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5-07-03
原创

35 岁男子心搏骤停复苏后又身陷「 电风暴 」 !武大人民医院洪山院区多学科「 硬核救治 」挽救生命

「 感觉像做了一场噩梦!」 6 月 22 日,从「 鬼门关里走了一遭 」、侥幸挽回生命的患者王先生(化名),对着帮他脱险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湖北省人民医院)洪山院区重症医学科团队,感激地比出了象征胜利的「 耶 」手势。

这半个多月里,35 岁的他历经心搏骤停复苏后又陷入「 电风暴 」( 即室性心律失常风暴 ),多次在死亡边缘徘徊,经过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心内科、神经内科等多学科团队共同救治,将他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已经苏醒并能下地活动。

6 月 11 日深夜,王先生在睡眠中突发抽搐、意识丧失、脉搏呼吸微弱,家人发现后紧急将其送往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洪山院区急诊科。抵达时,情况已万分危急——患者心电处于室颤状态,瞳孔散大,心跳呼吸停止。

急诊科吕菁君主任团队立即展开抢救:电除颤、持续胸外心脏按压、气管插管、紧急药物推注……经过全力心肺复苏,患者恢复了自主心跳,但生命体征极度不稳定,神志昏迷,被紧急转入重症医学科继续接受高级生命支持。

患者转入时病情极其危重,生命体征如履薄冰。最凶险的是,患者左心衰竭,射血分数只有 30% 左右(正常值为 50-70%),频繁发作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 和心室颤动 (室颤),这是再发心搏骤停的「前奏曲」。

期间,患者多次心率瞬间飙升至近 200 次/分,血压下降,身体剧烈抽搐,监护仪警报长鸣不止。每一次发作都可能导致心脏再次停跳,情况比之前更加危急。重症医学科医护团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果断实施多次电除颤,胸外心脏按压,精准调整抗心律失常药物,降低交感风暴,严密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时刻处于高度警戒状态,竭力稳住这颗「失控」的心脏。

「 这是典型且极其凶险的『电风暴』,随时可能彻底夺去刚刚复苏的生命,我们必须尽全力抢救这条年轻的生命,必须做好万全的准备。」重症医学科余追主任当机立断,下达关键指令:「立即启动 ECMO 应急预案,团队设备火速到位,做好随时上机准备!」ECMO 团队闻令而动,以最快速度赶到患者床边待命。一旦药物和反复除颤无法控制「电风暴」导致循环崩溃,将立即启动 ECMO。

在余追主任的精准指挥下,侯果副主任医师带领医护团队取得生命保卫战阶段性胜利,反复十余次电除颤,配合强效抗心律失常药物、降低交感风暴等精细管理,顽固的「电风暴」终于被有效遏制。患者脆弱的生命体征在严密的监护和支持下,暂时稳住了阵脚,避免了 ECMO 的启用。这也体现了余追主任团队长期坚持的救治理念——「少即是多」原则,也就是,危重患者的救治尽可能简化治疗,而不是治疗手段越多、越复杂越好。

35 岁男子心搏骤停复苏后又身陷「 电风暴 」 !武大人民医院洪山院区多学科「 硬核救治 」挽救生命
洪山院区重症医学科团队正在为患者进行紧急救治、启动 ECMO 预案

尽管闯过了最凶险的「电风暴」关卡,但后续脑复苏、多器官功能障碍、感染防控等多重考验接踵而至。重症医学科医护为患者进行精细化管理和早期干预治疗,联合心内科、神经内科等多学科专家优化治疗策略,力求从源头遏制恶性心律失常,并严格执行亚低温脑保护、多模态神经功能监测评估,减轻患者的脑损伤,形成守护生命的强大合力。

在洪山院区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王先生病情一天天好转,神志逐渐转清,器官功能恢复,一周后成功脱离呼吸机。随后,在重症康复团队的指导下,他开始进行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从床上活动,到坐起、站立,再到独立行走,未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标志着这场惊心动魄的生命保卫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胜利!看着患者从命悬一线到下床活动,家属哽咽着对医护人员表达了感谢。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