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中医院创建于1953年12月,是甘肃省中医系统建院最早、规模最大,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保健和急救于一体的三级甲等中医院,是甘肃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10所省内外高等院校的教学医院,为甘肃省新农合、甘肃省直医保、兰州市医保以及铁路医保定点医院。2007年托管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2012年托管白银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并更名为甘肃省中医院白银分院。2013年,经省卫计委批准,组建了“甘肃省中医院医疗联盟”,先后在通渭、临夏等地县开设了13家分院(中心),现有联盟成员单位74家。在兰州设有甘南路特色门诊部和省委门诊部。 2014年成立甘肃陇中正骨医院,新建的陇中正骨医院大楼于2017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陇中正骨医院是全国中医骨伤名科医院,陇中正骨学术流派传承基地,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副主任委员和中国中西医结合骨科微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多个国家级和省级学会骨伤委员会主委、副主委单位。目前拥有病床800张,15个亚专科,24个临床科室,业务深度、广度和业务量居西北前列。2016年5月,在白俄罗斯格罗德诺州设立“中国甘肃中医中心”。2016年6月,在白银新区建成占地101亩的科研制剂中心正式投产使用。科研制剂中心是目前国内三级甲等中医院中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生产线最全,符合GMP标准的科研制剂生产基地。 截止2017年年底,医院总占地面积209亩,实际开放床位1699张。医院及中研院现有职工1879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720名,副高以上专家429名,博士后2名,博士37名,硕士366名,博士研究生导师5名,硕士研究生导师40名,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名,先后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名,省级优秀专家6名,省级领军人才6名,厅级领军人才13名。有国医大师1名,全国名中医1名,省级名中医30名。医院及省中研院内设机构164个,其中24个职能管理处(科)室、91个临床医技科室、23个研究所、5个二级实验室、1个中心实验室。现有国家级中心学(专)科13个,省级重点学(专)科16个,省级临床医学中心2个(骨伤科、脑病科)。骨伤科为国家卫计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重点学科及甘肃省骨伤科临床医学中心;脑病科为甘肃省临床医学中心,是国家卫计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脾胃病科和中医护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老年病科、内分泌科、临床药学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单位。中医痹病学、中医血液病学、临床中药学、中医文化学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开设专科专病门诊110个。2017年全院总收治住院病人40510人次,门诊挂号669907人次,诊疗894930人次。截止目前医院固定资产总值约15亿元。 医院坚持突出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坚持“大综合、强专科、多特色、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实施“名院、名科、名医、名药、名技”的发展战略,以病人为中心,积极为群众提供优质的中医药服务。通过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积极推动医院中医特色诊疗内涵建设。开展中医针灸、推拿、外治法、康复理疗等中医特色诊疗技术项目143种。承担了兰州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等10所高等医学院校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专科生的教学任务。医院是国家临床药物试验机构(GCP)。医院自主研发的“消肿止痛合剂”“损伤胶囊”“消定膏”“中风膏”“补脑膏”“制萎扶胃丸”“杜仲腰痛丸”和“清宁胶囊”等75种院内制剂,其中有43种进入甘肃省调剂使用药品目录,在全省推广使用,临床疗效确切,深受广大患者喜爱。由省中研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主办的《西部中医药》杂志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华中医药学会系列期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期刊,甘肃省国家权威学术期刊,其办刊质量逐年提高,影响逐年扩大。医院科研伦理审查体系是甘肃省省内唯一一家通过世中联认证的平台。 作为省内最大的中医院,近年来医院积极参与“青海玉树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岷县暴洪地质灾害”“岷县漳县地震”等灾后公共卫生应急抢救,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责无旁贷冲锋在前,不辱使命完成各项救援工作。在2010年的玉树抗震救灾工作中,医院单独组建具有中医特色的医疗救援队伍,作为全国4支中医医疗救援队伍之一奋战在抗震救灾最前线,成为全省卫生系统收治玉树伤员最多的医院。 医院先后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全国青年文明号信用建设示范创建单位” “全国中医药文化先进集体”“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甘肃省医院管理先进集体”“全省医德医风示范单位”“甘肃省诚信建设示范单位”“兰州市文明单位”“兰州市园林化标兵单位”“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项目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医院急诊科被卫生部、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青年文明号信用建设示范单位”,并连续通过复审。
甘肃省中医院创建于1953年12月,是甘肃省中医系统建院最早、规模最大,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保健和急救于一体的三级甲等中医院,是甘肃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10所省内外高等院校的教学医院,为甘肃省新农合、甘肃省直医保、兰州市医保以及铁路医保定点医院。2007年托管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2012年托管白银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并更名为甘肃省中医院白银分院。2013年,经省卫计委批准,组建了“甘肃省中医院医疗联盟”,先后在通渭、临夏等地县开设了13家分院(中心),现有联盟成员单位74家。在兰州设有甘南路特色门诊部和省委门诊部。 2014年成立甘肃陇中正骨医院,新建的陇中正骨医院大楼于2017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陇中正骨医院是全国中医骨伤名科医院,陇中正骨学术流派传承基地,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副主任委员和中国中西医结合骨科微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多个国家级和省级学会骨伤委员会主委、副主委单位。目前拥有病床800张,15个亚专科,24个临床科室,业务深度、广度和业务量居西北前列。2016年5月,在白俄罗斯格罗德诺州设立“中国甘肃中医中心”。2016年6月,在白银新区建成占地101亩的科研制剂中心正式投产使用。科研制剂中心是目前国内三级甲等中医院中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生产线最全,符合GMP标准的科研制剂生产基地。 截止2017年年底,医院总占地面积209亩,实际开放床位1699张。医院及中研院现有职工1879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720名,副高以上专家429名,博士后2名,博士37名,硕士366名,博士研究生导师5名,硕士研究生导师40名,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名,先后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名,省级优秀专家6名,省级领军人才6名,厅级领军人才13名。有国医大师1名,全国名中医1名,省级名中医30名。医院及省中研院内设机构164个,其中24个职能管理处(科)室、91个临床医技科室、23个研究所、5个二级实验室、1个中心实验室。现有国家级中心学(专)科13个,省级重点学(专)科16个,省级临床医学中心2个(骨伤科、脑病科)。骨伤科为国家卫计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重点学科及甘肃省骨伤科临床医学中心;脑病科为甘肃省临床医学中心,是国家卫计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脾胃病科和中医护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老年病科、内分泌科、临床药学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单位。中医痹病学、中医血液病学、临床中药学、中医文化学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开设专科专病门诊110个。2017年全院总收治住院病人40510人次,门诊挂号669907人次,诊疗894930人次。截止目前医院固定资产总值约15亿元。 医院坚持突出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坚持“大综合、强专科、多特色、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实施“名院、名科、名医、名药、名技”的发展战略,以病人为中心,积极为群众提供优质的中医药服务。通过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积极推动医院中医特色诊疗内涵建设。开展中医针灸、推拿、外治法、康复理疗等中医特色诊疗技术项目143种。承担了兰州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等10所高等医学院校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专科生的教学任务。医院是国家临床药物试验机构(GCP)。医院自主研发的“消肿止痛合剂”“损伤胶囊”“消定膏”“中风膏”“补脑膏”“制萎扶胃丸”“杜仲腰痛丸”和“清宁胶囊”等75种院内制剂,其中有43种进入甘肃省调剂使用药品目录,在全省推广使用,临床疗效确切,深受广大患者喜爱。由省中研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主办的《西部中医药》杂志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华中医药学会系列期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期刊,甘肃省国家权威学术期刊,其办刊质量逐年提高,影响逐年扩大。医院科研伦理审查体系是甘肃省省内唯一一家通过世中联认证的平台。 作为省内最大的中医院,近年来医院积极参与“青海玉树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岷县暴洪地质灾害”“岷县漳县地震”等灾后公共卫生应急抢救,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责无旁贷冲锋在前,不辱使命完成各项救援工作。在2010年的玉树抗震救灾工作中,医院单独组建具有中医特色的医疗救援队伍,作为全国4支中医医疗救援队伍之一奋战在抗震救灾最前线,成为全省卫生系统收治玉树伤员最多的医院。 医院先后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全国青年文明号信用建设示范创建单位” “全国中医药文化先进集体”“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甘肃省医院管理先进集体”“全省医德医风示范单位”“甘肃省诚信建设示范单位”“兰州市文明单位”“兰州市园林化标兵单位”“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项目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医院急诊科被卫生部、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青年文明号信用建设示范单位”,并连续通过复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