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4-10-17
原创

【投票评选】2023~2024 年度「中国消化道领域十佳临床研究」

Gastroenterology Report、《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中华炎性肠病杂志》联合组织的 2023~2024 年度「中国消化道领域十佳临床研究」 投票活动正式启动。

在过去的一年,我国医生学者们在消化道领域开展了多项具有重要意义的临床研究。通过收集和梳理 2023~2024 年度公开发表的临床研究论文,经严格评议后,已遴选出 21 篇候选研究。

经网络评选和同行评议选出的 10 项最佳研究的主要研究者,将受邀参加第十届广州消化道疾病周,届时将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并请主要研究者进行简要的项目汇报。

2023~2024 年度「中国消化道领域十佳临床研究」评选

投票通道:【胃肠学术平台】官微推文进行投票

【投票评选】2023~2024 年度「中国消化道领域十佳临床研究」

投票时间:

即日起至 10 月 20 日晚 12 点截止

投票占比:

网络投票占比 30%,专家评议占比 70%

候选研究

胃肠外科

1

Nat Med

2024 Jul

Cadonilimab 联合化疗在治疗 HER2 阴性胃/胃食管结合部腺癌中的应用:1b/2 期 COMPASSION-04 试验

研究立意:

抗 PD-1 治疗联合化疗已成为 PD-L1 高表达(联合阳性评分 CPS ≥ 5 的不可切除晚期或转移性胃/食管胃结合部(GEJ)腺癌的一线治疗方案,但其对于 CPS<5 的患者疗效有限。有研究显示,抗 PD-L1 与抗 CTLA-4 的双免治疗(纳武单抗+伊匹单抗)可以改善抗肿瘤效果,但也会带来更高的严重不良事件风险。因此,本研究旨在评估 Cadonilimab(一种靶向 PD-1 和 CTLA-4 的双特异性抗体)联合化疗一线治疗 HER2 阴性的不可切除晚期或转移性胃/GEJ 腺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尤其是其用于 PD-L1 阴性或低表达者的效果。

研究设计:

多中心(10 家中心)、开放标签 1b/2 期试验。

1b 期试验采用 3+3 剂量递增设计,cadonilimab 起始剂量为 4 mg/kg,联合 mXELOX 方案。

1b 期试验的主要终点是 2 期推荐剂量;2 期试验的主要终点是客观缓解率(ORR)。

研究对象:

2019 年 5 月 22 日至 2021 年 8 月 20 日,98 例不可切除晚期或转移性胃/GEJ 腺癌患者入组研究。

1b 期试验入组 73 例,其中 4 mg/kg Q2W 18 例,6 mg/kg Q2W 19 例,10 mg/kg Q2W 18 例,15 mg/kg Q3W 18 例。

2 期试验继续入组 25 例,其中 6 mg/kg Q2W 21 例,15 mg/kg Q3W 4 例(该剂量组在入组 4 例后即终止,这 4 例患者亦未纳入本研究分析)。

主要结果:

主要结局: 在 1b 期剂量递增试验间未观察到剂量限制性毒性,确定 2 期推荐剂量为 6 mg/kg Q2W;2 期试验结果显示,客观缓解率为 52.1%(95%CI:41.6%~62.5%),其中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分别为 4.3% 和 47.9%。

亚组分析:PD-L1 CPS ≥ 5 患者中位 OS 为 20.32 个月; CPS<1 的患者中位 OS 亦达 17.64。

安全性: 最常见的与治疗相关的 3 级及以上不良事件为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19.1%)、血小板计数减少(16.0%)、贫血(12.8%)和白细胞计数减少(8.5%)。

结论:

无论 PD-L1 表达高低,Cadonilimab 联合化疗的方案在胃/GEJ 腺癌患者中均显示出良好的肿瘤 学效果和可控的安全性。

2

Ann Oncol

2023 Feb

新辅助放化疗对比新辅助化疗联合微创食管切除术治疗局部进展期食管鳞癌:前瞻性多中心随机试验

研究立意:

新辅助治疗被推荐用于局部进展期食管癌,但最佳治疗策略尚未明确。本研究旨在对比新辅助放化疗(nCRT)与新辅助化疗(nCT)联合微创食管切除术治疗局部进展期食管鳞癌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设计:

多中心(10 家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按年龄、cN 分期和中心进行分层随机,1:1 分配到 nCRT 或 nCT 组;两组均接受基于紫杉醇和顺铂的化疗,nCRT 组增加同步放疗。

主要终点为 3 年 OS。

研究对象:

2017 年 1 月至 2019 年 12 月间,264 例 cT3-4aN0-1M0 食管鳞癌病例入组研究,随机分组两组各 132 例。末次随访时间为 2021 年 11 月 30 日,中位随访时间 43.9 个月。

主要结果:

主要结局:nCRT 组和 nCT 组 3 年 OS 分别为 64.1% 和 5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 = 0.82;95%CI:0.58~1.18;P= 0.28)。

次要结局: 尽管 nCRT 组 pCR 率高于 nCT 组(27.7% vs 2.9%,P<0.001),但两组 PFS 和 RFS 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安全性: 尽管 nCRT 组新辅助治疗期间 3 级以上不良事件更多,但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相当。

结论:

对于局部进展期食管鳞癌,在 nCRT 后行微创食管切除术并未显示出较 nCT 的生存获益,其最佳新辅助治疗策略仍待进一步明确。

3

J Clin Oncol

2024 Aug

右半结肠癌手术淋巴结清扫范围:III 期随机 RELARC 试验

研究立意:

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CME)在右半结肠癌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但其所强调的扩大淋巴结清扫能否带来生存获益尚存争议,目前尚无 CME 对比 D2 淋巴结清扫长期肿瘤学结局的高级别证据。

研究设计:

多中心(17 家中心)、开放标签、随机对照试验。在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中,采用区组随机化方法,1:1 分配到 CME 组或 D2 淋巴结清扫术组。

主要终点为 3 年 DFS。

研究对象:

2016 年 1 月 11 日至 2019 年 12 月 26 日期间,1072 例 T2~4aNanyM0 或 TanyN+M0 右半结肠癌患者入组研究,随机分配两组各 536 例。截至 2023 年 3 月 15 日,995 例患者纳入主要结局分析,中位随访时间 38 个月。

主要结果:

主要结局:CME 组和 D2 组 3 年 DFS 分别为 86.1% 和 81.9%,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HR:0.74,95% CI:0.54~1.02,P= 0.06)。

亚组分析: 在 III 期和 N2 患者中,CME 表现出 DFS 生存优势。

次要结局:3 年 OS 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94.7% vs 92.6%,P= 0.17)。

结论:

本试验未发现 CME 较标准 D2 淋巴结清扫术为右半结肠癌患者带来更优的 DFS 结局。对于这些患者,标准 D2 淋巴结清扫术仍是常规,CME 仅推荐用于存在明显结肠系膜淋巴结转移患者。

4

JAMA Surg

2023 Jan

电针与假电针在治疗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后回肠梗阻中的应用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

研究立意:

加速康复外科(ERAS)的应用改善了结直肠癌手术的疗效,但术后回肠梗阻(POI)仍严重影响结直肠切除术后的恢复,并增加了医疗系统的负担。近年来,一些系统性综述报道了针灸对术后消化道功能恢复的良好效果,但其对腹腔镜肠切除术后患者的益处仍不明确。与假电针相比,电针是否能促进结直肠癌腹腔镜肠切除术后患者的术后恢复? 本研究旨在评估电针对缩短 ERAS 方案下 POI 持续时间的疗效。

研究设计:

多中心、随机、假对照试验。采用动态区组随机法进行 1:1 分配,分析采用意向治疗法。

研究对象:

首次接受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的 18 岁及以上患者由中央系统随机分配到治疗组。患者在手术后被随机分配接受 4 次电针或假电针治疗。所有患者均按照 ERAS 方案进行治疗。

主要结果:

主要结果是首次排便时间。次要结果包括其他患者报告的结果指标、术后住院时间、30 天内再入院率以及术后并发症和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结论:

在采用 ERAS 方案接受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的患者中,与假电针相比,电针可缩短 POI 的持续时间,降低 POI 延长的风险。可以考虑将电针作为 ERAS 方案的辅助用药,以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并防止术后 POI 延长。

5

JAMA Surg 

2024 Jul

进展期胃中上部未侵犯胃大弯侧胃癌腹腔镜保脾脾门淋巴结清扫的临床疗效随机对照研究: Fuges-02 随机临床试验的五年结果

研究立意:

根治性胃切除术及充分的淋巴结清扫是唯一可能治愈进展期胃癌的手段。第五版日本胃癌治疗指南仅建议对侵犯胃大弯的局部进展期胃中上部癌患者行脾门淋巴结清扫,然而,对于肿瘤未侵犯胃大弯侧的人群是否应常规行脾门淋巴结清扫仍存在争议。针对这一临床难点问题,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胃外科团队牵头发起了这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研究设计:

是一项随机临床试验的事后二次分析,从 2015 年 1 月 5 日到 2018 年 10 月 10 日,该试验共招募了 536 名可能切除的 APGC(cT2-4a、N0 或 N+、M0)无大弯侵袭的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了至少 5 年的跟踪随访。最终随访时间为 2023 年 10 月 30 日。

研究对象:

536 名患者按 1:1 的比例随机分配到 D2 + 10 号组或 D2 组。

主要结果:

收集 5 年无病生存率(DFS)和总生存率(OS)。比较复发模式和死亡原因。

结论:

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联合保脾脾门淋巴结清扫显著提高了肿瘤未侵犯胃大弯侧的局部进展期胃中上部癌患者的长期疗效。

6

Int J Surg

2024 Jul

低位直肠癌保留括约肌切除术成功率的变化解读和预测:对多中心 LASRE 随机临床试验的事后分析

研究立意:

准确预测低位直肠癌保留括约肌切除术(SSPR)的成功率可使同行机构审视自身的表现,并有可能避免不必要的永久性结肠造口术。本研究旨在评估 SSPR 的变化,并首次提出预测低位直肠癌患者 SSPR 的人工智能(AI)模型。

研究设计:

这是对一项在中国 22 家三级医院开展的多中心、非劣效随机临床试验(LASRE,NCT01899547)的回顾性事后分析。

研究对象:

共有 604 名接受新辅助化放疗(CRT)和低位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的患者被纳入研究队列,然后将其分为训练集(67%)和测试集(33%)。

主要结果:

这项事后分析的主要终点是 SSPR,其定义为符合以下所有标准: (1) 保留括约肌切除术;(2) 完全或接近完全 TME;(3) 清晰的 CRM(边缘与肿瘤之间的距离为 1 毫米或以上);(4) 清晰的 DRM(边缘与肿瘤之间的距离为 1 毫米或以上)。采用人工智能方法构建成功率预测模型。

结论:

SSPR 的发生率有很大的差异,而人工智能模型的应用已经证明了预测低位直肠癌 SSPR 的准确性。

7

Ann Surg

2023 Apr

新辅助放化疗加巩固 CAPEOX 治疗后主动性等待观察或器官保留手术用于 MRI 定义的低风险直肠癌:前瞻性 2 期试验结果(PKUCH-R01)

研究立意:

cT2 和较早的 cT3 直肠癌患者接受单纯 TME 手术即可获得非常好的肿瘤学结果,但这些患者同时对新辅助放化疗甚为敏感,可以获得 35%~50% 的 pCR 率,因此,理论上可以考虑主动性等待观察治疗策略。本研究假设:对于 MRI 定义的低风险直肠癌,在全程新辅助放化疗(TNT)·后采用主动性等待观察和器官保留手术的治疗策略,可获得满意的临床完全缓解率和器官保留率。

研究设计:

前瞻性单臂 II 期研究。入组患者在完成 TNT 治疗后 16~20 周进行新辅助疗效评估,并经 MDT 讨论作出治疗推荐,cCR 推荐等待观察,near cCR 推荐等待观察或局部切除,non-cCR 推荐 TME 手术(其中非常小的 non-cCR 也可考虑局部切除)。

研究对象:

纳入 2016 年 8 月 6 日至 2019 年 11 月 30 日间 64 例经 TMRI 评估为 cT2/T3a/T3b 且无高危因素的距肛缘 4~8 cm 直肠癌患者,随访至 2021 年 12 月,中位随访时间 39.5 个月。

主要终点是 3 年器官保留率。

主要结果:

主要结局:3 年器官保留率为 67.2%(95% CI: 55.6%-78.8%)。

次要结局:3 年非再生无病生存率和 3 年无造口生存率分别为 92.2% 和 82.7%。

放化疗和巩固化疗期间 3~4 级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 6.4% 和 33.9% 。

结论:

对于 MRI 定义的低风险直肠癌,放化疗加 CAPEOX 巩固化疗可通过主动性等待观察或局部切除获得较高的器官保留率。

胃肠肿瘤

1

BMJ

2024 May

替雷利珠单抗加化疗对比安慰剂加化疗作为一线方案治疗晚期胃癌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RATIONALE-305 随机、双盲、3 期试验

研究立意:

免疫治疗出现之前,顺铂加氟嘧啶化疗是 HER2 阴性晚期胃癌的标准一线化疗方案。PD-1/PD-L1 抗体的出现使得实体瘤的治疗模式发生改变。但已有研究中 anti-PD-1 抗体对于晚期胃/GEJ 腺癌的治疗结果并不一致。已有针对中国人群的 2 期临床研究证实,替雷利珠单抗加化疗对晚期胃/GEJ 腺癌具有较好的抗癌效果及可控的安全性与耐受性。本研究为 3 期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替雷利珠单抗加化疗对晚期胃/GEJ 腺癌的治疗效果。

研究设计:

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 3 期临床试验。

研究对象:

2018 年 12 月 13 日至 2023 年 2 月 28 日期间,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 146 个医学中共 1657 例 hEGRR2(-) 局部晚期、不可切除或有转移的胃癌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PD-L1 表达状态不限,之前未接受过针对晚期癌的系统性抗癌治疗,1:1 随机分为替雷利珠单抗加化疗组和安慰剂加化疗组。

主要结果:

最终入组 997 例 患者 分别接受 替雷利珠单抗加化疗(试验组,n =501)和安慰剂加化疗(对照组,n = 496)。PD-L1TAP 评分大于 5% 的患者中,试验组的总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7.2vs12.6 个月,HR = 0.74,P= 0.006);入组的全部患者中,试验组的总生存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15.0 vs 12.9 个月,HR = 0.80,P= 0.001)。3 级或更严重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接近(54% vs 50%)。

结论:

对于 PD-L1TAP 评分大于 5% 和全部入组试验患者,替雷利珠单抗加化疗相较于安慰剂加化疗,能给晚期胃癌或胃食管腺癌提供更优的总生存率和可控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

2

JAMA 

2023 Dec

信迪利单抗加化疗治疗无法切除的胃癌或胃食管结合部癌:ORIENT-16 随机临床试验

研究立意:

胃和胃食管结合部癌全世界每年确诊一百万,但至今并无有效的治疗方案。21 世纪初,以氟嘧啶和顺铂为主的化疗是晚期胃和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的一线化疗方案;最近研究发现,针对 PD-1/PD-L1 的免疫监测点抑制剂治疗对这类肿瘤也有效。本临床试验用安慰剂来做对比,研究免疫抑制剂信迪利单抗对接受化疗的胃及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的疗效。

研究设计:

多中心的随机、双盲 3 期临床试验研究。入组患者进行区组随机进行 1:1 分配,并按 PS 评分、有无肝转移、PD-L1 表达水平进行分层随机;对患者、研究者、研究团队进行分配隐藏。

研究对象:

2019 年 1 月 3 日至 2020 年 8 月 5 日期间,中国 65 家医院纳入的 650 例无法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胃癌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

主要结果:

纳入研究的 650 例随机为两组: 信迪利单抗加化疗(试验组,n = 327)和安慰剂加化疗(对照组,n = 323)。对于所有入组病人以及 CPS 不低于 5 的亚组病人来说,信迪利单抗均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总生存率(15.2 vs 12.3 个月,P = 0.009;18.4 vs 12.9 个月,P = 0.002)及无进展生存率(数据略)。3 级及以上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分别为 59.8% 和 52.4%。

结论:

对于无法切除原发灶而接受一线化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胃癌或胃食管结合部癌患者,信迪利单抗相比安慰剂可以提高所有患者和 CPS 不低于 5 的患者的生存率。

3

Nat Med

2023 Feb 

PD-L1 阳性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一线使用 serplulimab(斯鲁利单抗)或安慰剂联合化疗的随机、双盲 3 期临床试验

研究立意:

食管鳞状细胞癌是食管癌的主要类型,预后较差。PD-L1 阳性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可能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中获益。此前几项临床试验表明 PD-L1 表达与 PD-1 抑制剂加化疗的预后呈正相关。其中,KEYNOTE-590 显示,PD-L1 联合阳性评分 (CPS)≥ 10 的患者比 PD-L1 CPS < 10 的患者获得更大的治疗获益。斯鲁利单抗是一种新型的抗 PD-1 单克隆抗体,旨在评估斯鲁利单抗联合化疗(5-FU + 顺铂)与单独化疗作为 PD-L1 CPS ≥ 1 的晚期或转移性 ESCC 患者一线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研究设计:

多中心(70 家)、随机、安慰剂对照、双盲、3 期临床试验 ASTRUM-007 研究(NCT03958890);根据预期的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改善来估算样本量。

研究对象:

纳入 2019 年 6 月至 2021 年 12 月间的局部晚期/转移性、PD-L1 阳性(CPS ≥ 1)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 551 例,按照 2:1 比例随机分配至试验组(368)和对照组(183)接受斯鲁利单抗或安慰剂联合化疗(顺铂 + 5-FU)作为一线治疗,每两周 1 次,顺铂最长治疗 8 个周期,5-FU 最长治疗 12 个周期,斯鲁利单抗最长治疗 2 年,或直至发生疾病进展、毒性不耐受或其他事件。

主要结果:

主要结局: OS 和 PFS(由独立影像评估委员会据 RECIST v1.1 评估)。试验组和对照组中位 OS 为 15.3 个月 vs11.8 个月(HR = 0.68,P = 0.0020),斯鲁利单抗显著降低死亡风险;两组中位 PFS 为 5.8 个月 vs5.3 个月(HR = 0.60, P < 0.0001),斯鲁利单抗显著降低疾病进展风险。且 CPS ≥ 10 人群亚组较全组人群获益更大。

次要结局:PFS(由独立影像评估委员会据 iRECIST 评估、由研究者据 RECIST v1.1 和 iRECIST 评估)、客观缓解率(ORR)、缓解持续时间(DoR)和安全性等。

试验组和对照组经确认的 ORR 分别为 57.6%vs42.1%(P = 0.0007);中位 DoR 分别为 6.9 个月 vs4.6 个月(HR = 0.53,95% CI 0.39–0.75)。斯鲁利单抗展现出高有效性和持久的抑瘤效果。

安全性: 斯鲁利单抗联合化疗的安全性与已知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安全性一致。最常见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包括免疫介导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免疫介导性皮炎和免疫介导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与已获批的其他 PD-1/PD-L1 抑制剂相似。

结论:

对于 PD-L1 阳性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一线使用斯鲁利单抗联合化疗能够显著改善 PFS 和 OS,且安全性可控,因此推荐作为此类患者的一线治疗选择。

4

Nat Med

2024 Sep

可切除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新辅助化疗伴或不伴卡瑞利珠单抗:随机 3 期 ESCORT-NEO/NCCES01 试验

研究立意:

新辅助化疗或放化疗是局部晚期食管鳞癌的标准治疗方案,然而术后局部复发与远隔转移高风险始终困扰临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出现已为晚期食管鳞癌的药物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对于局部晚期食管鳞癌术后远期疗效以及联合治疗模式的围术期安全性,亟需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以明确。因此,本研究旨在评估术前新辅助卡瑞利珠单抗联合不同化疗药物组合,术后卡瑞利珠单抗辅助治疗模式与单独新辅助化疗模式相比的长短期疗效及围术期安全性差异,为新型围术期治疗模式提供新的循证医学证据。

研究设计:

多中心、随机、开放标签、III 期研究

研究对象:

纳入 2021 年 4 月 28 日至 2023 年 8 月 7 日可切除的胸段局部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T1b-3N1-3M0 或 T3N0M0)391 名,根据临床分期(I/II、III 或 IVa)分层,并随机(1:1:1)分为三组,进行两个 3 周周期的新辅助治疗。A 组接受卡瑞利珠单抗、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和顺铂;B 组使用卡瑞利珠单抗、紫杉醇和顺铂;C 组接受紫杉醇和顺铂。计划在新辅助治疗后 4-6 周进行手术。术后辅助 camrelizumab 每 3 周给予 A 和 B 组,最多 15 个周期。

主要结果:

从 2021 年 4 月至 2023 年 8 月,研究总共招募了 391 名患者:A 组(n = 132)、B 组(n = 130)和 C 组(n = 129)。来自 A、B 和 C 组的 128(97.0%)、125(96.2%)和 122(94.6%)名患者完成了两个周期的新辅助治疗,114(86.4%)、116(89.2%)和 103(79.8%)接受了手术。在意向治疗人群中,A 组(28.0%)和 B 组(15.4%)的 pCR 率显著高于 C 组(4.7%);主要病理反应率分别为 A、B 和 C 组的 59.1%、36.2% 和 20.9%。在手术组中,A、B 和 C 组的 R0 切除率分别为 99.1%、95.7% 和 92.2%,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 34.2%、38.8% 和 32.0%。在新辅助治疗期间,≥ 3 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 34.1%、28.5% 和 28.8%。

结论:

在可切除的局部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中,与单独新辅助化疗相比,新辅助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显示出更高的 pCR 率和可接受的安全性。

5

Ann Oncol

2024 Oct

局部晚期直肠癌的新辅助短程放疗后接受卡瑞利珠单抗和化疗(UNION):多中心随机 3 期试验的早期结果

研究立意:

短程放疗(SCRT)或长程放化疗(LCRT)联合化疗已被推荐为局部晚期直肠癌(LARC)的标准新辅助治疗,但预后仍需进一步改善。为了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者之前进行了一项单臂 II 期试验,SCRT 序贯 PD-1 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CAM)联合化疗治疗 LARC。研究结果显示出令人鼓舞的 pCR 率(48.1%),具有可接受的安全性和良好的耐受性。这项Ⅲ期试验旨在比较 SCRT 联合卡瑞利珠单抗和化疗与 LCRT 联合化疗作为 LARC 围手术期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设计:

多中心、随机、3 期试验

研究对象:

招募年龄在 18~75 岁,组织学证实临床分期为 T3-4/N+的直肠腺癌患者,ECOG PS 0 或 1 分,肿瘤下缘距肛缘小于 10 cm。符合条件的患者按 1:1 的比例随机分配到 CAM+CAPOX 组或 CAPOX 组,并根据临床 T 分期(≤ T3 vs. T4)和 N 分期(N0 vs. N+)进行分层。患者接受 SCRT 或 LCRT 治疗,随后分别接受 2 个周期的卡瑞利珠单抗(200 mg iv drip,d1,q3w)+CAPOX(奥沙利铂 130 mg/m2iv drip d1,卡培他滨 1000 mg/m2,bid,d1-14,q3w)或 CAPOX,后续进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术后 CAM+CAPOX 组进行 6 个周期的卡瑞利珠单抗+CAPOX,和卡瑞利珠单抗单药治疗(总治疗时长不超过一年),CAPOX 组进行 6 个周期的 CAPOX。

主要结果:

主要终点:CAM+CAPOX 组 39.8% 的患者达到 pCR,而 CAPOX 组为 15.3%。

原发肿瘤病理退缩:CAM+CAPOX 组中位肿瘤退缩率为 98%,CAPOX 组中位肿瘤退缩率为 85%。

病理分期 ypT/N:CAM+CAPOX 组的 45(43.3%)例患者达到 ypT0,CAPOX 组的 19(19.2%)例患者达到 ypT0,CAM+CAPOX 组患者达到 ypT0 的比例显著更高。

手术结果:CAM+CAPOX 组有 98(94.2%)例患者实现保肛,CAPOX 组则为 89(89.9%)例,CAM+CAPOX 组有更高比例的患者实现保肛。两组 R0 切除率相当。

安全性分析:

1、新辅助治疗期

CAM+CAPOX 组和 CAPOX 组的患者出现所有 AEs、TRAEs、≥ 3 级 AE、≥ 3 级 TRAE 分别为 101(89.4%)例、97(85.8%)例 、25(22.1%)例、19(16.8%)例和 97(85.1%)例、90(78.9%)例、25(21.9%)例、20(17.5%)例,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未见显著差异。

2、整个治疗期

CAM+CAPOX 组和 CAPOX 组的患者出现所有 AEs、TRAEs、≥ 3 级 AE、≥ 3 级 TRAE 分别为 110(97.3%)例、108(95.6%)例、38(33.6%)例、33(29.2%)例和 103(90.4%)例、96(84.2%)例、36(31.6%)例、31(27.2%)例,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未见显著差异。

结论:

UNION 研究是首个评估 SCRT 序贯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治疗 LARC 的 III 期临床试验。与 CAPOX 组相比,CAM+CAPOX 组的 pCR 率明显优于 CAPOX 组,达到了主要终点。CAM+CAPOX 组表现出可耐受的安全性,新辅助治疗不影响手术的可行性。可推荐 SCRT 序贯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作为 LARC 患者的围手术期治疗方式。该研究的 3 年 EFS 率和 OS 数据尚未成熟,试验仍在进行。

6

J Clin Oncol

2024 Sep

用奥沙利铂加氟嘧啶进行新辅助化疗对比前期手术治疗局部晚期直肠癌:随机 3 期 OPTICAL 试验

研究立意:

手术加奥沙利铂为主的辅助化疗是治疗可切除的 3 期或高危的 2 期直肠癌的标准方案,但仍有 20%-30% 的病人会复发。新辅助化疗可以缩写肿瘤、降低不完全手术切除及肿瘤细胞脱落的风险。早期系统性化疗还可以比辅助化疗更有效地根除微转移。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新辅助治疗用于局部晚期直肠癌,但新辅助治疗改善预后的作用仍然存在争议。因此作者设计并开展了本临床试验。

研究设计:

研究者发起的多中心、随机性 3 期临床试验

研究对象:

2016 年 1 月 6 号至 2021 年 4 月 30 号期间 28 家中国医院中纳入的年龄 18-75 岁、已经活检确诊为直肠腺癌、远端距离肛门至少 12 cm、临床分期为局部晚期的患者,共 752 例。

主要结果:

最终纳入的 752 例患者分为两组,新辅助化疗组(n = 376)和直接手术组(n = 376)。中位随访时间 48 个月,新辅助化疗组和直接手术组的无病生存率分别为 82.1% 和 77.5%(HR,0.74;95% CI,0.54 to 1.03),3 年总生存率分别为 95.1% 和 89.6%(HR,0.44;95% CI, 0.25 to 0.77),pT3-4 分期比例分别为 77% 和 94%,pN1-2 比例分别为 31% 和 46%;两组 R0 切除率均为 98%。在新辅助化疗组,有 7% 的患者获得 pCR。

结论:

用 mFOLFOX6 或 CAPOX 方案的新辅助化疗,并不能显著提高局部晚期直肠癌的 3 年无病生存率。不过,新辅助化疗安全科可行,且可以提高 pCR 率和降低肿瘤分级,新辅助化疗科作为治疗直肠癌标准方案之外的一个可行性选项。

7

J Clin Oncol 

2024 Jul

免疫治疗为基础的全程新辅助治疗用于错配修复完整或微卫星稳定局部晚期直肠癌的随机 II 期临床试验(TORCH)

研究立意:

对于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ARC),全程新辅助治疗(TNT)已被证实可提高肿瘤退缩、控制远处转移。取得临床完全缓解(cCR)的患者有机会采取等待观察(WW)策略,提高保肛率和生活质量。研究显示大分割放疗和免疫治疗具有显著的协同作用,有助于增加微卫星稳定(MSS)结直肠癌对免疫治疗的敏感性。因此,本研究拟探究基于免疫治疗和短程大分割放疗的 iTNT 方案是否进一步提高 LARC 患者的肿瘤退缩。

研究设计:

前瞻性、多中心(6 个中心)、随机的 II 期临床试验(NCT04518280),采用 pick-the-winner 设计计算样本量。主要终点是 CR,包括手术后病理 CR(pCR)和采取 WW 并持续临床 CR(cCR)者。假设两组方案 iTNT 后 CR 率均达 40%,而常规 TNT 后的历史 CR 率约为 25%。

研究对象:

纳入 2021 年 5 月至 2022 年 9 月临床分期为 T3-4 和/或 N+的局部晚期直肠腺癌患者,随机分配至 A 组和 B 组。A 组首先进行盆腔短程放疗(SCRT),再行 6 个周期卡培他滨和奥沙利铂和特瑞普利单抗的巩固免疫化疗。B 组首先进行 2 个周期的诱导免疫化疗,再行 SCRT,后序贯 4 个周期的巩固免疫化疗。最后根据肿瘤疗效评估结果,决定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或 WW。

主要结果:

主要结局:A 组 CR 率为 56.5%,B 组 CR 率为 54.2%,两组均较历史 CR 率明显提高(P<0.001),但两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两组手术患者 pCR 率均为 50%。每组分别有 15 例患者进行了 WW 并保持 cCR。相比于 B 组,A 组新辅助治疗后 cCR 率较高(43.5% vs. 35.6%)

安全性: 新辅助治疗期间最常见的 3-4 级不良反应是血小板减少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相比于 B 组,A 组 3-4 级血小板减少发生率较低(24.2% vs. 33.9%)。

结论:

对于 MSS 型 LARC,iTNT 方案取得了超过半数的 高 CR 率,且毒性可耐受。放疗序贯免疫化疗的 A 组方案可能具有更好的肿瘤退缩、器官保留潜力和更小的不良反应。

消化内科

1

JAMA

2023 Mar

Olamkicept(奥拉奇西普)与安慰剂诱导治疗对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临床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

研究立意:

白细胞介素 6(IL-6)被认为是 IBD 发病的关键介质。既往针对 IL-6 或者 IL-6 受体靶点的拮抗剂存在严重感染、胃肠穿孔、中性粒细胞下降及血小板降低等风险,而通过选择性抑制 IL-6 反式信号传导,不影响经典配体-受体途径,安全性更好。Olamkicept(奥拉奇西普)是目前全球唯一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选择性 IL-6 反式信号传导抑制剂。为进一步验证其治疗炎症性肠病有效性,本研究开展了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以评估 Olamkicept 在治疗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研究设计:

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Ⅱ期试验(NCT03235752)。以 1:1:1 的比例随机分配接受 Olamkicept(奥拉奇西普)600 mg 剂量组、300 mg 剂量组、安慰剂组。主要终点为治疗 12 周的临床应答率。

研究对象:

2018 年 2 月至 2020 年 12 月,91 例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 Olamkicept(奥拉奇西普)600 mg 剂量组(30 例)、300 mg 剂量组(31 例)、安慰剂组(30 例)。研究包括导入期(如果受试者需要稳定的常规治疗)、4 周筛选期、12 周双盲治疗期和 3 周安全随访期直到治疗第 105 天。

主要结果:

主要疗效终点: 治疗 12 周 600 mg 剂量组临床应答率高于安慰剂组(58.6% 比 34.5%,P = 0.03);

次要疗效终点: 治疗 12 周 600 mg 剂量组临床缓解率高于安慰剂组(20.7% 比 0,P<0.001),黏膜愈合率高于安慰剂组(34.5% 比 3.4%,P<0.001)。

安全性:600、300 mg 剂量组和安慰剂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为 53.3%、58.1%、50%。最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是尿中存在胆红素、高尿酸血症和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升高, 与安慰剂组相比, Olamkicept 治疗组更为常见。

结论:

在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与安慰剂相比,每两周一次输注 Olamkicept 600 mg,而非 300 mg,在 12 周时产生临床应答的可能性更大。进一步证实 Olamkicept 在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的安全性和疗效。

2

Nature Medicine

2023 Mar

社区根除幽门螺杆菌预防胃癌:一项群集随机对照试验

研究立意:

胃癌是中国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全球也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负担在东亚、拉丁美洲和东欧等地尤为突出。影响全球超过 40% 人口的幽门螺杆菌(H. pylori)是胃癌的主要风险因素。此前在哥伦比亚、日本、韩国及中国一些地区进行了多项关于 H. pylori 治疗对胃癌预防效果的试验,结果表明 H. pylori 治疗可降低胃癌风险,但这些试验规模有限。因此,本研究的立意是通过在社区层面确定 H. pylori 治疗对大规模人群胃癌发病率的影响,并评估其对胃癌死亡率、总体死亡率和其他癌症发病率的影响。

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群集随机化对照试验设计。纳入山东省临朐县 980 个村庄的居民进行 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rea breath test)以检测 H. pylori 感染情况。阳性个体被随机分配到以下两个治疗组之一:(1) 接受 10 天的四联疗法(包括 20 mg 奥美拉唑、750 mg 四环素、400 mg 甲硝唑和 300 mg 铋剂);(2) 接受单一的日常剂量奥美拉唑和铋剂的症状缓解治疗。H. pylori 阴性个体不接受任何治疗。研究的主要终点是胃癌的发病率。

主要采用意向性分析(ITT)方法,使用 Cox 比例风险模型计算风险比(HR),并进行多元调整,同时进行了多种敏感性分析和亚组分析。

研究对象:

研究共纳入 10 个乡镇的 347,811 名 25 - 54 岁居民中的 184,786 人,排除不符合条件和缺少检测数据者后,最终 ITT 分析纳入 180,284 人,其中 H. pylori 阳性 102,330 人,阴性 77,954 人。

接受抗 H. pylori 治疗的有 52,026 人,症状缓解治疗的有 50,304 人,治疗过程中有 1,345 人报告中度不良反应,部分人因迁出等原因退出,最终完成治疗的人数分别为 47,601 人和 46,474 人。

主要结果:

胃癌发病率:在 11.8 年的随访期间,共记录了 1 035 例胃癌新发病例。意向治疗分析显示,接受抗 H. pylori 治疗的个体胃癌发病率有适度降低(风险比 0.86,95% 置信区间 0.74–0.99)。在成功根除 H. pylori 的个体中,观察到更强的效果(风险比 0.81,95% 置信区间 0.69–0.96)。

安全性:在 10 天治疗期间,有 1,345 名参与者报告了中度不良反应,但没有严重不可耐受的不良事件。

总体死亡率和其他癌症发病率:成功根除 H. pylori 对总体死亡率无影响(HR = 1.01,95% CI = 0.93 - 1.09),H. pylori 阴性个体总癌症发病率略低(HR = 0.91,95% CI = 0.86 - 0.98),但对非胃癌或其他个别癌症无差异,成功根除治疗对后续总癌症、食管癌及其他个别癌症风险无改变,治疗失败组也无改变。

结论:

H. pylori 根除可降低胃癌发生风险,10 天四联抗 H. pylori 治疗使胃癌发生风险整体降低 13%,成功根除者降低 19%,但对总体死亡率和其他个别癌症风险无影响。

研究结果支持在高风险社区环境下从成年早期开始实施大规模 H. pylori 筛查和治疗作为胃癌预防的公共卫生政策和临床实践,但需考虑抗生素耐药性等问题,并优化目标人群选择。

3

La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24 Jan

人工智能辅助系统对内镜诊断食管浅表鳞状细胞癌和癌前病变的影响:一项多中心、串联、双盲、随机对照试验

研究立意:

尽管白光内镜检查(WLE)和非放大的窄带成像(NBI)对于筛查食管浅表鳞状细胞癌和癌前病变很有用,但由于这些病变的细微特征和内镜医师之间的解释差异,可能会漏诊。人工智能 (AI) 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内镜诊断中的应用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尽管表现良好,但 AI 仍处于临床前阶段,缺乏对其真实临床环境下诊断表现的评估。本团队开发了一种人工智能(AI)系统,使用 WLE 和非放大 NBI 来检测食管浅表鳞状细胞癌和癌前病变,旨在评估 AI 系统在真实临床环境中的辅助诊断性能。

研究设计:

多中心(12 个中心)、串联、双盲、随机对照试验(ChiCTR2100052116)。按 1:1 随机分为 AI-first 组(先行 AI 辅助内镜检查再行常规内镜检查)和常规-first 组(先行常规内镜检查再行 AI 辅助内镜检查)。主要终点为漏诊率。

研究对象:

2021 年 10 月 19 日至 2022 年 6 月 8 日, AI-first 组(5865 例)和常规-first 组(5850 例),纳入结局分析。

主要结果:

主要终点:AI-first 组和常规-first 组的每病变漏诊率分别为 1.7% 和 6.7%(RR = 0.25,P= 0.079);AI-first 组和常规-first 组的每病例漏诊率分别为 1.9% 和 5.1%(RR = 0.37,P= 0.40)。

次要终点:AI-first 组和常规-first 组病变检出分别为 1.8% 和 1.3%(RR = 1.38,P= 0.030)。AI-first 组和常规-first 组第一次检查阳性预测值(PPV)分别为 56.6% 和 44.0%(RR = 1.29,P= 0.012);第二次检查中,两组的 PPV 无显著差异(RR = 0.47,P= 0.39)。

在第一次检查中,两组在检查时间上无显著差异;第二次检查中,常规-first 组所需的中位检查时间明显长于 AI-first 组,分别为 70s 和 66s(P<0.0001)。

安全性: 唯一不良事件为活检出血,两组患者比例相似,均为 0.2%;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结论:

AI 系统能显著提高食管浅鳞状细胞癌和癌前病变的检测率,并有可能降低其缺失率。AI 系统是一个有价值的辅助工具,可提高内镜诊断的均质性和食管鳞状细胞癌早期诊断率。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评估其在现实世界临床环境中的有效性和成本效益。

4

Gut

2024 Aug

青霉素过敏患者幽门螺杆菌简化治疗方案:沃诺拉赞-四环素双药疗法的随机对照试验

研究立意:

幽门螺杆菌(H. pylori)根除治疗对降低胃癌风险至关重要。高剂量阿莫西林双重疗法对治疗 H. pylori 感染有效,但不适用于青霉素过敏者。四环素是治疗 H. pylori 感染的有效抗菌剂之一,传统上作为铋剂四联疗法(BQT)的一部分。作者之前的回顾性研究发现,14 天的 vonoprazan 和四环素(VT)双重疗法作为一线治疗和补救治疗均有较高的根除率。本研究旨在评估对于青霉素过敏的患者,使用沃诺拉赞(vonoprazan)和四环素(tetracycline)双药疗法作为一线治疗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设计:

研究设计:前瞻性、单中心、开放标签、随机对照、非劣效性试验,于 2023 年 8 月至 2024 年 3 月在中国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进行。研究遵循临床试验报告的统一标准,并在 chictr.org.cn(ChiCTR2300074693)注册。研究对象:年龄在 18-70 岁之间、未经治疗的 H. pylori 感染者,且对青霉素过敏。排除标准包括之前接受过 H. pylori 治疗的患者、孕妇或哺乳期妇女、有严重系统性疾病或恶性肿瘤的个体、正在接受抗生素、铋剂、抗分泌药物治疗或对研究药物有禁忌的个体。

试验评估:

主要终点是治疗 8 周(最后一剂研究药物后 6 周)时通过 ¹³C - UBT 评估的 H. pylori 根除率。

次要终点包括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以及依从性。不良事件的严重程度分为无、轻度、中度和重度。依从性定义为服用规定药物的 ≥ 80%。

有效性评估采用意向性分析(ITT)、改良意向性分析(mITT)和符合方案分析(PP)三种方法。

研究对象:

共筛选 315 例患者,其中 300 例随机分组,VT 双重疗法组和 BQT 组各 150 例。两组在性别、年龄、体重、BMI、吸烟饮酒习惯、胃癌家族史、诊断、伴随疾病和用药等方面无显著差异。VT 组有 4 例、BQT 组有 6 例失访,VT 组有 4 例、BQT 组有 13 例因依从性差停药但完成了 ¹³C - UBT 随访,PP 分析中 VT 组排除 8 例、BQT 组排除 19 例。

主要结果:

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情况:VT 组和 BQT 组的根除率在意向治疗分析(ITT)中分别为 92.0%(138/150)和 89.3%(134/150),差异为 2.7%,非劣效性 p 值为 0.000;

在修正意向治疗分析(mITT)中分别为 94.5%(138/146)和 93.1%(134/144),差异为 1.5%,非劣效性 p 值为 0.001;

在符合方案分析(PP)中分别为 95.1%(135/142)和 97.7%(128/131),差异为 2.6%,非劣效性 p 值为 0.000。

不良事件:VT 组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EAEs)显著低于 BQT 组(14.0% 对比 48.0%,p= 0.000),因 TEAEs 中断治疗的比例也更低(2.0% 对比 8.7%,p= 0.010)。

结论:

VT 双重疗法(vonoprazan 20 mg,每日 2 次 + 四环素 500 mg,每日 3 次,疗程 14 天)作为一线治疗对青霉素过敏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有效且安全,疗效与传统的 BQT 相当,但 TEAEs 发生率更低,依从性更好。

VT 双重疗法可作为经典 BQT 的优化替代方案。需要进一步研究评估 VT 双重疗法在一般人群中作为一线和补救治疗的疗效。

5

Gut

2024 Jun

组胺 2 受体拮抗剂(H2RAs)与质子泵抑制剂(PPIs)对口腔至肠道微生物传播及肠道菌群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

研究立意:

PPIs 和 H2RAs 是广泛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相关疾病的药物。尽管它们在治疗上有效,但此前有研究发现 PPI 使用与细菌丰富度下降有关,肠道中 20% 的已鉴定细菌出现显著偏差,包括肠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和潜在致病性大肠杆菌,长期使用 PPIs 与结直肠癌和炎症性肠病等肠道疾病以及肺炎和艰难梭菌感染疾病风险增加可能有关。研究旨在比较 PPIs 和 H2RAs 对口腔至肠道微生物传播及肠道微生物组的影响。

研究设计:

单中心、随机平行对照试验(ChiCTR2300072310);干预前后收集口腔(唾液)和粪便样本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分析药物干预引起的口腔和肠道微生物组的包括丰度、生长速率、口腔到肠道的传播变化等变化。

研究对象:

纳入 49 名健康志愿者,年龄在 18~45 岁之间,体重 BMI 指数在 19-24 kg/m2 之间,不抽烟、不酗酒,身体健康,无癌症、心脑血管、肝肾功能不全等严重疾病,无严重口腔疾病、无肠道疾病;三个月内没使用过胃酸抑制剂、抗生素及益生菌类药物,随机分为两组,即 PPIs 组(n = 23;连续七天早餐前 0.5 h 左右服用 PPI;随后连续 7 天早餐前 0.5 h 左右服用 PPI 同时在早餐后 1 h 服用益生菌)或 H2Ras 组(n = 26;连续七天早餐后 0.5 h 左右服用 H2RA;随后连续 7 天早餐后 0.5 h 左右服用 H2RA 同时在早餐后 1 h 服用益生菌)。

主要结果:

研究发现,与 H2RAs 相比,PPIs 对肠道微生物组的扰动更大,导致口腔至肠道微生物传播的程度显著增加。

PPI 的使用促进了特定口腔微生物在肠道中的生长,增加了肠道中口腔物种(包括核梭杆菌和血管链球菌)的数量和总丰度。

此外,PPI 组的机器学习分类器能够较准确的区分用药与否,而 H2RA 组则不能。

结论:

PPIs 相比于 H2RAs 对肠道微生物组和口腔至肠道微生物传播产生更大的影响,这可能为解释长期使用 PPIs 与某些疾病风险增加之间的关联提供了新的见解。因此,在使用 PPIs 时需要谨慎,并考虑探索 H2RAs 等替代治疗方法。

6

Am J Gastroenterol

2024 Jul

经肛引流管在预防结直肠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电凝综合征中的应用: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研究立意: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ESD) 后电凝综合征(PECS)是结直肠 ESD 常见并发症之一。基于研究者的手术经验,ESD 术后留置经肛引流管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目前,留置经肛引流管以作为一种预防 ESD 术后并发症的措施,被作者团队应用了 7 年。但目前仍缺乏高质量的证据来支持结直肠 ESD 后留置经肛引流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研究设计:

多中心(3 个中心)、随机对照、开放标签、平行设计的临床试验 (ChiCTR2200062164)

主要结局:PECS 发生率

研究对象:

纳入了 2022 年 7 月至 2023 年 7 月间直径不少于 20 毫米的浅表性肿瘤性病变且经内镜确认需要接受 ESD 的患者 224 例,随机分为经肛引流管组(112 例)和非经肛引流管组(112 例)。

主要结果:

主要结局: 经肛引流管组 PECS 发生率显著低于非经肛引流管组 6.25% vs 17.86%,P = 0.008)

亚组分析: 女性、病变直径小于 4 cm、位于左侧结肠或手术时间少于 45 分钟的患者中经肛引流管预防 PECS 的效果更显著。

安全性: 两组整体切除率、R0 切除率、术后白细胞计数、C 反应蛋白、体温无明显差异。

结论:

留置经肛引流管能有效降低结直肠黏膜病变患者大于 2 cm 的患者的 PECS 发生率和术后不适。因此,它作为结直肠 ESD 术后的一种可选预防措施。

7

Am J Gastroenterol

2023 May

9 分钟与 6 分钟撤退时间在筛查性结肠镜检查中降低腺瘤漏诊率的比较: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

研究立意:

退镜时间是评估内镜检查完成质量的评价指标之一。2002 年,6 至 10 分钟的平均退镜时间首次被提出作为阴性结肠镜检查的标准。随后的研究表明,平均退镜时间超过 6 分钟时,腺瘤检出率显著提高;另有研究指出,当退镜时间达到 9 分钟时,可以获得最佳的腺瘤检出率。然而,上述研究中纳入患者的内镜检查指征差异较大,一些患者的退镜时间不足 9 分钟。此外,目前尚缺乏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因此,最佳退镜时间仍存在争议。

研究设计:

多中心(11 个中心)、随机对照、串联试验 (NCT04797065)。

主要结局:病变水平腺瘤漏诊率

研究对象:

连续纳入 40 至 75 岁无症状且未接受过粪便免疫化学试验的受试者 名。随机分配至 9 分钟退镜组(367 例)和 6 分钟退镜组(366 例)。

主要结果:

主要结局:9 分钟退镜时间组的病变水平腺瘤漏诊率显著低于 6 分钟撤退时间组(14.5% vs 36.6%,P = 0.79);逻辑回归分析表明,9 分钟退镜时间是腺瘤漏诊率的独立保护因素。

次要结局: 在 9 分钟退镜时间组中,受试者水平的腺瘤漏诊率、进展期腺瘤漏诊率、多发腺瘤漏诊率、高危腺瘤漏诊率以及高危腺瘤假阴性率较低。

结论:

与 6 分钟退镜时间相比,9 分钟撤退时间显著降低了筛查性结肠镜检查中腺瘤漏诊率,且未影响检测效率。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