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5-06-04
原创

桂医二附院助力气切患者成功拔管,重获新「声」

气管切开是救治危重症患者的重要举措,但亦因一定程度上削弱气道的防御功能,有可能导致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它如同一道沉重的枷锁,不仅束缚患者的自由呼吸,还影响着家庭的生活质量。

桂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医生、护士、治疗师科间紧密合作,利用好气管切开这一「双刃剑」,做好气道管理,安全高效地拔除气管套管,以精湛的技术和贴心的服务,为众多患者点亮了回归生活的希望之光。

彭阿姨,88 岁,因一年前突发头晕,伴左侧肢体无力,无法站立和行走,吞咽困难,诊断为「脑出血恢复期、气管切开术拔管困难」,先后辗转多家医院行康复治疗。由于长期机械通气导致呼吸肌萎缩、痰液黏稠且难以排出,加上复杂的基础疾病,拔管之路异常艰难。家属找到了桂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寻求新的希望。

康复医学科主任唐智生为患者制定了「阶梯式」康复计划,通过肺功能训练、经皮膈神经电刺激及体位管理,逐步增强呼吸肌力量,改善肺部氧合;每日动态评估痰液性状与咳出能力,高流量氧疗温湿化气道减少气道分泌物;针对性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及言语训练,行床旁 FEES 检查、声门下正压技术、使用说话瓣膜等措施协助改善呼吸功能,减少误吸;定制高能量饮食方案,肠内营养联合康复师指导的呼吸肌训练、肢体功能锻炼,逐步增强患者体能;针对患者一度出现的焦虑情绪,医护团队每日床边鼓励。

在康复医学科医、护、技团队共同努力下,经 20 余天的细致治疗护理康复,患者肺部感染得到控制,血气分析指标稳定,吞咽功能及咳嗽反射明显恢复,彭阿姨终于成功拔除了气管切开套管。

桂医二附院助力气切患者成功拔管,重获新「声」
桂医二附院助力气切患者成功拔管,重获新「声」
桂医二附院助力气切患者成功拔管,重获新「声」
桂医二附院助力气切患者成功拔管,重获新「声」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