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嘉医疗
72 岁的林阿姨(化名)——这位北京健嘉康复医院首例呼吸机依赖下进行高压氧舱治疗的患者,目前已成功撤除呼吸机,从「植物状态」苏醒,进入「微意识状态」,也可在家人陪伴下坐轮椅进行高压氧治疗及康复训练。然而,她的经历更像是一部教科书,警示着我们脑卒中的凶险与早期干预的至关重要性。
林阿姨有 30 多年的「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及冠心病病史,此前,曾两次经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俗称「小中风」)。经检查,林阿姨后循环(基底动脉)存在重度狭窄,医生建议进行支架介入治疗。然而,在家属为介入治疗可能带来的风险而犹豫时,一场急性脑梗突然降临。此外,因未及时送医,错过溶栓的「黄金时间窗」,林阿姨病情迅速恶化,发展为昏迷状态,呼吸衰竭,被迫依赖呼吸机,留置气管插管、胃管...
「『小中风』绝非『小问题』,它是身体发出的明确警报。」北京健嘉重症康复病区郭海明主任指出,「TIA 随时可能进展为致残甚至致死的大面积脑梗。出现以下「小中风」症状,哪怕只持续几分钟,也建议立即就医。」
郭海明主任强调:「对于脑卒中急救,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脑卒中后,公认的静脉溶栓黄金时间窗是发病后 4.5 小时,我们强调『早识别、早就诊、早干预』,当身边有人突发卒中,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在急性脑梗昏迷约四十天后,林阿姨转入北京健嘉康复医院做进一步治疗。此时的她,植物状态,呼吸机依赖;同时,合并肺炎、尿布性皮炎、多发深静脉血栓形成、胃肠动力障碍、水肿、贫血、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 这正是长期昏迷卧床患者并发症的集中体现。
「这些并发症环环相扣,一个处理不当就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危及生命。」郭海明主任强调,「对于重症昏迷患者,生命支持是基础,昏迷促醒、功能恢复是目标,早期康复一体化治疗和并发症控制则是通往目标的桥梁,想要让患者活下去、醒过来、动起来,需要多学科协作的力量。」
面对林阿姨危重且复杂的病情,医院迅速启动康复医学整体整合多学科诊疗模式,林阿姨的责任医生孙东霞向我们介绍了康阿姨的综合康复方案:
1. 昏迷促醒:生命体征稳定后,林阿姨在呼吸机支持下进行了高压氧治疗、药物、中医针灸等多种治疗措施,改善脑部微循环,改善意识状态。
2. 早期康复介入: 「康复不是等醒了再开始,在呼吸机依赖阶段,我们便在病房内进行康复治疗的介入。」孙医生向我们介绍了林阿姨入院来所进行的康复治疗:如运动治疗(关节活动,诱发主动)、电动起立床(利用重力作用改善胃肠动力和循环)、下肢反馈训练、轮椅坐位训练、经颅磁刺激等,这对促醒、并发症控制、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3. 并发症控制:考虑到林阿姨病情较重,病区采取精细化护理措施,并特别安排了单人间病房,减少交叉感染风险;「营养支持是控制并发症的关键,但对有多年糖尿病史的林阿姨来说,如何在提高营养的基础上,还能将血糖控制在安全范围,是制定方案时遇到的难点之一」,孙医生介绍道:「当时和营养专家讨论了很久,最终制定出个性化的营养方案,看到林阿姨的红细胞、白蛋白及血红蛋白已经接近正常,感觉一切都是值得的。」
目前,林阿姨的并发症得到控制,营养状况改善,意识水平持续提升。虽然仍面临运动障碍、气管套管依赖等诸多挑战,但林阿姨已从生死边缘挣脱,踏上了艰辛但充满希望的康复之路。家属也从最初的「能撤呼吸机就满足」,看到了更多生命的可能性。
林阿姨的经历,是一部关于「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大脑」的警示录,它提醒我们,关注脑血管健康,识别预警信号,把握急救时机,早期科学康复,才能更好地守护我们和家人的「生命中枢」。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