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英文缩写 EN)指具有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的患者,因机体病理、生理改变或一些治疗的特殊要求,通过口服或管饲等方式提供能量和营养素,经胃肠道消化吸收,从而满足机体代谢所需的营养支持疗法。
对于重症患者,若胃肠道功能良好,推荐早期肠内营养。 多项营养治疗指南均指出,早期肠内营养是危重症患者首选的喂养方式,不仅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同时能保持患者肠黏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促进疾病的康复。
然而近 40%~50% 的危重病人出现胃排空延迟,导致经鼻喂养困难,不仅影响 EN 的实施进程及效果,更是增加反流与误吸的风险,是医源性营养不良及临床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近日,罗湖医院 神经外科 成功为一名重症患者开展 床旁 B 超引导下鼻空肠管置入术,为该患者改善营养状况提供了基础保障,这标志着医院肠内营养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
近日,一名患者突发脑出血,急诊、神经外科、手术室火速开通绿色通道,为患者进行急诊手术。手术顺利,患者平稳回到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由于患者合并有肺炎,气管套管有创通气,术后改善患者营养、避免感染加重刻不容缓。
科室团队对该患者的病情、疾病风险及营养支持等情况进行了综合治疗方案评估,考虑到鼻胃管喂养时由于返流、误吸极易造成肺部感染,讨论后决定予鼻空肠管置入。
护士常波是科室第一名《徒手盲插鼻肠管置管》持证资格人员,置管经验丰富,手法轻盈,已成功开展过二十余例鼻空肠管置,为科室重症患者开通胃肠通路,提供营养支持。常波通过培训和考核,在今年获得了广东省护理学会授予的 《重症护理超声技术资格证》。
但在这次置管中,她却碰到了难题,置管并不顺利,置管受阻。
一次,两次,三次。不,不能再尝试了。她赶紧和管床医生朱凤飞一翻讨论分析,朱医生结合患者胸部 CT 平扫结果,原来患者有 食管裂孔疝!
什么是食管裂孔疝?
食管是一前后扁平的肌性管状器官,是消化道各部中最狭窄的部分,经胸腔通过膈肌的食管裂孔顺行而下连接咽和胃。
食管裂孔疝是指除食管以外的腹腔脏器、组织通过扩大的食管裂孔进入胸腔的现象。
从业近三十年的常波,首次遇到。患者生命安全第一,置管计划暂时搁置。
置管计划停滞了一日,眼见患者病情危重,出现体液不足、离子紊乱等等问题。患者的治疗,营养问题都显示:尽早置管,刻不容缓。
科主任王洪正与护士长陈文姿立即组织医护联合讨论,对该患者的病情、疾病风险及营养支持等情况又进行了综合治疗方案评估:决定采用 B 超引导下鼻空肠管置入术为患者建立营养通道。
对于置管方式制定出方案:先经右侧鼻置入一胃管,可利于堵塞食管裂孔处,再经另一鼻腔在 B 超引导下置入鼻空肠管。
耗时 3 个小时,经护士常波细心研判,动作轻柔标准,成功为患者在床旁 B 超引导下行鼻空肠管置入术,再经过 DR 验证,一个完美的「C」确证空肠管已经到达指定部位,患者开始安全「进食」。
留置鼻肠管后,患者未出现呕吐、返流等情况。置管成功,患者的营养、各项指标好转。
小科普:
肠内营养补给是重症患者不可或缺的治疗措施。
传统经鼻胃管喂养容易引起返流、误吸、食管气管瘘等风险,胃内容物返流误吸是危重症病人出现肺不张、吸入性肺炎的主要因素,严重者可导致呼吸衰竭、危及生命;同时返流误吸延缓了肠内营养给予的时间,可导致病人营养不良、肠道菌群失调,从而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感染加重,增加了患者住院时间及不良预后几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疾病康复。
而 经鼻空肠营养管肠内营养 可有效预防返流、误吸发生,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并可保证营养供给,是肠内营养的重要支持方式。
鼻空肠管置入多采取非手术方法,主要有 胃镜、腹部 B 超、X 线、盲插法 等方法。
据王洪正主任介绍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医护一体化,紧密联系,科室护理团队在陈文姿护长带领下,患者整体护理管理的越来越好。
近年来已熟练开展重症患者机械通气管理、深静脉置管、肠内/肠外营养、镇静镇痛等重症病人监测及治疗技术等。
此次成功开展床旁 B 超引导下鼻空肠管置入术,提高插管成功率,解决了长期需要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棘手问题」,也给更多患者提供了更安全、更便捷、更有效的医疗服务。」
来源:内二科 王兰兰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