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的印象中,手术室里忙碌的往往是手术医生,而对于麻醉科医生,多数人的习惯性认知是:「他们的工作很轻松,打一针就好了。」在一台手术成功时,当患者家属称赞主刀医生医术高明时,麻醉科医生常常被遗忘。殊不知,麻醉医师在手术中扮演的真正角色是「生命守护天使」,才有了「手术医生治病,麻醉医师保命」这样一
在大家的印象中,手术室里忙碌的往往是手术医生,而对于麻醉科医生,多数人的习惯性认知是:「他们的工作很轻松,打一针就好了。」在一台手术成功时,当患者家属称赞主刀医生医术高明时,麻醉科医生常常被遗忘。
殊不知,麻醉医师在手术中扮演的真正角色是「生命守护天使」,才有了「手术医生治病,麻醉医师保命」这样一句行话。6 月 23 日,我们来到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走近了麻醉科主任舒爱华,一探麻醉医生神秘面纱下的真实面目。
并非打一针那样简单,堪称围手术期的「护航者」
舒爱华主任很忙,几次邀约采访均因突发手术延期。23 日下午 4 时许,当赶到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 1 号楼二楼手术室时,舒主任刚刚忙完当天的第 3 台手术:「这几天确实太忙了,今天有 79 台手术,估计要忙到晚上 8-9 点。」
说起市民对麻醉医生的认知,舒爱华主任笑着表示:「对于每一位手术患者而言,虽然术前、术后第一眼看到的都是麻醉医师,但由于麻醉医生与患者直接面对面接触比较少,也难怪大众对这行的认知比较朦胧。」
舒主任带着记者来到一间手术室,当时手术正准备开始,患者有些紧张。麻醉医生在核对完病人身份信息后,鼓励着患者「别紧张,很快就好了。」虽然口罩遮住了面部,但看着医生透过眉眼传递出的微笑,患者的紧张才有些缓解。
短短几分钟,在熟练完成一系列神经阻滞麻醉操作并确认麻醉效果无误后,主刀医生带领团队开始手术,而麻醉医生一丝不苟地密切关注着监控仪上的呼吸、血压、心电图等动态数据。舒爱华主任说:「时刻观察病人的每一项生命体征,才能根据情况进行精准地判断和用药,以确保患者稳定、安全、舒适的手术。」
在另一间手术室,手术已经结束,主刀医生和护士们陆续离开。此时,只有麻醉医生还留在患者身旁。「麻醉医生要细心地复苏患者,然后送其回病房,之后还要进行术后访视,密切关注患者的后期状态。」
「作为麻醉医生,远不止打一针那样简单。术前的访视、术中的监护、术后的随访,都是确保一台手术完美无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舒爱华主任说,术前他们要查阅患者病史,访视患者对能否耐受手术、麻醉的风险等进行评估,并进行心理疏导解除患者焦虑情绪等;手术中,他们要时刻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要随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手术后,他们还需要帮助患者在设定的时间内及时恢复意识,安全度过麻醉苏醒期。
「手术期间,病人心跳加快,我们的心跳也会跟着加快,有时候听到监护仪声音不对,是不是出血了,饱和度音调的变化,可能是病人缺氧了。我们立马就要作出相应的处置。任何一个错误都足以致命。」在舒主任看来,麻醉医师不仅是危重病人的「救命稻草」,也是手术医生的「保护神」,因为麻醉对于手术能否成功至关重要。「只有麻醉医师说行,主刀医生才敢放心去手术。」
时刻学习紧跟前沿,不断解锁新技术惠及市民
如今,麻醉其实已经走出了手术室,广泛应用于其他学科,如消化内科的无痛胃镜、无痛肠镜,产科的无痛分娩等。而麻醉医生们也从幕后走向了台前。通过疼痛门诊、日间手术等,针对患者提前评估手术风险,给患者提供一个最佳的无痛诊疗方案,同时对患者围术期麻醉相关问题进行专业解答与处理。使得更多老百姓更加了解麻醉。
舒主任认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麻醉医师,需要拥有广泛的知识面,不仅要具备丰富的麻醉专业的知识,还要熟悉医学基础与其他临床学科等相关知识。同时,要将理论与操作相结合,经历临床的千锤百炼。这就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操作。「只有把握麻醉学科发展的新趋势,站在学科最前沿,并使麻醉技术与各专业深度结合,才能更好地让患者得到更舒适化的治疗。」
舒主任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1998 年从同济医科大学临床医学毕业的他,在进入市一医院成为麻醉科医生后,无论工作怎样辛苦忙碌,他都坚持学习。为了不断更新前沿的麻醉理论知识,他先后到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进修心胸麻醉,又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进修学习。2010 年,获医学硕士学位(麻醉学),师从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麻醉科副主任、ICU 主任袁世荧教授。
作为麻醉科主任,舒爱华也一直致力于团队建设和人才梯队的培养,并力推麻醉科向精细化的亚专科发展。「我们鼓励每个麻醉医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麻醉学亚专科作为主攻方向,比如有人专门做心血管麻醉,有人专门做胸外科麻醉,有人专门做小儿外科麻醉等,分工精细化之后,也有利于相互配合,更好推动麻醉的发展,这也是今后科室的发展方向。」
作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全市第一个开建重症监护病房(ICU)、全市首开麻醉门诊、全市首开日间手术、全省首例植入式鞘内吗啡输注系统成功安装、全省率先开展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监测、全市率先开展超声引导神经阻滞麻醉……从业 22 年,舒爱华主任不仅见证了麻醉学科的迅猛发展,更带领团队不断解锁新技术惠及更多患者。
63 岁的苏女士就是新技术的受益者之一。脑部发现肿瘤的她有过晕厥史,四处求医,外院彩超怀疑其心房有粘液瘤,手术麻醉风险太大。前往市一医院求医后,神经外科医师邀请麻醉科提前介入一同做好术前准备,在术前讨论中,舒爱华主任提出手术全程使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监测(TEE)确保患者安全。关键时刻,舒爱华主任带领团队应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监测,精准发现有一 3 乘 5 厘米大的瘤子在二尖瓣上活动,如果患者体位骤然发生变化,比如头高较低,二尖瓣便会被堵塞,引起低血压、心脏骤停等,手术也得以在 TEE 的全程保护下顺利完成。
从忍痛到无痛,无痛分娩技术遍地开花
身为宜昌市麻醉学会副主任委员,宜昌市麻醉医学质控中心副主任,舒爱华主任带领市一医院麻醉科团队不断开拓创新,引进新技术、新业务,为更多患者提供舒适化医疗的同时,也致力于麻醉技术的普及和推广。
2019 年 3 月,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被评为国家分娩镇痛试点医院,当时大宜昌市只有两家医院当选,而市一医院是唯一一家当选的三甲医院。「正常情况下,产妇分娩疼痛从 1-10 级要持续 8-16 个小时,仅 10 级疼痛就要忍受 2-3 个小时,众多孕产妇因为害怕疼痛最终放弃自然分娩。开展无痛分娩无疑对孕产妇来说是一件大好事,那究竟该如何推广普及,让更多孕妈咪受益呢?」这成为舒爱华主任平时思考的难题。
经调查发现,无痛分娩在县市区医院大多数并未开展,有的即使有开展这项技术,但也未大规模进行。
秉承白衣天使的使命感和麻醉医生的社会责任感,舒爱华主任当即与产科主任陈爱华商量,决定麻醉科团队与产科团队联合,利用周末休息时间下县市区开展培训指导。
说干就干。从当年 6 月份开始,不管是烈日当天还是大雨磅礴,舒爱华总是从一个县市赶到下一个县市。整整半年时间,他的足迹遍布 10 个县市区。
让舒爱华欣慰的是,他的努力没有白费。数据显示,无痛分娩开展率已从 2018 年以前的 40% 上升到目前 70%-80%。而县市区医院已全部开展无痛分娩技术,让越来越多的产妇轻松快乐地做妈妈。
助换髋患者更快康复,让患者感受「有温度」的医疗
「现在麻醉已不仅仅局限于为患者止痛,而是要让患者感受到有温度的医疗,更加舒适化的就医。」对于今后科室的发展,舒爱华主任有着明确的方向。
目前,舒爱华主任正尝试与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影像科、骨科等多学科协作帮助 65 岁以上髋关节置换的老人缩短术前准备及康复时间。
「现在老龄化社会,因摔倒等各种原因导致股骨颈骨折或坏死的老人非常多,需要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但由于老人们基础疾病多,入院后进行术前评估,开展各项检查需各个科室挨个进行,术前准备往往需要 5-7 天。」舒爱华主任表示,术前准备时间长了之后,一方面患者可能发生并发症,另一方面也浪费了时间、金钱。而国际上术前准备时间是 24 小时-48 小时,他便想着能不能多学科协作,让患者能更快手术,更快出院,更多的节省费用。
70 岁的赵爷爷就受益于这种多学科协作模式。今年 5 月上旬,爷爷因摔倒不慎导致右侧股骨颈骨折,需进行全髋置换手术。由于其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按以前的做法,需做心电图、24 小时血压监测、心脏彩超、头颅 CT 等,挨个检查后再由相关科室医生评估,术前就需住院 7 天。但通过多学科协作模式,入院后管床医生一次性开出了需做的所有检查,24 小时就开出手术通知单,然后多学科专家根据检查结果一起会诊,进行病情评估,最终根据其身体情况确认后在 48 小时内手术。
入院第三天,经过麻醉科、骨科等科室专家的共同努力,赵爷爷顺利完成换髋手术。当天下午他就能下床活动,术后第三天他就出院了。这让爷爷称赞不已:「原本以为起码要住 1 个月医院,没想到仅仅 5 天就出院了,真的是奇迹。」
「经过尝试,目前已有 30 多例 65 岁以上老人通过这种多学科协作模式受益。」舒爱华主任说,不久后这种模式将全面推开,帮助更多的符合条件的换髋老人更快康复。
不是在麻醉,就是在去麻醉的路上,短暂的采访过后,舒爱华主任又要投入到紧张的手术中。走进手术室前,他说了一番很感性的话:「麻醉工作虽然很繁琐、紧张、忙碌、揪心、疲惫,而且压力很大,但能时刻守护患者生命,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图片来源: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