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5-06-16
原创

献血科普|今天你献血了吗?

每年,全球有数百万患者在生死边缘与时间赛跑。分娩时遭遇大出血的母亲,在鬼门关前等待生命的转机;血液病患者与病魔长期对抗,每一次输血都是延续生命的 「燃料」;癌症患者在化疗的剧痛中,依靠新鲜血液重燃战胜病魔的勇气;还有手术台上的求生者、严重创伤的急救伤员、烧伤后痛苦挣扎的伤者,以及被慢性贫血长期困扰的患者…… 他们的生命如同风中残烛,而输血,正是托起希望的有力臂膀。每一袋带着体温的血液,都是爱心人士传递的生命火种。您的一次挽袖之举,或许就能为这些亟待救治的患者点亮重生之路,让绝望化作希望,让脆弱绽放坚强。

一、什么是无偿献血?

献血科普|今天你献血了吗?

无偿献血是指健康公民自愿捐献出自身血液,不收取任何报酬的行为。

二、献血对身体健康有影响吗?

科学献血无害健康

💗成人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 7%-8%(如 50 kg 的人约有 4000 ml 血液),每次献血 200-400 ml,仅占 5%-10%,身体可快速调节补充。  

💗献血后,骨髓会加速造血,1-2 天内血容量即可恢复,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约 2-4 周内可再生。 

献血常见误区

❌ 误区一:献血会「伤元气」

真相:传统观念认为「血为气之母」,失血可能导致「气血不足」,因此有人误以为献血会「伤元气」。但实际上,人体的血液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献血后身体会迅速调节补充,不会影响整体健康。

❌ 误区二:献血会导致贫血或肥胖

真相:献血不会导致贫血,每次献血量(200-400 毫升)仅占人体总血量的 5%-10%,且人体有强大的造血功能,红细胞可在 7-10 天内恢复。献血本身不会导致发胖,因为「造血」和「脂肪堆积」是两个不同的生理过程。献血不会导致贫血或肥胖,反而有益健康。

❌ 误区三:献血会传染疾病

真相:正规献血机构严格执行国家卫生标准,确保献血过程安全,包括:

①使用一次性无菌器材:采血针、血袋、针管等均为一次性使用,使用后立即销毁,杜绝交叉感染。

②严格消毒:献血过程中严格执行消毒流程,献血场所定期消杀,确保卫生条件达标。

③献血前健康筛查:献血者需通过乙肝、丙肝、梅毒、HIV 等传染病的快速检测,不合格者不能献血。

❌ 误区四:献血会降低免疫力

真相:献血不会降低免疫力。人体的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等组成,其功能的正常发挥依赖于身体的整体健康状态和各种生理机制的平衡。一次献血量为 200 - 400 毫升,仅占人体总血量的 5% - 10%,这种少量的失血不会对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产生明显影响。相反,适当献血后,身体会刺激骨髓造血干细胞产生更多的新生血细胞和免疫球蛋白等,有助于提高骨髓的造血功能和身体的免疫调节能力。

三、献血的基本条件

年龄

18-55 周岁(部分地方可延长至 60 岁)。 

体重

男 ≥ 50 kg,女 ≥ 45 kg。 

健康状况

无传染病(如乙肝、艾滋、梅毒等)、近期无重大手术或服药史。

献血间隔

全血献血间隔 ≥ 6 个月,成分血(如血小板)间隔 ≥ 2 周。

四、献血流程

登记

携带身份证,填写健康问卷。

体检

检测血压、脉搏、血红蛋白等。 

献血

约 5-10 分钟(全血 200/300/400 ml 可选)。

休息

按压针眼 10 分钟,补充水分,避免剧烈运动。

五、献血的好处

01. 利他

拯救生命,每一袋献出的血液,都可能成为他人生命的「转折点」,让生命的希望得以延续。 

02. 利己

免费检测血型、血常规、感染性指标(如乙肝、艾滋、梅毒、丙肝等);  

促进新陈代谢,刺激造血功能; 

献血者本人及亲属可优先用血(具体政策因地而异)。

六、献血后注意事项

✅24 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高空作业;  

✅多喝水,正常饮食,无需大补; 

✅如针眼淤青,可冷敷后热敷缓解。

七、哪些人不能献血?

❌ 孕妇、哺乳期女性、经期女性(建议避开经期前后 3 天)。  

❌ 近期有纹身、打耳洞(需间隔半年以上)。 

❌ 感冒、服药期间或一周内接种疫苗者。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