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77 岁,双下肢麻木 2 月余。双侧足背皮温减低、动脉搏动消失。既往有糖尿病病史。
超声所见
双下肢动脉走行正常,可见广泛内膜增厚、毛糙,内可探及数个强回声斑块,较大者约 18.5 mm×3.0 mm(左侧股总动脉分叉部后壁)。双侧胫前动脉、双侧足背动脉内充满低回声及多个大小不一的强回声小斑块。
CDFI 显示各动脉斑块处血流充盈缺损。左侧胫前动脉可见不连续短棒状血流信号,中部可见侧枝形成;左侧足背动脉管腔内可见少许点状血流信号。右侧胫前动脉及右侧足背动脉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超声提示
双下肢动脉内中膜增厚伴斑块形成
左侧胫前动脉、足背动脉狭窄(狭窄率>75%)伴侧枝循环形成
右侧胫前动脉、足背动脉闭塞
超声图像
左侧胫前动脉充满低回声及多个大小不一的强回声小斑块,CDFI:管腔内可见不连续短棒状血流信号。
右侧胫前动脉内充满低回声,CDFI:管腔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Lower Extremity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
概 述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Lower Extremity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 指由于动脉硬化造成的下肢供血动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病变肢体供血障碍, 引起下肢间歇性跛行、皮温降低、疼痛乃至发生溃疡或坏死等临床表现的慢性进展性疾病,常为全身性动脉硬化血管病变在下肢动脉的表现。
患病人群以 50 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为主,男性多见,大多数有吸烟史,70 岁以上人群发病率在 15%~20%。
ASO 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该病的发生发展主要与动脉内膜损伤、脂质代谢紊乱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均是高危因素。
第一阶段(轻微主诉期):皮温降低、怕冷、轻度麻木,活动后容易疲劳,容易发生足癣而且不易控制。
第二阶段(间歇性跛行期):由于供血不足,行走时小腿肌肉无力或痉挛、疼痛(需要停下来休息片刻,等症状有所改善才能继续行走,如此症状反复。
第三阶段(静息痛期):下肢缺血加重,休息状态下也发生疼痛,严重可影响睡眠。须抱膝而坐,小腿下垂或将双腿垂悬于床边方可暂时缓解疼痛。
第四阶段(组织坏死期):缺血肢体出现组织坏死,皮肤温度明显降低,肢体末端出现溃疡,足趾呈现暗紫色坏死表现,并逐渐向上发展到足、踝甚至小腿。肢体溃疡继发坏死,更甚者可并发感染,导致全身中毒和肾功能受损,同时会伴有剧痛,相当一部分病人最终面临截肢致残,甚至危及生命。
1. 血管超声(US):可评估下肢动脉病变段血管的解剖及血流动力学信息,如狭窄程度、部位等,可作为临床首选或筛选检查方法之一,亦可作为治疗后随访,评估临床治疗效果。
2.CT 血管成像(CTA):可显示动脉病变的部位、范围、程度;明确诊断,并为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帮助。不足之处是需使用含碘造影剂,可能影响肾功能。
3.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同 CTA,优点是无需使用含碘造影剂,但对钙化的分辨能力差,可能会高估病变的严重程度。
4.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诊断 ASO 的金标准,能确切显示病变部位、范围、程度、侧支循环情况,对于病变的评估及手术方式的选择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有条件的医院,可在造影的同时行血管腔内治疗,同期解决动脉病变。
1. 药物保守治疗:
降脂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扩张血管药物、降糖药物等
2. 腔内治疗:
球囊扩张成形术、支架植入术、药物球囊、药物溶栓、血栓切除等
3. 外科治疗:
人工血管搭桥术、自体静脉旁路术、动脉内膜剥脱术等
1. 保持健康生活:戒烟、禁酒,避免高脂和刺激性食物。
2. 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者积极治疗原发病,肥胖者应减轻体重。
3. 严格遵照医嘱:按时、按量服药治疗。
4. 坚持适度运动:鼓励患者主动锻炼,可进行「抬腿→床边坐→床边站→床边活动→室内活动→室外活动「;不能主动锻炼的可以被动锻炼。
5. 定期门诊复查。
参考文献
[1]Manesh R. Patel,Michael S. Conte,Donald E. Cutlip,etc.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Lower Extremity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2015(9):931-941.
[2] 佟铸.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早期发现与治疗 [J]. 人口与健康,2023,(01):92-94.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