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16-01-19
原创

废品站老板改行做120急救站 黑救护车未必真的「黑」

近日,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南京一 120 急救站被私人承包 自聘医护自买救护车牟利」,引众人纷纷讨论。当事人黄先生,以前江湖人称「破烂王」(收破烂),现...

近日,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南京一 120 急救站被私人承包」,引众人纷纷讨论。当事人黄先生,以前江湖人称「破烂王」(收破烂),现在是这个 120  急救站的站长,更确切的说「老板」,是他投入接近 50  几万购买救护车,聘请工作人员,这一行为也得到南京市卫生局的认可,进行「正规经营」。

120  急救站的性质、归属、管理办法、运营制度,这些,大家心知肚明,不用我们过多赘述了。然而,本属于公共服务的救生体系竟然堂而皇之的被承包?实在让人有些「大跌眼镜」。

那么问题来了,黑救护为何冠冕堂皇地存在?

归根到底是市场需要。有需求,才会有市场;有市场才会有生产。

当前公共救护资源极度匮乏

资源缺乏是导致这一情况出现的根本原因,资源其实并不在于救护车本身,否则我们随便打一辆出租车也行了。那么,是不是优步,滴滴这些线上产业也可以趁机而入了?

然而,真正的匮乏资源是救护车上的医护人员。

据《医疗机构基本标准 (试行)》规定:城市每 5 万人需配 1 辆救护车。每辆救护车应该配备有专职的急救医师。数据显示,深圳 2012 年应有急救从业人员 1044 名,但实际在岗工作的仅有约 774 名(其中急救医师应有 304 名,实际只有 234 名),实际缺口达三分之一,然而,深圳每年急救医师的流失率高达 25%。总之,招人难,流失率高。

造成这一现状主要原因是院前急救工作的风险大、强度大、工作环境相对艰苦、收入低于同级公共卫生机构同类人员的水平,最主要的还是入编难、职称晋升难、职业前景不佳、待遇相对低,加上迄今没有合理的退出机制等一系列问题。急救人员紧缺已成为院前急救事业发展中一个绕不过去的大瓶颈。

然而,黑救护无法拥有专业的救护人员,也很难拥有专业或者先进的医疗器械。所以院前急救目前大部分还是走 120 系统。

有市场,黑救护车就有存在的价值吗?

某种意义上说,确实有

1. 其实现在民间有一种说法:落叶归根(留一口气回家),这部分病人往往因为病情无法乘坐一般车辆,所以需要救护车帮忙运送回去。

2. 由于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北上广等大城市, 每年有大量病患需要从基层医院转运至大医院看病, 或者手术后转返基层医院。

然而以上两类问题都加剧了非急救转运这一新兴市场的形成。

转运时间长:正规医疗机构无法提供长途转运服务,往往一趟接送病人回家至少要 1 小时左右;回县城的,时间就更长;如果遇到跨省转运,就更加复杂。

调度困难:正规救护车资源实在有限,医院必须保证有空车可派以应付随时发生的突发状况。在医院「勉强」能保证院前急救的情况下,进行运送工作实在是不现实。

没有标准:如果医院开展长途救护转运,就意味着要增加救护车投入,现在一台「硬件」配置完善的救护车价格在四五十万左右,如果加上医护人员「软件」配置,这一收费多少才是合理的,目前没有标准。

问题的关键是对于转院转诊这类情况,国家明文规定是不能调度 120 救护车。

在这种情况下,若我们再去驱逐这些黑救护,病人就没有一辆可用的救护车了,医患纠纷恐怕也因此来了。

黑车有其存在的价值,但目前确实存在太多问题。

迫在眉睫:规范「黑救护」的市场

「漫天收费」「坐地起价」:也许下一个被讹的人就是你。

黑车无人监管:黑车监管大多涉及多个部门,其中救护人员的资质归卫生部门,改装车辆归交警部门,非营运车辆载客归运管部门,路上出问题,到底是哪头负责?

黑救护车——顾名思义,黑在目前缺乏市场规范和监管,而不是公共救护资源市场化。

在公立医院、急救中心的救护车数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 开放救护市场也许是明智的选择。让更多可信赖的社会资本进入急救领域,,尤其是承担类似病人出院转送等医疗技术含量不高的业务, 分担急救资源被非急救患者占用的压力。 

让这一产业链成为正规急救的有益补充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

建议排除安全隐患清理「黑救护」, 规范救护车市场,从根本解决转院转诊专业运输的市场问题,。

然而,当前黑车的准入条件,如何审批,立法规范收费标准,监管责任等等问题迫在眉睫,需要一一明确。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