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5-07-03
原创

5 岁女童感染「食脑虫」昏迷不醒,寄生虫离我们有多近?

炎炎夏日

很多人都会去「泡泳池」

近日

一名家长在社交平台求助:

5 岁女儿去游泳和泡温泉后

头痛低热呕吐

随后昏迷不醒

被检测出福氏耐格里 阿米巴病原

5 岁女童感染「食脑虫」昏迷不醒,寄生虫离我们有多近?

无独有偶

2023 年 6 月

贵州一名孩子家长

也在网上持续记录自己孩子

生病就医的经历↓↓↓

孩子去海边游了一次泳,竟感染了罕见的「阿米巴原虫」,俗称 「食脑虫」。死亡率极高,堪称「超级杀手」。

这个听起来就让人毛骨悚然的生物到底是啥?

「食脑虫」是什么?

武汉儿童医院 感染科 主任医师方玉蓉表示,网上说的「食脑虫」并不是一条虫,而是一类喜欢自己「漂泊」的单细胞小生物,学名叫自由生活阿米巴。里面最「臭名昭著」的有三种:

福氏耐格里阿米巴: 一旦冲进鼻腔,可沿着神经钻进大脑,引发急性阿米巴脑膜脑炎,进展飞快。

巴拉姆希阿米巴: 更喜欢通过皮肤小伤口或吸入尘土慢慢进入体内,病程更长。

棘阿米巴: 常见于隐形眼镜相关角膜炎,偶尔也攻击大脑。

「食脑虫」确实可怕的地方在于,一旦进脑,病死率很高,发病后常在一周内迅速恶化。早期症状像普通脑膜炎——高热、剧烈头痛、呕吐、脖子发硬,很容易被当成细菌或病毒感染。

但是,得食脑虫属于罕见事件,感染概率极低。预防并不难:前往经过消毒处理,含氯的正规泳池,避免去湖泊、溪流等天然河流「野泳」。

近年来,人们被某种寄生虫感染的报道,时不时冲上热搜。

5 岁女童感染「食脑虫」昏迷不醒,寄生虫离我们有多近?


寄生虫离我们远吗?

其实,无论身处乡村还是城市,无论年龄大小,我们都可能成为寄生虫的目标,我们的日常饮食、饮水,甚至日常活动,都可能成为它们「造访」的通道。

1. 美食的诱惑:

食用未煮熟的含寄生虫的肉类。

比如,常吃的猪肉、牛肉。未煮熟的牛肉和猪肉中,通常含有牛带绦虫、猪带绦虫。

被称为「美食毒药」的生腌,吃一口,可能会感染华支睾吸虫(肝吸虫)、异尖线虫等。

在淡水养殖水产中最常见的寄生虫有:

肺吸虫:藏在溪蟹、蝲蛄中

肝吸虫:爱藏在生鱼肉中

管圆线虫:最喜欢藏在螺蛳中

颚口线虫:喜欢藏在泥鳅、黄鳝中

2. 美景的隐患

饮用被污染的水,或在不干净的河水里游泳。(如阿米巴原虫、隐孢子虫)。

赤脚接触污染的土壤(如农田、公园草地),钩虫幼虫可穿透皮肤感染。

3. 萌宠的「礼物」:

小猫小狗或许是你最亲密的小伙伴,但如果我们没有能妥善照顾好它们的健康,它们也可能在不经意间成为传播寄生虫的「快递员」。如:弓形虫。

5 岁女童感染「食脑虫」昏迷不醒,寄生虫离我们有多近?

4. 昆虫叮咬:

疟疾、丝虫病可通过蚊虫叮咬传播,黑热病通过白蛉传播。

5. 人际直接传播:

疥疮、蛲虫可通过密切接触或共用物品感染。

远离寄生虫怎么做?

寄生虫感染的危害不可忽视,但通过有效的防护措施,大部分寄生虫感染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1. 注意饮食卫生,杜绝病从口入

✔ 确保肉类和蔬菜煮熟后再食用,生、熟食材分开处理以防交叉污染。

✔ 饮用水需充分煮沸,避免饮用未经处理的生水或其他不明水源。

2. 注意保持个人和环境卫生

✔ 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以及接触动物以后。

✔ 妥善处理动物粪便,定期做好宠物驱虫。

3. 防止蚊虫叮咬,做好自身防护

✔ 在疟疾、黑热病等流行地区,使用蚊帐、防蚊喷雾或穿长袖以减少蚊虫叮咬风险。

✔ 及时清理积水,做好蚊虫消杀,防止蚊媒滋生。

4. 做好旅行防护,谨防寄生虫随行

✔ 前往寄生虫病高发地区时,应提前了解相关预防措施,严格遵守当地卫生防控建议。

✔ 若旅行途中或归来后身体出现不适,须及时就医,并在就诊时详细说明旅游经历。

如果就诊后确认有寄生虫感染,应遵循医嘱用药。

治疗方式 包括药物驱虫(包括广谱驱虫药阿苯达唑等)、对症支持治疗或手术治疗(清除大型包虫囊肿或脑部囊尾蚴)等。

那么问题来了:

80 后、90 后的「童年回忆」宝塔糖,

怎么就「消失」了?

现在的孩子不需要驱虫了吗?

寄生虫病曾流行范围广、危害严重,1988—1992 年首次全国人体寄生虫抽样调查发现,人群寄生虫总感染率高达 62.63%,尤其是蛔虫、蛲虫最为常见。

很多人小时候都吃过这种宝塔糖,作用就是打蛔虫。

这长得像奶油花一样的「糖」,

是不少 80、90 后的童年回忆,

高高兴兴吃了之后,

结果上厕所愣是吓出了童年阴影——

粑粑里竟然有长条状的虫!

随着经济的发展,卫生条件的改善,蛔虫这样的寄生虫的感染率也越来越低了,人群平均土源性寄生虫感染率从 2006 年的 20.88% 直降到 2018 年的 1.29%,防控成效显著,土源性寄生虫(蛔虫、钩虫、鞭虫等)感染率已降到历史最低水平。因此,不再需要常规使用药物驱虫治疗了。

曾经大家都吃的「宝塔糖」(磷酸哌嗪宝塔糖)因有潜在的神经毒性已被更安全的广谱驱虫药所取代。

民间还有这些说法:

孩子脸上有白斑

晚上睡觉磨牙、肚子疼

是因为肚子里有「虫」,

这是真的吗?

需要买「打虫药」吗?

➤ 脸上有白斑

孩子面部有白色斑块,这更可能是「白色糠疹」。它多在天气干燥的季节出现,和蛔虫没有直接关系,可于皮肤科就诊。

➤ 磨牙

白天运动量太大、焦虑、紧张、打鼾、喜爱咬东西等因素,都会增加儿童夜磨牙的风险。

磨牙与寄生虫感染没有必然联系。

➤ 腹痛

蛔虫感染大多不会出现剧烈腹痛,除非蛔虫钻到胆道或堵住肠子,且这种情况较为罕见。

腹痛原因很多,如肠胃炎、便秘,需注意鉴别。

要特别提醒家长:

如果孩子出现了一些症状,别瞎猜,不要直接套个「肚里有虫」的帽子喂打虫药,先带到医院给医生看一看再做决断。

现在的孩子感染寄生虫病的概率还是蛮低的,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

只有明确在孩子粪便中发现虫子,或者医生检查确认孩子感染了寄生虫时,才需要把「服用驱虫药」提上日程,在医生指导下,以确保用药精准,尽可能减少对孩子身体的伤害,彻底驱虫。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