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29 日下午,2025 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江西主场活动在南昌举行。活动现场正式发布了 2025 年江西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单,发布并表彰了第二届江西省创新争先奖获奖对象。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宋莉获评 2025 年江西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党委委员程细高获第二届江西省创新争先奖。
据悉,「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由省委宣传部、省科协、省科技厅和省国防科工办联合开展,每年从各个学科领域的优秀科技工作者中,「优中选优」,选树科技工作者典型,2025 年共有 19 人上榜。江西省创新争先奖每 5 年评选一次,2025 年,江西省科协、江西省人社厅、江西省科技厅、江西省国资委联合开展第二届江西省创新争先奖评选表彰工作,共有 5 个科技工作者团队、35 名同志上榜。
宋莉,女,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口腔医学专业博后/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健康管理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江西省政府津贴,先后获江西省「双高工程」高层次人才,江西省「双千人才」,江西省卫生健康突出中青年专家,江西省卫生系统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中国好人」月度人物,「江西好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优秀住培基地主任等荣誉。从事口腔医学临床、教学与科研相关工作 30 余年,在临床一线和医院工作中勇挑重担、刻苦攻关、乐于奉献,全心全意为患者群众服务,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党员干部和人民医生的初心使命。
勇攀高峰:科研创新引领学科发展
为提升区域口腔医学水平,宋莉以「基础研究-临床转化-学科交叉」为路径,推动多项创新性布局:2020 年牵头成立南昌大学牙周病研究所,2022 年组建江西省卫生健康牙周病学重点实验室,带领 30 余人的跨学科团队(涵盖智能医学、材料化学等领域),深入研究牙周病与全身系统疾病的关联机制,同时探索人工智能、激光技术在口腔诊疗中的应用。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 12 项课题,发表 SCI 及核心论著 30 余篇,获 10 余项专利及软件著作权,科研成果多次获省部级奖励并纳入行业指南。在她的带领下,南昌大学二附院口腔科连续四年跻身中国医院科技量值百强,实现了江西在牙周病及口腔激光领域从空白到国内先进的跨越。
医者仁心:担当奉献守护人民健康
2020 年至 2022 年疫情期间,宋莉作为南昌大学二附院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副组长、援疆抗疫医疗队队长,率先提出院内 「ASAP」防疫模式,发布行业首份《口腔门诊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控建议》,组织新冠疫苗接种覆盖数万人。2022 年,她率领 127 名医务工作者跨越 3644 公里驰援新疆,在边疆地区创造性推行分区管理、精准筛查等措施,圆满完成工作任务,为新疆疫情防控交出了「江西答卷」。
在日常医疗工作中,她致力于推广现代牙周及口腔激光技术,首次在江西引进牙周序列治疗、激光诊疗等先进手段,开展复杂膜龈手术、糖尿病患者口腔治疗等省内领先项目。通过主办十余场国家级学术会议、搭建医联体平台,她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至南昌县、遂川等基层医院,培训千余名基层医生,使群众在家门口即可享受高水平诊疗服务,有效缓解 「看病难」 问题。
匠心育人:深耕杏坛培养医学英才
作为博士生导师与「教学名师」,宋莉始终将人才培养视为核心使命。她构建「理论-实践-创新」动态教学模式,打造《牙周病学》等精品课程群,创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并首创 「四维联动」教学模块(基础理论、多学科病例讨论、临床技能训练、科研思维培育),培养学生综合能力。30 余年来,她培养研究生、住培生 30 多名,指导学生发表 SCI 及核心论文数十篇,获国家级病例大赛、「互联网+」大赛等荣誉多项。
在学科交叉领域,她敏锐把握医学教育改革趋势,牵头设立江西省首个「智能医学工程专业」,填补医工交叉人才培养空白。作为学院教学工作负责人,她带领团队在 2021 年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中斩获华东分区赛特等奖、全国总决赛银奖,并圆满完成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评估等重要工作,教学成果获得多项省部级奖励,推动了学院教学质量内涵式发展。
科普惠民:健康传播服务社会大众
宋莉深入践行「健康中国」战略,创新打造「全媒介传播-沉浸式体验-精准化服务」的科普体系。她带领团队自制「宋医生说牙」系列科普短视频,内容涵盖儿童护牙、种植牙误区等实用知识;定期开展「小小牙医」体验活动,通过角色扮演、模拟诊疗等形式,让小朋友在趣味中学习口腔保健;与北航合作研发口腔智能医患交互系统,给予患者沉浸式体验。此外,她也经常组织开展社区义诊、学校科普讲堂等活动,帮助提升公众对口腔疾病的系统认识。在她的指导下,科室微信公众号荣获院级科普竞赛二等奖、南方健康科普大赛官方优秀支持媒体,多个科普视频荣获省级、院级科普竞赛二等奖、三等奖。
从科研创新的开拓者到抗疫一线的逆行者,从教学改革的领跑者到健康理念的传播者,宋莉用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口腔医学领域刻下了深深的 「江西印记」。她以多学科交叉的科研智慧破解临床难题,以心系群众的医者仁心推动医疗惠民,以敢为人先的教育理念培育医学栋梁,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在「健康中国」 的新征程上,她正带领团队继续向医学前沿进军,让每一次诊疗、每一次授课、每一次科普,都成为守护生命的温暖注脚。
程细高,中共党员,现任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党委委员、骨科主任,南昌大学医院院长、江西省骨科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及博士后导师,曾为哈佛大学医学院、韩国我立德医院访问学者。获全国卫生系统青年岗位能手、青年五四奖章、国家卫健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推选)等荣誉,系江西省政府津贴专家、「双千计划」人才。兼任国际矫形与创伤外科学会中国部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委员等职。主持国际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超 30 项,4 项成果达 「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获省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荣誉。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 SCI 论文 72 篇(最高影响因子 18.00),获国家专利 26 项(发明专利 9 项)。
仁心仁术 守护脊梁
从农村走出的程细高,始终秉持「医者仁心」的信念。他深耕脊柱外科领域,2013 年,他创新开展椎间孔镜技术,开创脊柱微创先河,建立省内首个日间手术模式,将腰椎手术住院时间缩短至 24 小时,费用降低 40%,相关经验被纳入国家卫健委「日间手术推荐目录」。
2024 年,他在《生命的微光》公益演讲中分享医患故事:为 120 度「折叠人」重塑脊梁,为火车碾压伤患者创造保肢奇迹。患者感谢信写道:「您给的不仅是站起来的双腿,更是活下去的勇气。」他以刀尖之精与仁心之诚,践行着「精进创新,医泽苍生」的誓言。
科研创新 勇攀高峰
程细高教授深耕骨科科研三十载,以临床需求驱动创新突破。自 2004 年起,他率先开展干细胞移植研究,创新应用磁标记技术实现骨髓基质干细胞无创示踪,并通过基因调控技术增强干细胞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填补国内空白;针对骨科术后感染难题,他跨界研发「氧化锌纳米抗菌材料」,发表于顶刊《Bioactive Materials》(IF = 16.874),构建个体化诊疗体系治愈 3000 余例患者,获邱贵兴院士评价「国际先进水准」,相关成果斩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双千计划」资助;聚焦椎间盘退变机制,揭示非编码 RNA 调控脊柱软骨终板退变的关键通路,成果被转化为靶向药物,获哈佛学者「为外泌体治疗提供新希望」的高度评价。
此外,他主导构建「复杂腰椎疾病精准诊疗体系」,实现毫米级精准治疗,惠及万余名患者。研发脊柱微创器械获 26 项专利,成果获江西省科技进步奖 4 项。
教书育人 薪火相传
程细高以「因材施教、知行合一」为核心理念,独创临床案例融合式教学法。他主讲的《外科学总论》获留学生好评,创办「骨科英语沙龙」持续 12 年,培养博士 12 名、硕士 43 名,所带研究生曾创单届 6 人全员获国家奖学金的佳绩,举办继教班 20 余场,培训学员超 6000 人。
同时,他主编教材 1 部、参编 7 部,主持教学及教改项目 3 项,获江西省首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获评南昌大学十大师德标兵,其教育理念注重「术道并重」,培养兼具精湛技艺与医者情怀的新生力量。
大爱无疆 践行使命
程细高三十年如一日践行医者使命,将「未病先防」理念深植行动,并始终冲锋在救灾抗疫一线。
2008 年汶川地震发生后,骨科医生程细高第一时间加入江西省首批医疗队,5 月 14 日奔赴重灾区青川县关庄镇。在 6.4 级余震中护住手术患者继续完成保肢手术,多次在危楼内实施急救。救灾期间累计救治大量伤员,并将个人奖励物资全数捐给灾民。
2022 年,程细高教授临危受命担任南昌京冶方舱医院院长,带领团队实现 815 名患者全数安全出舱、医护人员零感染的战绩,被授予「南昌大学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突出贡献个人」称号。
除此之外,他常年利用休息时间投身公益,年均开展 30 余场科普讲座,用通俗语言化解医学壁垒。从铅山贫困山区到丰城基层一线,他送医送药下乡,用脚步丈量医者仁心的广度。
科学管理,引领发展
程细高自 2012 年接过骨科「指挥棒」,任骨科主任期间,带领科室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手术量 8000 余台,其中日间手术量、三/四级手术占比全省领先;「微创脊柱外科」和「运动医学科」入选江西省领先学科,拥有江西省骨科研究所、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南昌大学微创骨科研究院等科研平台,同时是江西省专业运动员保障中心等挂靠单位(数量全省第一);学科入围全国科技影响力前 100,获「江西省青年文明号」「江西省向上向善龚全珍式好集体」及「医院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从医三十载,程细高以仁心仁术守护患者脊梁,以创新精神攀登医学高峰,以师者情怀培育医学人才,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医者的责任与担当。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