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逐年增高,我国胆囊结石的发病率为 7%,而且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高,至 80 岁时可高达 23%;另一方面,在一些年轻人
胆囊结石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逐年增高,我国胆囊结石的发病率为 7%,而且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高,至 80 岁时可高达 23%;另一方面,在一些年轻人甚至中小学生中胆囊结石也不算少见。
被青睐的「4F」人群
哪些人容易得胆囊结石呢?胆囊结石的成因非常复杂,包括环境因素、遗传因素以及个人生活方式。胆囊结石特别青睐具有「4F」特征的人群,即 Female(女性)、Forty(四十岁)、Fertile(多次生育)、Fat(肥胖)。
另外长期不吃早饭,没有食物的刺激,胆囊中的胆汁没机会排出,久而久之容易形成胆囊结石。
可无症状,但不可轻视
随着健康体检的普及,无症状胆囊结石的发现明显增多。胆囊结石会随着体位或进食后胆囊收缩而上下移动,导致慢性胆囊炎,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消化不良症状,如嗳气、腹胀、饱胀感和恶心等。
进食油腻食物时,胆囊明显收缩,结石容易嵌顿在胆囊管开口处,引起典型的胆绞痛,表现为右上腹剧烈疼痛并向右侧肩背部放射,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如果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可引起胆囊坏死穿孔、急性腹膜炎等严重后果。因此对于胆囊结石切莫等闲视之,一旦应对失策就成了我们生活中的绊脚石。
勿以「石」小而不为
许多人都会认为大的胆囊结石(大于 3 cm)危害较大、长期慢性刺激容易癌变,而对于小的胆囊结石却误认为结石尚小,不足为患,可以置之不理。
其实小于 1 cm 的胆囊结石更容易卡在胆囊管的开口处,引起剧烈的胆绞痛;小于 0.5 cm 的胆囊结石则容易通过胆囊管掉到胆总管里甚至卡在胆总管下端开口处,堵塞胰管,引起急性胆管炎或胰腺炎,处理起来比单纯的胆囊结石更加困难。
有症状的结石建议手术
对于有症状的胆囊结石,尽管保守治疗可以缓解症状,但大多数患者会反复发作,而且出现其它并发症的概率也会增加,所以对于有症状的胆囊结石不论单发结石或多发结石均建议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
对于无症状的胆囊结石具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也建议手术切除胆囊:(1)单发结石直径超过 3 cm ;(2)多发小结石;(3)瓷化胆囊(4)合并糖尿病;(5)影像学检查提示胆囊癌变可能。
了解术式不畏惧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由于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已经成为胆囊切除的首选方式。部分高龄患者往往全身情况差、心肺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不能耐受手术,可以采用经皮经肝胆囊穿刺术,缓解胆囊急性炎症,帮助患者渡过危险期。
有些患者会问,肾结石往往采取体外振波碎石的方法,胆囊结石患者能不能采取同样的方法呢?答案是否。前面已经讲过胆囊小结石更加危险,因此采用碎石排石的方法将大的胆囊结石碎成小结石后,一旦排到胆总管容易诱发胆管炎、胰腺炎,导致严重后果。
还有患者担心切除胆囊对身体有什么影响。我们知道胆汁是由肝脏分泌,胆囊的主要功能就是储存、浓缩和排出胆汁。
胆囊切除后胆汁的分泌仍然正常,胆总管在胆囊切除后可代偿性扩张,一定程度上可部分代偿胆囊功能,因此胆囊切除对消化功能影响不大,基本可以照常生活,而且饮食控制反而不用像胆囊切除前那么严格,许多人进食鸡蛋、少量油腻食物并无不适。
对于保守治疗患者,一方面可以口服熊去氧胆酸、胆宁片等利胆药物;另一方面控制饮食也非常重要,要清淡饮食,严控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因为高脂饮食比如肥肉、煎鸡蛋、大肉粽等油腻食物极易诱发胆绞痛。
作者简介
陈泉宁,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普通外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先后于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获硕士、博士学位,并在美国密西根大学医学院访学 1 年。
临床工作近三十余年,主要从事肝胆胰及甲状腺疾病的基础研究及外科诊治,同时是同济医院急诊创伤外科救治团队的主要成员。对于肝脏胰腺肿瘤、重症胰腺炎、胆道系统结石及甲状腺疾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肝脏、胆道、胰腺疾病的微创治疗(包括腹腔镜下手术、ERCP 及胆道镜)。
主持及参与多项市级及国家级课题,发表 SCI 论文 5 篇,核心期刊论文十余篇。
*声明:本内容仅代表文章来源方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内容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不构成实际治疗建议。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