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肿瘤四科李月同医生收到了一位患者家属发来的消息
患者是 47 岁的徐老师。
她用灿烂的笑容,驱散了命运的阴霾,成为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抗癌勇士。
现在她行走自如、谈笑风生。
徐老师是一位中学教师。三年多前,确诊子宫内膜癌,经历了外科大手术后,命运还是给徐老师开了个残酷的玩笑——癌细胞仍旧难以清除,在她的肺、淋巴结等部位滋生扩散。为了爱她的家人,坚强的徐老师选择了迎难而上,接受了放疗、化疗、靶向等综合治疗。今年初,突如其来的多发脑转移合并脑疝,导致徐老师右侧肢体瘫痪、意识模糊,情况十分危急。
家人们毅然决定,绝不放弃一丝希望,带徐老师来到了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肿瘤四科,找到了吕雅蕾主任团队。
吕主任带领团队,仔细查看徐老师的病情,紧急组织了汇聚多学科智慧的会诊。
功能神经外科王冀伟主任评估脑疝风险,权衡开颅手术可行性,表示:"风险极高、需谨慎抉择,可行颅骨去骨瓣减压,降低脑疝所致死亡风险";
肿瘤三科薄常文主任针对脑部病灶,制定精准放疗方案,锁定致命病灶;
放射与核医学科刘斋医生通过 3.0T 磁共振,精准定位肿瘤边界,实现毫米级靶区勾画;
康复科刘兆辉医生针对患者意识状态及运动障碍,进行评估和干预,预防卧床所致的并发症,修复肢体功能;
妇科、泌尿外科的医生分别针对阴道炎、泌尿系感染,给与检查及治疗意见……
经过充分的讨论,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多学科团队最终采用国际领先的第六代 CyberKnife(射波刀)系统,以 27 Gy/3 次的黄金剂量,对颅内病灶实施"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使用立体定向技术,结合放射疗法,非侵入性治疗,利用三维坐标系统精确定位和定向照射肿瘤,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同期配合脱水降颅压药物,成功化解脑水肿危机。一场与病魔的尖峰对决,在三天内就结束了。
吕主任至今仍记得,多学科会诊时的凝重气氛:"当时脑疝已导致中线偏移超过 1 cm,选择任何治疗风险都非常高。""多亏各兄弟科室倾力相助,徐老师才能在绝境中找到生机。"
经历了涅槃重生一般的生命奇迹后,出院时,徐老师已经可以自己吃饭了。两个月后的今天,核磁复查显示:脑疝消失、脑转移瘤缩小、周围水肿明显减少。原来意识不清、卧床不起的徐老师,已经言语流利,能够自由活动,还能操持简单家务。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