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个人身上都有痣
这些痣看似「无伤大雅」
背后却可能暗藏危险
有一种极其危险的恶性肿瘤
与痣长得非常接近
它就是 ⌈黑色素瘤⌋
近日,重庆松山医院肝胆外科收治了两位患者,最终被确诊为肝脏恶性黑色素瘤。
第一位,是来自陕西的吴爷爷,腹痛持续了一个月左右,前往当地医院完善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腹痛仍然反复发作,遂来到重庆松山松山医院进一步检查。
在询问患者既往病史情况时,肝胆外科医生了解到,吴爷爷去年 8 月曾做过左眼眼球摘除术,病理学结果提示:左眼球恶性黑色素瘤。
👉肝胆外科医生提醒,眼球恶性黑色素瘤(葡萄膜黑色素瘤)转移率和病死率均较高,常见的转移部位包括肝脏、肺脏和骨骼。
一旦发生转移,半数患者的生存期仅为 6~12 个月。由于葡萄膜黑色素瘤的许多症状与其他常见眼病非常相似,日常生活中很容易被人们忽视。
肝胆外科医生为吴爷爷完善腹部 CT 并行肝占位穿刺活检,病检结果提示:肝组织内低分化色素型肿瘤浸润,结合组织学及病史符合恶性黑色素瘤转移。
果不其然,恶性黑色素瘤转移到肝脏了。
在完善术前准备,充分评估吴爷爷的病情,无行根治性手术机会,由介入血管科牟玮教授为其行:经导管肝动脉造影术+灌注化疗栓塞术。
术中患者体征平稳,手术顺利,术后复查腹部 CT 显示肿瘤滋养血管明显减少,瘤体内碘油沉积好,评估治疗效果满意。
第二位,是家住重庆的周奶奶,腹部间歇性隐隐作痛,症状持续了两天,为求进一步治疗,遂来到松山医院就诊。
与吴爷爷不同的是,周奶奶无既往其他脏器恶性黑色素瘤病史。
松山医院肝胆外科医生完善腹部 CT 提示:
肝右叶与右侧肾上腺区占位(大小为 11×10×9 cm),伴肝门静脉右支及肝右静脉受侵,考虑肝脏来源新生物可能性大,肾上腺来源病变不除外,建议病理活检。
在完善术前准备,充分评估周奶奶的身体情况后,肝胆外科韩克强教授团队决定在全麻下行:腹腔肿物切除术。
由于患者高龄,心肺储备功能差(难度不言而喻,医护团队做足了充分的术前准备)。
在为周奶奶进行手术时,韩主任发现肿瘤与下腔静脉粘连致密(粘连长度约 10 cm),手术难度极高、风险极大。小心翼翼剥离粘连,完整切除肝右后叶及右肾上腺,并由泌尿外科刘宏主任协助切除部分右肾,最终成功完整切除肿瘤。
术后病检结果提示:(腹腔包块)肝脏低分化恶性肿瘤浸润伴出血、坏死,结合免疫组化标记结果多符合恶性黑色素瘤。
在各科室的协同配合下,松山肝胆外科团队连续完成了两例肝脏黑色素瘤治疗(手术切除、介入治疗),两名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
黑色素瘤也许大家都很熟知了,是一种皮肤或黏膜内的高度恶性肿瘤。
最近,#黑色素瘤#也频频登上热搜,在微博上引发了许多网友的热议。
黑色素瘤一般都是不是常见于皮肤吗?让人匪夷所思地是,它咋能长到肝脏里去呢?
其实,黑色素瘤是由黑色素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的恶性肿瘤。除了皮肤以外,黑色素细胞也存在于我们的黏膜和神经系统中。
因此,黑色素瘤可发生于我们身体的各个地方。
通俗来说,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就是人体内的黑色素细胞聚集在一起后变「坏」了,然后向远处脏器转移和扩散。
黑色素瘤的恶性程度之所以高,是因为它发病快、进展快,容易早期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和(肝、肺、胸膜、皮下组织)等远处脏器转移。
有些发展迅速的黑色素瘤患者,生存时间甚至只有短短几个月。
我们应当如何预防和早发现黑色素瘤呢?痣的早期恶变表现可总结为下图 ABCDE 法则:
对于「有痣人士」,建议大家多关注自己身上的痣及其变化,要了解自己的胎记、痣和斑点的外观,包括:大小、形状、颜色、质地等。如有明显变化了需警惕恶变,及时就医。
此外,反复摩擦、针挑、腐蚀药物或不彻底的冷冻及激光等方法去刺激痣亦可能诱发其恶变。日常生活中还要注意防晒,尽量减少户外曝晒的时间。
* 文中患者均采用化名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