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2-11-15
原创

相遇这一年,我们看到了那么多生命故事!

仿佛从一出生,命运的剧本就已经写好。我报考医学院校的初衷是因为母亲在我年幼的时候患胃癌去世,所以我想学医治病救人。——老年与舒缓医学科·李学军 写于开科一周年

相遇这一年,我们看到了那么多生命故事!
李学军主任查房

「当初并没有听说过安宁缓和医疗,一味想成为一个技艺高超的医者。不到八岁的我,亲眼目睹了妈妈被病痛折磨得骨瘦如柴的身形,和被癌痛扭曲的表情,连去医院看她我都很害怕,到病房我都站得离她远远的,妈妈直摇头,让我别去了。」

据说她因为疼痛一度想自杀,为了不给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她也只好忍痛直到死去。

我报考的专业是儿科医学系,毕业以后做了一名呼吸科医生,然后又从呼吸科调到老年科,十几年后的今天,我开始从事舒缓医疗工作。

我的工作经历可谓跨越生命全周期,从儿科做到肿瘤末期一直走向生命尽头。现在想来,大概算是冥冥之中的天意,我的工作最终回归到,弥补我妈妈当初没能无痛苦离世的缺憾中。

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有不同的主题。

老年与舒缓医学科开科一年,我们总共服务了 40 多位患者,在这一年里送走的患者比我从医 20 余年送走的患者总数还要多很多。

在这里,我们不试图与医疗技术的局限抗争,疾病无法治愈,但可以治疗。

在患者人生的最后一程,我们陪伴与协助,每一位患者都得到了精心的治疗,悉心的照护,他们的每一种痛苦,都能得到回应,每一个家庭的焦虑也都能得到抚慰。

我们的病房静谧、安适,很少能见到匆忙的步履,凝重的神色,无所适从的局促,肝肠寸断的哭泣……

很多患者说住到我们病房感到很安心,不会再害怕临死之前的痛苦。

患者家属说我们的病房很温暖,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缓解了他们的焦虑。

每每回想起我们陪伴过的患者和他们的家人,内心便有微波荡漾,每一个生命,都在我记忆里留下了痕迹。

01「白衣天使又回来了」

患乳腺癌的刘阿姨是一位非常讲究的知识分子,曾在一所大学任职。乳腺癌术后复发,她放弃了进一步治疗。在家里任凭肿瘤长大、破溃至腐烂、爬满虫子也拒绝到医院,拒绝家人进她的房间,直到她儿子叫来 120 救护车,她还死死地抓住床栏不想上医院。

住到普外科清创治疗,她又是拔针、又是拒绝服药。病情稳定后转到我们科没几天,她对治疗就不那么排斥了。

后来我们聊天,她说她很爱面子,得了这个病不想见人,她觉得别人都是来看她笑话的。

她眼中的医生都是高高在上的大医生,对她总是三言两语的打发,毫无耐心可言。

所以她宁愿忍受痛苦也不愿让人轻视,直到遇见我们。每次查房她都笑眯眯的表扬我们团队,对我们竖起大拇指。

「白衣天使又回来了」是她对我们的最高褒奖,以至于她中途即使病情好转,都不愿意回家,她说她就想一直住下去,直到生命终结。

02 爱是一番盛放安详的静好

李大哥是一位教育管理工作者,是我目前见过的最豁达、最坦然的癌末患者。

在他病重的最后一段日子,在朋友的帮助下,他把曾经创作的一些诗文编辑印刷成册,赠送给亲朋好友做纪念,当然也送给我和他的经管医生。

记得我第一次去病房看他,他就和我聊了他的愿望、他对自己疾病的预期、他对后事的准备。

住进我们病房,预计生存期仅 2 周左右。他稍微好一点的时候,会在病房楼下的咖啡厅与律师谈自己的财产分配、签订遗嘱;也会在咖啡厅会见朋友。

不能下床时,他在病床上与前来和他道别的朋友一起朗诵他写的诗。

住院期间,他背着爱人在网上下单给老婆订了鲜花和生日礼物,并邀请我们一起为他老婆庆生。粉红的草莓慕斯蛋糕上插着的蜡烛是「3」这个数字,李哥说道家有三生万物的说法。

唱完生日歌,李哥喘着气发表了简短的演讲,告诉我们,现在懂得人生中最重要的是家庭,是夫妻和睦,他们为了彼此可以付出自己的全部,感恩妻子在他两年多的病程中从不缺席,悉心照料……

然后朗诵了汪国真的一首诗,表达对爱妻的深厚情谊,妻子哭得稀里哗啦,李哥一边说不哭,一边也忍不住落泪,两人抱头痛哭。

我们静静的站在一旁。

记得那天,我特意请来志愿者摄影师小然同学来为夫妻俩留影。她说生日全程留给她最深印象的就是夫妻俩一直紧握没有松开的手。而我最感动的是大姐笑中带泪,透出的一往情深和万般不舍。

相遇这一年,我们看到了那么多生命故事!
李大哥和爱人一直紧握的手

这是我参加过的最感人的生日 party。李大哥在一首诗里写到:

爱在当下……不需要品鉴 那是一番盛放安详的静好

03「快乐老头,一路走好」

「快乐老头」是王爷爷的女儿对他的称呼。

他的家人对他的离世是真正做好了准备,毫不纠结。他女儿和老伴多次在病房,说起这次很庆幸能毅然决定从重症监护室,硬行要求拔除气管插管,冒险用救护车转到我们科,让老人接受舒缓治疗。

老头子患有晚期肺癌伴多处转移。他老伴说,要是王爷爷就这样在 ICU 走了,她这一辈子都不会心安。她说老头子是个孤儿,好不容易有了一个家庭、一家人,不能让他一个人在 ICU 孤零零的离开。

她说老头子出监护室后,清醒时会用责怪的眼神恶狠狠的盯着她们,满是怨恨。

转到我们科,一家人就有了陪伴老人的机会,婆婆一直住病房,都不舍得回家,儿女们白天上班,晚上就来陪老爷子。

老爷子清醒的时候还能简单和家人交流,婆婆和他女儿喜欢开爷爷玩笑,即使爷爷已经昏迷,他手里也经常捏着几张百元大钞。

母女俩笑着告诉我,老头子最喜欢钱,握着钱就别无所求。

女儿说,转到我们科,她爸爸少受了很多折磨,很平静,关键是让她妈妈有时间做心理建设,慢慢看着爷爷的状况一天天变差,一边陪伴,一边试着接受。

虽然婆婆也舍不得放手,看着老头子每况愈下,也提出最后时刻不吸痰、不插管、不心脏按压。

在爷爷走后当天,我看到他女儿发的朋友圈和为老人做的生命回顾相册,写着「快乐老头,一路走好」。

一个曾经和谐、亲密、欢乐的大家庭在我脑海里浮现。

04 舒缓医疗全人照护理念

在我们的舒缓病房,有许多感人的故事,每一位离世患者及其家人,都对我们心怀感恩,对我们的工作都赞赏有加,他们都表达了希望我们坚持,并把缓和医疗的理念传递下去的愿望。

很多人说舒缓医疗是有情怀、有大爱的工作。其实我们在这份工作中得到的远比付出的多。

我们为患者及其家人提供帮助,让患者在末期尽量少一些痛苦,多一些陪伴与温情,自然、平静、有准备地走向终点。

而患者用生命教会我们更深刻的感受生命的苦难、洞察人性善恶、感悟生命的意义、认知社会关系盘根错节。

如果不是患者的充分信任,不可能如此近距离的走进患者的内心,在讲述与倾听中,让我们对生命和死亡也有了更多的思考。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

苏东坡写到:「人生如逆旅,我也是路人」。

庄子曰:「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死亡只是肉体和躯壳的枯朽,而人的精神和灵魂是能够永续延存的。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