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史摘要
患者男性,60 岁,发现左侧颌下淋巴结肿大 1 月余。自述外院鼻咽镜阴性,2021/01/28 左颌下淋巴结穿刺,结果不确定。2020/12/18 外院彩超:甲状腺结节(右侧叶较大 0.7 cm×0.6 cm,左侧叶较大 0.6 cm×0.5 cm),前列腺增生。胸部 CT(2020/12/18)慢性支气管炎。实验室检查(2020/12/18)CEA 、AFP、PSA、CA199(-)。
既往:4 年前右侧「疝气」术后,否认糖尿病、高血压史。
个人史:吸烟 40 余年,1-2 包/天,否认饮酒嗜好。否认发烧,否认疫区旅居史
PET/CT 影像图
图 1
图 2
图 3
图 4
图 5
图 6
PET/CT 检查
PET/CT 所见:左侧颈部(II 区)见肿大淋巴结,大小约 2.5 cm×2.3 cm,其内密度不均,边界尚清,放射性摄取异常增高,早期 SUVmax 11.5,延时 SUVmax 14.5。
影像诊断: 左侧颈部(II 区)肿大淋巴结,代谢异常增高,考虑肿瘤性病变可能性大(淋巴瘤?转移瘤?),建议病理学检查明确。
病理诊断:(左颈部结节)副神经节瘤。
副神经节瘤概述及症状
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是一类罕见的起源于神经嵴细胞的肿瘤,WHO 肿瘤分类归类于神经内分泌肿瘤
发生于肾上腺髓质的副神经节瘤称为嗜铬细胞瘤,占所有副神经节瘤 85%-90%;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在成人占 10%-15%,儿童为 30%。
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可分为交感神经副神经节瘤(起源于胸、腹部和盆腔脊柱旁交感神经节),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副交感神经节瘤 (包括化学感受器瘤,迷走神经及内脏自主性副神经节瘤),常见于头颈部,为非功能性,不产生儿茶酚胺。
副神经节瘤好发于年轻人 20-40(岁),可散发,多发性副神经节瘤见于 20% 患者,与一些临床综合征相关,包括神经纤维瘤并 1 型(NF1)、多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 2A 和 2B、希佩尔-林道综合征(von Hippel Lindau syndrome VHL 综合征)和 Carney 综合征等。
无功能性副神经节瘤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状,而功能性可出现儿茶酚胺过量释放的典型交感神经症状,如阵发性高血压、间歇性头痛、心悸、出汗等。实验室检查可检出过量释放的儿茶酚胺或其代谢产物。
影像学表现
良性肿瘤体积常较小,密度均匀,较大的肿瘤呈椭圆形或分叶状边界清楚的软组织肿块,可伴坏死、囊变、出血或钙化。副神经节瘤为富血供肿瘤,增强后明显强化,动脉期显著,静脉期进一步强化或稍降低,多期扫描呈「快进慢出」型,强化范围逐渐扩大,肿块周围或实性部分内可见迂曲增粗的肿瘤血管,少数肿瘤内出血或坏死而呈低强化或无强化。副交感神经副神经节瘤颈动脉 CTA 重建,可见病灶位于颈动脉分叉处并分叉角增大。
鉴别诊断
嗜铬细胞瘤(PPGL)发生部位广泛,需与相应部位常见肿瘤鉴别。嗜铬细胞瘤应与肾上腺常见疾病鉴别包括:
肾上腺腺瘤:肿瘤一般小于 3 cm,因其含脂质成分,CT 平扫密度一般较低,甚至呈负值,增强强化程度较嗜铬细胞瘤低,且呈「快进快出」型。
肾上腺皮质癌:发生率低,病灶中央可见星芒状囊变,增强强化程度较嗜铬细胞瘤低,呈渐进性强化,但实际鉴别起来比较困难。
肾上腺转移瘤:有肿瘤病史,且双侧多见,强化程度较嗜铬细胞瘤低。
交感神经副神经瘤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神经节细胞瘤:肿瘤沿缝隙生长,局部见「尖角样」突起,CT 平扫密度较低,增强呈云絮样强化
神经鞘瘤:一般位于脊柱旁,可呈哑铃状生长,其内可见囊变,增强强化程度较嗜铬细胞瘤低,呈渐进性强化。
膀胱癌:常位于膀胱三角区,肿瘤呈结节状或菜花状,一般以宽基底与膀胱壁相连,增强强化程度不如嗜铬细胞瘤,并以延迟强化为主。
副交感神经副神经瘤应与颈部神经鞘瘤鉴别:颈部神经鞘瘤一般不引起颈动脉分叉角增大,强化程度较嗜铬细胞瘤低。
*声明:本内容仅代表文章来源方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内容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不构成实际治疗建议。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