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1-12-24
原创

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走进《大家帮助大家》名医坐诊栏目,跟您聊聊「肺结节」

近日,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呼吸科傅梦清医师做客顺义人民广播电台(调频 92.9 兆赫)·《大家帮助大家·名医坐诊》直播间、跟您聊聊「「肺结节」。

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走进《大家帮助大家》名医坐诊栏目,跟您聊聊「肺结节」
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走进《大家帮助大家》名医坐诊栏目,跟您聊聊「肺结节」

什么是「肺结节」

结节确实非常常见,大家可能都听说过,但又不是那么了解,那我先来简单介绍一下吧,肺结节是一个肺部阴影,这个阴影呢直径 ≤ 3 cm,CT 上呈现出来的是局灶性、类圆形、密度增高的实性或亚实性肺部阴影。如果直径>3 cm 的,我们称为肺肿块。而微小结节呢,根据《中国肺结节诊治专家共识 2018 年版》,将直径<5 mm 的肺结节称为微小结节,直径为 5~10 mm 的称为小结节。

有哪些原因可以引起肺结节呢?

肺结节目前原因尚不明确,下面几点呢是肺癌的常见原因,可以作为参考:

1. 吸烟(尤其是吸烟指数超过 400 的人,我们将这部分人列为发生肺癌的「高危险人群」, 吸烟指数 = 每天吸烟支数×吸烟年数。)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哪怕自己不吸烟,但经常暴露在吸烟的环境下,也就是有二手烟的情况,危害其实也是等同于自己吸烟的。门诊检查的时候就老有女性患者问这个问题,自己明明也不吸烟,怎么一检查肺部就有问题呢,仔细一问,发现其中很多就有二手烟的情况。所以我们呼吁戒烟,这不仅仅是对自己好,同时也是一份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2. 职业和环境接触:约 10% 的肺癌患者有环境和职业接触史。比如铝制品的副产品、砷、石棉、焦炭炉、氯乙烯。长期接触铍、镉、硅、福尔马林等物质也会增加肺癌的发病率。

3. 电离辐射 。

4. 既往肺部慢性感染。

5. 遗传等因素 。 

6. 大气污染。

肺结节确诊为肺癌的概率有多大?

国外的研究显示肺结节检出率可以高达 8-51%,但是其中通过随访最终诊断为肺癌的概率为 1.1-12%。国内的一些研究数据显示肺结节检出率 67.31%,但最终确诊肺癌的概率是 0.22%。而且年龄超过 55 岁的人群中肺结节检出率高达 81.23%,其中诊断肺癌的也只有 0.33%。所以无论国外的数据还是国内的数据,哪怕你有肺结节,但最终得肺癌这个概率其实是非常低的。

肺结节可能是哪些疾病引起?

肺结节主要原因有下面几种情况:

1. 就是炎症性疾病,炎性结节,所以第一次发现肺结节,并且患者有呼吸道相关症状的,比如咳嗽、咳痰,再结合抽血化验的结果,我们就会考虑先给抗生素进行治疗,过 1-2 周再复查,有些患者就是在治疗后复查发现肺结节消失了,这就是因为这个结节是肺炎导致的,那么这种结节经过治疗是可以消掉的。

2. 肉芽肿性疾病,比如肺结核、真菌性肺炎、结节病等。

3. 肿瘤性疾病,大家都知道,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肺结节也可以是肿瘤引起的,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是良性肿瘤,很少的一部分才是恶性肿瘤。

得了肺结节,多少时间复查合适呢?

复查的时间需要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还有结节的大小、形态、密度进行综合考虑。一般情况下,对于 ≤ 5 mm 的肺部小结节,非高危人群一般建议保持正常查体频率就行 (一年一次),但高危人群 6 个月建议随访复查一次。对于 6 到 8 mm 的小结节,非高危人群半年建议随访一次;高危人群要缩短随访时间。若随访下来结节没有变化,要继续随访,随访周期调整时需要咨询专科医生,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而对于 8 到 10 mm 以上的结节,非高危人群 3-6 个月随访一次,高危人群建议 3 个月随访一次。那哪些属于高危人群呢?高危人群主要是指自身或近亲属有肿瘤等家族史的,长期大量吸烟的、有慢支肺气肿病史的病人以及有职业暴露的人群。

所以关于肺结节复查时间的确定是个体化的,不能一概而论。

预防肺结节的措施

1. 戒烟,避免吸入二手烟。烟草中焦油含有许多种化学成分,对肺部损害巨大。这些有害物质可刺激气道及气道粘膜,导致终末细支气管远端不可逆损害,出现肺气肿、慢阻肺等疾病,影响呼吸功能,还可造成肺部结节及支气管哮喘的发生。吸烟不仅对呼吸系统有一定的危害,对其他系统疾病也有一定的危害,所以要尽早戒烟。二手烟有同样的危害,生活中要尽量避免吸入二手烟,已经吸烟的朋友,尽快戒烟。

2. 远离粉尘,因为过度的吸入粉尘也会增加肺部结节的发生几率,影响健康。包括空气中的柳絮、花粉、车间中的粉尘、厨房的油烟等,都要尽量避免吸入,现在疫情期间,戴口罩也是有很好的防护粉尘的方式。

3. 做好防寒保暖,避免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尤其是秋冬季节,季节变换的时候,要注意及时添衣保暖,避免受凉感冒。

4. 注意合理饮食。要规律进餐,不能暴食暴饮。同时,患者还要注意多吃清淡营养食物,增强体质,提高抗病力。远离霉变腐烂食物等,保持身体健康。

5. 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避免熬夜、适当运动、保持良好心情等,做好这些都能预防疾病,简单说,就是要管住嘴、迈开腿、保持好心情。

6. 注意定期体检,及时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如果有异常也能及时处理,消除隐患。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