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大学附属全景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张建课题组、上海交通大学倪大龙课题组以及威斯康星大学的蔡伟波课题组合作的能谱 CT 前沿论文 「Spectral computed tomography with inorganic nanomaterials: state-of-the-art」 在国际权威的医药学刊物《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s》(Q1,IF 17.873)上在线发表。
《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是 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出版社旗下的顶级医药学期刊,为国际先进药物和基因传递系统及其应用的关键分析提供学术交流,影响因子:17.873。国际标准刊号:0169-409X。
图 1:论文截图
能谱 CT 技术可以提供比常规 CT 更丰富的成像信息,尤其是能够构建单色能量图像、材料分离图像、能谱曲线、有效原子序数图等的双能 CT 技术和多能 CT 技术(光谱 CT 技术),因而引起了研究者们极大的兴趣。
然而,由于器官或组织之间具有相近的 X 射线衰减,能谱 CT 仍然不好分辨,因此使用造影剂可以更区分感兴趣区域(ROI)。临床上使用的碘基造影剂具有一些局限性,如循环时间短、部分病人对碘剂具有不良反应,这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广泛应用。而具有较高原子序数和 K 边缘值的无机纳米颗粒在成像、诊断和治疗疾病方面具有极大吸引力。因此,研究者们开发了不同种类的无机纳米颗粒造影剂以促进能谱 CT 技术广泛应用。
在这篇综述中,作者主要探讨了能谱 CT 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类型、能谱 CT 技术的临床诊断应用、以及用于能谱 CT 的无机纳米颗粒造影剂的最新进展。
能谱 CT 包括双源技术(双源 CT,Siemens Healthcare)、kVp 快速切换技术(宝石光谱 CT,GE Healthcare;双能 CT,Canon Medical)和双层探测器(IQon 光谱 CT,Philips Healthcare)。其中,双能 CT 依靠康普顿散射和光电效应的原理,分析两种 X 射线谱以实现两种基物质对(例如碘和水)的区分。而光谱 CT 使用光子计数探测器(PCD)代替双能 CT 中的能量集成探测器(EID),利用 K 边缘成像将双能技术扩展到多能技术,可以实现更好的能量分离和光谱测量。
无机纳米粒子在能谱 CT 中的成像和生物医学应用。纳米粒子许多优异的特性(例如,高表面积与体积比、表面易于修饰、出色的对比效果和生物相容性)使它们在成像、诊断和治疗疾病方面具有吸引力。通常一些具有较高原子序数和 K 边值的元素(例如镱、镥、铪、钽、钨、铼、金、铋等)被用作能谱 CT 成像造影剂。
综上所述,双能 CT 和光谱 CT 体现了放射学的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作者介绍和总结了获取双能数据的技术途径和原理、临床上的病例应用、以及研究中的无机纳米粒子造影剂。
本篇论文,上海大学附属全景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张建教授为通讯作者,张建教授的上海大学医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李雨涵为第一作者。据悉,张建教授团队在能谱 CT 技术方面积累了较多的研究基础和研究经验,具有显著的研究特色和优势。
在「专业立身、学术引领」的发展理念牵引下,全景自成立伊始就极重视科研,协同临床开展烟雾病、癫痫病灶定位、脑 PET/MR 影像量化分析、肝脏脂肪定量分析、关节软骨病损等一系列科研合作。积极参与各地科委、卫健委的课题研究、专利申请等。2020 年,「基于 18F-FDG 的模拟脑血流灌注参数成像方法」取得全国发明专利。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