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2-08-03
原创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高发, 宝爸宝妈要当心

高烧不退、喉咙满是水疱哭闹、流口水、食欲不佳……如果近期孩子们出现这种症状家长们要注意啦!

近期,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的患儿越来越多,每年的 5-7 月都是这两种疾病的流行高发期。

如何区别手足口病 & 疱疹性咽峡炎?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都是由于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在一定的情况下,二者有着一定的相似点,比如:

1. 易感人群多为 5 岁以下儿童;

2. 流行期多在 4-7 月或夏秋季;

3. 均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且具有传染性。

那我们要如何区别呢?

1. 疱疹性咽峡炎发病位置只在咽峡部位出疱疹。

2. 手足口病发病位置在口腔、手足臀,通常都会有疱疹。

3. 疱疹性咽峡炎只发生在口腔黏膜,表现为咽峡部和舌部的疱疹和溃疡。手足口病的患者,除了口腔黏膜有疱疹之外,手脚等部位甚至臀部的皮肤也会出现疱疹,疱疹通常呈小米粒大小或者绿豆大小。

4. 疱疹性咽峡炎有可能会合并细菌感染,通常不会出现重症,不会并发脑炎。而手足口病有可能会合并脑炎、心肌炎等,对于重症的手足口病有可能会危及孩子的生命。

传播方式?

如果宝宝不幸「中招」,如何护理?

1.注意隔离

(1)患儿应尽量待在家中:

减少不必要的外出,最好是在体温正常、疱疹消退后再隔离一周;一般来说,共隔离 2 周时间,尤其是在发病的第一周内,传染性是最强的;

(2)多通风:

居室要经常通风;疱疹性咽峡炎流行期间不带孩子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2.观察病情

(1)观察病情:

应密切观测患儿的精神状态、有无肢体抖动、易惊、皮肤温度以及呼吸、心率、血压等,一旦出现危重信号,需及时就诊或复诊。

(2)监测体温:

每 4 个小时可以测一次体温,如体温超过 38.5℃(腋温),每 1-2 小时小时测一次体温,并要注意有无寒战、惊跳、烦躁不安、胡言乱语、出现幻觉或甚抽搐等情况,进行退热处理后 1 小时应重测体温。

3.注意护理

(1)饮食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卫生,同时让患儿注意休息,多饮开水,多吃新鲜蔬菜及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以增强身体抵抗力。

(2)勤洗手:

孩子在外出回家后、饭前便后、打喷嚏后,家长或看护人在给接触孩子前,或替幼儿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要用流动清水及洗手液或肥皂洗手,持续至少 20 秒。

4.注意消毒

孩子餐饮具、奶瓶使用前要煮沸 20 分钟或高温消毒;玩具及地面、家具等表面要每周清洁;尿布、毛巾、衣物、被褥等应经常换洗与晾晒。被患儿粪便、疱疹液以及呼吸道分泌物污染的物品或表面,清洁后及时用含氯消毒液进行擦拭或浸泡消毒。作用 30 分钟后,用清水擦拭或冲洗干净。

如何预防手足口&疱疹性咽峡炎?

1、勤洗手:

尤其是饭前便后以及外出游玩回家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和流动水洗手。

2、勤通风:

居室应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3、少聚集:

建议在疾病高发的季节,尽量少带孩子到人多拥挤处玩耍,如室内儿童游乐场等。

4、勤清洁:

经常清洗、消毒孩子使用的餐具、奶瓶、奶嘴、玩具等餐具和用具。

5、勤观察:

留意孩子口腔、手、足、臀部等部位是否有疱疹或皮疹,如有,应尽早就医。

6、打疫苗:

EV71 是更容易导致感染者发展为重症甚至死亡的病毒型别,接种 EV71 疫苗(6 月龄-5 岁)可有效预防 EV71 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建议尽早接种,低龄儿童尽量在 12 月龄前完成 2 剂次接种程序(两次接种,间隔一个月),以便尽早发挥保护作用,宝宝接种后,得手足口病的几率会下降。

7、远病患: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都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应避免亲密接触病人,不建议跟病人拥抱或分享玩具、餐具、洗浴用品等,避免感染。

最后提醒:凡出现发热、感冒或呼吸道症状,或发现手足口疱疹皮疹病儿,应速去医院就诊。

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及时应对、不信谣言,才能给宝宝最好的保护!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