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高博医学(血液病)北京研究中心北京高博博仁医院的林跃辉大夫
在我的实际工作中,经常会有患者问:医生,医生,我做的检查挺全的呀,怎么还需要做呢?
或者:这些检查,我在其他医院已经做了呀,有必要再在你们医院重复做吗?
其实这样的问题很多很多,最近我接收了几个患者,深有感触,在这里我会陆续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够理解:
1、我们做的每一项检查都很有必要;
2、同时检查的报告单位很重要: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报告的准确性,甚至报告的解读不同、经验不同,为患者带来的获益也不同。
病例分享
患者 1
诊断急性 B 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维持期间复发。为行 CAR-T 入我院,入院后给予 CD19 CAR-T 治疗后本病达完全缓解 [流式及基因水平检测残留白血病(MRD)均为阴性],后续给予序贯 CD22 CAR-T 及化疗、靶向药等免疫调节治疗。
由于疫情原因,患者未能来我院复查,故在当地医院进行。接到家属电话联系说:当地骨穿流式细胞术检测 MRD:2.83% 的白血病细胞,所以紧急来我院住院。
住院后复查骨髓,细胞形态学:原始幼稚淋巴细胞占 69%;流式细胞术:63.43% 的异常 B-ALL 细胞。
这个时候大家可能会问就几天的时间,肿瘤细胞怎么涨这么快?当然了,对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患者,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对于这个患者,是另有原因。
当我得知我院的结果时,立即打电话给流式细胞室的老师,详细告知了其外院的检查结果,经过反复的详细的沟通之后,终于「水落石出」!
外院流式细胞术结果:认定紫色的细胞群是白血病细胞,是用 CD19 圈门找出来的!(流式细胞术是先用特定的抗原标志找出目标细胞群,也就是「圈门」,然后再对找出的目标细胞群进行后面的分析)
而我院流式细胞术结果:红色的细胞群是白血病细胞,是用 CD22 圈门找出来的!
看了两个医院的报告,终于明白了问题所在!
由于患者之前做过 CD19 CAR-T,所以再次复发的时候,有很大一部分白血病细胞已经是 CD19 阴性了,仅有一小小部分的白血病细胞仍然 CD19 阳性,但是当地医院仍然用 CD19 这个标志去「圈门」,所以白血病细胞的比例很低,进而导致了患者的检查结果与真实情况有很大偏差。
但是想想还是值得庆幸的:多亏患者体内仍然有一小部分白血病细胞 CD19 阳性,让当地医院发现了细微的端倪,才有了我们医院后续正确的检查结果。反之,如果所有的白血病细胞都是 CD19 阴性了,当地医院就没办法发现问题,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诸如此类的情况,在做过 CAR-T 细胞治疗及相应抗体治疗的患者中并不少见。
下面再分享几个真实案例——
患者 2
诊断 B-ALL,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前做过 CD19 CAR-T,移植后复发又做过 CD22 CAR-T,结果再次复发时,白血病细胞 CD19 及 CD22 均为阴性了。
诊断 B-ALL,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前做过 CD19 CAR-T,移植后复发又做过 CD22 CAR-T,结果再次复发时,白血病细胞 CD19 及 CD22 均为阴性了。
患者 3
诊断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外院几疗程化疗后,既往方案中含多次利妥昔单抗(美罗华,CD20 单抗),结果复发时淋巴瘤细胞 CD20 阴性。
综上,因为现在血液肿瘤治疗领域中,免疫治疗多种多样,包括 CAR-T、抗体治疗的靶点很多,经过这些治疗后都有可能存在相应靶点的丢失(也就是相应的抗原由阳性表达转为阴性);而且即使不做相应 CAR-T 或抗体的治疗,也有部分患者会存在抗原标志的改变,所以在进行检测的时候,需要结合患者初发病时的检测结果以及既往的治疗史,并根据多参数进行检测,一定不能单纯靠一个标志进行结果的判读。
另外,对于医技科室,无论是进行实际操作的老师还是判读结果的老师都需要在其各自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对于此篇文章中提到的流式细胞室的老师:则需要有很深厚的免疫学理论知识(包括正常及异常细胞的免疫学标志特点等)及一定的临床实践知识,在判读结果的时候会灵活应对各种不常见的变化,才能使结果更加准确可靠,更好的为临床医生、为患者服务。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