远清晰,则近距离用眼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1.5 未见得比 1.0 更实用和舒适。

所以,针对 40 岁以上的手术人群,医生会个性化的制定手术方案,不能只考虑看远的视力达到多少,还需要考虑看近的清晰度及舒适度的需求,远近兼顾才是理想视力。

四、结语

术后视力能达到多少,主要取决于自身眼睛条件,还需要依眼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个性化选择手术设备,精准拟定个性化手术方案,术中良好的配合以及术后规范的护理。

近视手术不要一味的追求达到了多高的视力标准,更无须和别人比较,根据自身眼睛条件和用眼需求理性看待。

适用于自己的「标准」才是理想的手术效果。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