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17-05-12
原创

中国为什么难出世界级的名医?

我们这些临床医生不该忘记了我们是谁,不该偏离了我们这个职业应有的追求,价值观的扭曲已经误导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医生,让中国医生难在国际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编者按:

本文作者郭树忠教授,是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特聘教授。曾完成了国内首例换脸术,在耳廓再造方面也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其精湛的手术技术让很多外科医生们叹为观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位「大牛」对中国医生的成长,有什么样的看法。

西医传入中国已经一百多年,改革开放也将近四十年了,今天的中国,培养出了世界上最庞大的医生队伍,其中许多医生还有在发达国家留学的经历。

国家投入了大量的科研经费在生命科学领域,支持医学科学研究,医学领域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和申请的专利数量也已经处于世界前列。

但放眼望去,有多少医学领域的重大技术是由中国医生首先创造的?应该说少之又少。

而能在世界医学舞台上执牛耳、被世界医学同行广泛认可的中国医生则更是凤毛麟角。

这种情况并不正常,我觉得,中国医学界该是到了反思的时候了!

至少以下几点可以拿出来讨论:

1

中国医生近三十多年在国外留学中,接受的教育和培训绝大多数是实验室研究,而非临床技术。

改革开放后的早期,中国有相当数量的医生赴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学习,但这些留学生鲜有机会在国外学习临床技术,主要是在实验室做实验。

很多医生在国外留学几年,连病房和手术室都没有进过。

由于中国人的刻苦和勤奋,他们在国外实验室做的不错,学习了不少研究方法和思路,回国后实验室研究工作做的也不错,这是今天中国医生发表 SCI 论文位于世界前列的成因之一。

2

这种情况,导致了一个弊端,那就是今天中国的医学界基本上是由上述这批医生所主导的。

因为他们的强项在实验研究,作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他们自然而然把论文,特别是 SCI 论文看的很重,一切评审,包括职称、各种奖励和荣誉的授予均拿 SCI 论文说事,这种价值取向又将国内年轻医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了实验室。

我不是说实验研究不重要,我也带着我的研究生天天做实验;更不认为 SCI 论文一钱不值,我自己也努力的向 SCI 杂志投稿,还发表过高影响因子的论文。

但问题是,我们的很多研究脱离了临床,临床医生的研究过于偏基础。很多研究是为了研究而研究,为了发论文而研究,这些研究课题并非来自于临床,也不能回归到临床,有太多的研究离临床越来越远。

中国为什么难出世界级的名医?

郭树忠教授指导学生做实验

3

在这种价值取向的引导和大环境的裹挟下,医生们忘记了自己从事这个职业的初衷。

医学的研究本来是为临床技术创新服务的。

但现在,许多人认为基础研究是在做科学,而临床研究常常受到轻视,这是彻头彻尾的本末倒置。

4

在学术界,所谓突出人才几乎都是那些基础研究做的好,论文发的好的医生。

即使临床能力很差,研究做的好,仍然得到领导们的认可。而临床创新能力强,基础研究弱的人却鲜能获得认可,这就是我们现在中国医学界有失偏颇的价值取向。

中国为什么难出世界级的名医?

郭树忠教授带领团队

完成「手臂上移植耳朵」的手术

5

虽然现在年轻医生出国学习临床技术的越来越多,但重基础、轻临床的现象并未改变。

最近我参加一个学校组织的出国留学生选拔评审会,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在报告基础研究做了什么,鲜有报告其在临床工作中的积累。出国学习的计划绝大多数是想在国外做实验、发表 SCI 论文,很少有向国外本领域的大师学习临床先进技术的打算。

老师们更多的根据学生们的科研能力和科研计划为他们打分。最终胜出的,几乎都是基础研究做得好的学生。

这意味着将来我们的下一代还会重复我们走过的老路。

我们这些临床医生不该忘记了我们是谁,不该偏离了我们这个职业应有的追求,价值观的扭曲已经误导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医生,让中国医生难在国际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更别提产生国际级的名医。

这种状况该是改变的时候了!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