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交大一附院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收治一名重危患者艾某,在 EICU、肾移植科、消化内科等多科室的通力合作下,患者终于从死亡线上生还,顺利康复,充分体现了医院在危重患者综合救治方面的及时性、先进性和协作性。
「在 EICU 的日子虽然饱受疾病的折磨,但是有你们的悉心照料,我特别感谢。在我自己都放弃自己的时候,你们依旧没有放弃,辛苦付出,我才活了下来。」这是患者反复说的话。幸好,一路攻坚克难,不负生命之托。
多科室联动,全力抢救危重患者
患者艾某男,59 岁,肾移植术后 6 年,处于重度免疫抑制状态。此次因「重症肺炎(耶氏肺孢子菌、CMV 感染),重度 ARDS、呼吸衰竭」入院,病情极其危重。
EICU 的滕琰主任、姚芳兰教授及团队迅速响应,争分夺秒、精准治疗。患者病情急速变化,从早期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到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状态。期间,借助重症血液净化、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呼吸机、俯卧位通气、徒手空肠营养管放置、重症营养及康复、BIS 脑电监测、镇静镇痛等多种救治措施,还包括 NO 吸入、二氧化碳移除术等新技术。经过积极抢救,患者肺部感染逐渐得到控制。
创新疗法显奇效,粪菌移植解决难题
然而,在后续治疗中,患者出现新的问题:感染进入平台期,并出现胃肠道功能紊乱,表现为严重腹泻,伴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肠内营养无法顺利进行,感染也无法完全控制。
针对这一病情,消化内科李红霞教授、刘亚萍主治医师会诊后,建议采用粪菌移植治疗。
在征得家属和患者同意后,粪菌移植团队迅速行动、协助治疗。采用国内外先进的洗涤菌群移植(Washed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WMT)技术,成功解决了患者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患者从每日 10 多次稀水样便转为每日 1 次黄色香蕉样便,并顺利开启肠内营养。
随着肠道菌群重建和肠内营养的顺利开启,感染得到有效控制,患者的情绪状态也明显改善。目前,患者已顺利出院。
粪菌移植新技术,开启肠道健康新篇章
由于抗生素使用、营养异常、血液感染、肠缺血和肠动力异常等因素,重症患者的肠道生态失调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且与危重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交大一附院消化内科在深入研究肠道菌群失调与难治性肠内外疾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先进的消化内镜技术优势,率先在省内开展粪菌移植技术。此技术得到医院的大力支持,已获批重大新医疗新技术项目。自 2023 年开展粪菌移植技术以来,已成功救治近 60 例患者,其中包括重危患者 10 余例,器官移植术后 6 例。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