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片子」加「写报告」、「用眼过度」加「腰酸背痛」,这是影像科医师的工作缩影。李馨,就是其中一员。李馨,扎着马尾,穿着白大褂,初次见面,浅浅一笑,一对小梨涡出现在她的脸颊两侧。气质温和,说话语调也轻,
「看片子」加「写报告」、「用眼过度」加「腰酸背痛」,这是影像科医师的工作缩影。李馨,就是其中一员。
李馨,扎着马尾,穿着白大褂,初次见面,浅浅一笑,一对小梨涡出现在她的脸颊两侧。气质温和,说话语调也轻,内敛的性子。
认定
很多医学生都会纠结的问题,就是毕业选择从事的科室。而这点,在李馨这里不存在。
李馨上高中时,就明确自己的未来职业,成为一名影像学医生。目标明确,源于她对自己性格的清晰认知。
「我相对内向,影像学虽然也和患者打交道,但相对较少。影像科医生是看图说话的医生,很多患者的疾病都反映在图上,是不需要跟患者有过多的接触,就要下诊断的医生。」高考那年,这位南方姑娘报考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正式迈入医学大门,从此,一头扎进影像学。
「影像学医生,常常被患者误解为『拍照师傅』。」李馨说,其实影像科的涉猎面广,需要「从头到脚」对每个学科都有所了解。本科前三年,她们和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一样,必须系统学习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内科学、外科学、医学微生物学等课程,只有打下扎实的基础,才能在专业方向上有所成就。
2009 年本科毕业,李馨如愿进入西安一家三甲医院工作。工作的前几年,李馨就遇到影像学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影像设备的更新换代,倒逼李馨不断学习新知识。
回炉
早检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被认为是人类健康的关键因素,并得到普遍认可。影像学科在「早检查、早发现、早诊断」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影像学也在努力向前迈进。为了适应学科的日新月异,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成为李馨的日常。
2014 年,李馨考入原第四军医大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攻读研究生,并在这里结识了令她受益终生的导师王玮教授。
「王玮教授是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的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医学影像临床和教学工作,对学生是出了名的严格。」李馨说,王玮教授做任何事情都会提早规划,她读研期间没少挨批。
在四医大读研期间,原本性格柔弱的李馨完成了蜕变。
「教授做事雷厉风行,不允许有一点拖拉。」延迟一天交开题报告的李馨,接下来的遭遇可想而知。
得益于导师的严厉,经过三年的四医大求学生涯,细心缜密、严谨敏捷深深刻进李馨的从医生涯。
2019 年 6 月,李馨加入西安大兴医院影像科团队,科室主任秦越是医院从唐都医院挖过来的,这位科室「家长」也是出了名的严谨,「犯一次小错可以原谅,但绝不能在一个地方摔倒两次」。
「秦主任要求我们,必须定期进行病例汇报,科室成员每周轮流展示,对特殊的病例进行深入讨论。」李馨觉得自己很幸运,「强将手下无弱兵」,同事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科室浓厚的学习氛围,正是她梦寐以求的工作环境。
热爱
X 线主要用于胸部、骨关节病变筛查,相当于「把面包压扁了看」,缺点是前后重叠影像,部分病变会被掩盖;CT 检查广泛应用于全身各系统,尤其是胸部,是横断面图像,相当于「把面包切片看」,能提供更多病变的细节;MRI(磁共振成像)适用于颅脑、脊柱、骨关节、软组织等部位……
从 X 线到 CT 再到 MRI,提及影像科的专业知识,李馨滔滔不绝。这就是热爱的力量。
李馨说,很多患者对影像医师的误解就是「拍片子」,其实,「拍片」只是其中一环,由影像科技师操作完成。拍完片子后,影像学图片会上传到 PACS 系统,再由影像科医师读片、书写报告。
「有些患者不理解,为什么拍片就几秒、等片要半小时,而等影像学报告却往往需要几小时。其实,以常规的胸部 CT 为例,5 毫米厚层肺窗就有五六十张片子,1 毫米薄层就有三四百张片子,而每一张都需要医师仔细查看。」李馨说,这些工作内容更为幕后、细碎、费时,不被理解,就像是影像科医师的宿命。
如果说影像诊断是临床治疗的路标,那么影像科医生就是临床诊断的「侦察兵」。李馨打趣道,「这支『侦察兵』常常更像影子般的存在。」
即使没有临床医生存在感那么强,但李馨从来没有过动摇的念头。「干一行,爱一行。」
工作第十二个年头,李馨对影像学有自己的理解。「要想在医学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就必须重视科研及学术,重视病历追溯性的研究,从中总结出有价值的经验。」
在完成忙碌的日常工作之余,李馨要求自己不断对工作中所遇到的病例进行总结,最后能形成论文。
在李馨看来,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有各自的酸甜苦辣,而「热爱」能稀释疲惫,人生需要在自我精进中不断成长。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