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16-02-04
原创

不要让我们这一代成为政策的牺牲品

编者按:身背药箱扛着锄头的赤脚医生,曾一度解决了我国农村的基本医疗问题。但由此带来的非均质化医学教育,却成为当下医改政策的拦路虎。「会飞的鼯鼠什么都能做,但...

编者按:身背药箱扛着锄头的赤脚医生,曾一度解决了我国农村的基本医疗问题。但由此为代表的非均质化医学教育,却成为当下医改政策的拦路虎。「会飞的鼯鼠什么都能做,但是都做不到点子上」,如果规培再不落到实处,真为我们医生的未来堪忧。

问题:国内分级诊疗怨声载道

最近关于医改的终极走向一直在同行中争论不休,而卫计委官方的构想也在逐渐落地,其中压缩大医院的规模,将资源下沉到社区医疗机构实现分级诊疗似乎已是板上钉钉了。

但是对于分级诊疗如何实现似乎并不是很清楚,于是有敢于吃螃蟹的某些医疗机构率先将门诊取消,曾经的急诊输液室也被取缔,严格规范看病就诊流程,部分民众认为到大医院看不到便宜的专家门诊,就诊质量无法得到保障,怨艾之声再起。

而某些大医院的管理层也认为取消了专家门诊势必会带来营收数额的下降,对医院的发展不利。

现状:分级诊疗在欧美、台湾已很成熟

这种分级诊疗真的不适合我们的国情吗?其实不然,在当下诸多欧美发达国家,这种模式已经很成熟了。

甚至在海峡对岸的台湾,也早已实现了分级诊疗。民众看病就医首先选择社区医生,因为成熟的建档管理,社区医生是对社区内居民的健康状况最为了解的。而民众对于社区医师的专业精神也非常肯定,医生获得了尊敬,得到了职业成就感的满足。

因为工作和喜好旅行的原因,笔者有幸接触到部分台湾的同胞,某次与一位来自台南地区的病人交谈中,这位先生随手掏出了一张卡片,类似国内医保卡的样子,他说拿着这张「健保卡」他可以去当地社区公立医疗机构获得优质的医疗服务。

但是如果不经过社区医生开具的凭证直接入住当地大的医疗机构,要自己付出 2-3 倍的额外费用。

当我问及他在社区就诊时,会不会担心因为医生水平问题导致疾病治疗延误、加重。这位先生笑着说:「不会啦,医生怎么会信不过?」

原因:我国缺乏医疗的均质化教育

卫计委好好的一个政策为什么会医患双方都不讨好,答案其实就是对当下的医生考评体系缺乏信心。而台湾病人的那一句「医生怎么会信不过」就告诉了我们所有答案。这也是当下我们不可回避的一个医学均质化教育的问题。这个问题一直被我们庞大的医疗服务数字拖累而无法完成。

有着诸多历史原因的医疗分级教育在计划经济时代达到登峰造极,为了弥补庞大的农村医疗体系的空白,「身背药箱扛着锄头的赤脚医生」从农民中脱颖而出,成为那个时代田间地头的白衣天使。

恶补式的医疗短期培训使得这些粗通医理的农民子弟凭借银针一根,草药一把为农民解决最基本的医疗问题。

之后随着高考恢复使相当数量的医学生得到了做医生的机会,但是囿于缺医少药的困境,众多快餐式医学教育如医学中专生、医学大专生、医学本科生教育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并且一直延续至今。

其实都在说明对于医疗教育不均质,而随着医疗教育的发展,众多医学院校纷纷撤院升校以争夺品牌高地,最近沸沸扬扬的四川泸州医学院改名事件闹得不可开交其实就是这一群雄并起乱象的一个缩影。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医学教育一直不被以欧美医学教育体系为主导的国际评审体系接受,很多在国内的医学教授为出国谋得一份工作,而不得不屈身做基础教科研岗位,无缘医生的职位,今天依旧如此。

解决:卫计委的规培政策问题依然突出

也许卫计委新发规培和专培大招会从根本解决这一难题,但是规培带教人员的教学水准和专业态度本身就存在着不均质、没有统一标准。

而且当下国内医学从业环境的恶化已经让众多带教人员心有余悸,至于能不能做到放手让年轻的规培医师独立完成部分手术还需要时间证明。

最近与一位参加过规培的年轻医生聊过,对于规培她的印象就是粘贴化验单、写病历、手术时在台上为老师拉钩,关于诊断思维的培养和操作的训练依旧茫然。

她说:不同的老师有不一样的教法。这让我想起那个寓言:会飞的鼯鼠什么都能做,但是都做不到点子上。

分级诊疗是个很好的经验也值得推广,前提是医生都受到均质化的医学训练,按照统一标准或医学指南独立完成疾病的诊治和管理。如果医学培训流于形式,没有标准可依,恐怕分级诊疗依旧要大打折扣。莫让非均质化的医学教育成为分级诊疗的拦路虎。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