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岁江苏少年心脏骤停 4 小时、「魔肺」ECMO(体外膜肺氧合)带机 26 天、空中救援直升机「亚心一号」跨越 790 公里、12 天不分昼夜地重症监护……冬去春来,历经 60 余天的生命接力后,少年迎来了新生:3 月 15 日,小杰 (化名) 倚在床头,抬起右手在 ipad 上顺利地打出了爸爸妈妈的名字,时间恍惚,父母与医护喜极而泣。
「接到转诊请求时,孩子已经带着 ECMO 二十多天,却仍未有苏醒迹象。所幸,当地医院已将患者生命体征稳住,使得空中转诊、ECMO 撤机较为顺利。」武汉亚心总医院急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吴明祥感慨,时机、诊断、细节是关键,对的时间上对『车』至关重要!亚总多学科团队「三闯地府」修改生死簿,再一次书写了生命的奇迹。
谁也没想到,1 月 13 日的一个平凡清晨,正在学校发作业本的小杰会突然晕倒在地,嘴里还不断涌出白沫,同学们惊恐地呼救,老师们闻讯赶来,一边拨打 120、通知家长,一边迅速为孩子按压心肺,一、二、三、四……随着救护车奔赴而来,小杰母亲杨女士(化姓)也守到了孩子身边,可眼看着一动不动的小杰,杨女士呆若木鸡。
江苏南通医院的医护们持续 4 个小时心肺复苏(CPR)按压,孩子的心脏仍然「悄无声息」,死亡就在眼前,常规抢救已无法抢回生命,当地医护随即启用 ECMO 支持,随着鲜红血液的流动,三个多小时后小杰的心脏终于开始了跳动。
可「达摩克利斯之剑」依旧悬在头顶,整整 26 天,持续 ECMO 带机的孩子没有丝毫苏醒的痕迹。
ECMO 能维持住心跳,但长期携带会面临血栓、感染等问题。为了突破眼下的困境,杨女士动员全家网上搜索全国心脏专家,直到 2 月 6 日联系上了武汉亚心总医院急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吴明祥,小杰迎来了生命复苏的第一次转机。
根据当地医院传来的病史资料与现况,以及患者家属的迫切请求,滚烫的话语在吴明祥脑中犹如走马灯般快速闪现后,他迅速回复:「空中转运,救!」
救人绝非空口承诺,而是经过快速且谨慎评估后作出的科学研判。
「感冒病史、心脏骤停、心肌有水肿、肥厚,很容易想到爆发性心肌炎。但这种情况下治疗一周后,炎症、水肿应当逐渐消退,可 ECMO 带机二十多天后,心肌仍旧肥厚。恐怕始作俑者不见得是心肌炎,而是肥厚性心肌病。」吴明祥凭借经验与细节抽丝剥茧,当即吹响了转运「集结号」:迅速启动重症前移机制和超远程空中救援预案,亚总多学科团队闻令而动,2.8 日天气适航,空中救援直升机「亚心一号」一早便从武汉飞抵南通,跨越 790 公里,顺利接驳到患者后,迅速转诊至亚总。
在亚总重症医学科病房,苏晞院长召集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外科、体外循环科等多学科团队对小杰进行了全面病情分析。因心肺复苏时间长,严重的缺血缺氧性脑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多重并发症使得病情错综复杂,心脏彩超上也透露出线索:他的心肌比同龄人厚些,但本就有感冒症状,很容易判断成——感冒诱发心肌炎——从而此前得出了肥厚是由心肌炎导致的结论。
可再厉害的心肌炎,7-10 天左右炎症就该消退。何况,小杰已经按此治疗了 26 天却仍无好转迹象,调整治疗方向、避免 ECMO 长带引发的一系列感染才是当务之急!
顺着这些线索,专家们率先为小杰进行了基因检测试图明确病因,等待结果的过程中,也陷入了「撤与不撤」ECMO 的两难境地:不撤,感染、血栓纷至沓来;撤,万一调整方向后有偏差,小杰的生命也会就此画上休止符。
但经过急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田青的不懈努力,医护团队在已进行气管插管和 ECMO 辅助的基础上,调整了治疗方案——通过 IABP(球囊反搏,辅助心脏功能)桥接 ECMO,外加药物调整和护理,三天后,小杰竟然睁开了眼睛,恢复了微意识!
经过再三确认各项指标进一步稳定,吴明祥、田青均认为赶在并发症、感染到来之前撤掉 ECMO 的时机到了!
2 月 20 日,小杰顺利撤掉 ECMO 辅助,二日后,随着 IABP 的撤离,吴明祥在床旁抓着他的手,呼喊道:「小杰,要撤掉设备了,让你爸爸妈妈过两天看你好不好?!」只见他用力地猛眨了瞎眼睛。
吕露护士长见状,随即上前握住孩子另一只手的指头:「握一下我的手好可以吗?用力握一下……握一下!……对,握紧,好棒好棒!」连说了三遍,小杰猛一下握紧了护士长的手,在场医护忍不住拍响了巴掌,因为大家知道,看似细微的震颤,预示着希望之火已然燎原。
每一步治疗都依据当下病情与反应来定制,通过又一个 14 天的重症治疗,小杰在回应「好与不好」等问题的眨眼睁眼、手掌的力度等……一天比一天快反应迅速。与此同时,基因检测的结果,在排除多种疾病后,印证了吴明祥主任一开始的「推测」——引发小杰心脏骤停的祸首是肥厚性心肌病。
下一步,恢复更清晰的神智成了主要目标。护送小杰前往武汉健嘉医院做「高压氧」康复前,吴明祥语重心长地说道:「和开车一样,预判好前面的深坑、石头、甚至天灾人祸,就能及时规避更多风险。急危重症的救治也绝非简单机械地「发现-应对」,更要有对细枝末节变化的洞悉后,及时作改变。」
这是一条曲折又漫长的路,每一次抢救哪有绝对的信心十足?无非是不断从黑暗走到光明,又从光明走到黑暗,过五关斩六将,不轻言放弃,在绝望的罅隙中寻觅「希望之光」。
截至目前,小杰在武汉健嘉康复医院进行康复训练,数日前刚满 14 岁的他已经能顺利举起双手,津津有味地看着 IPAD 上播放的动画片,双脚也开始有了微动的意识……
健嘉康复医院 ICU 主任祝建宙表示:从目前来看,我们再考虑如何让小孩能够生活能够进一步自主进食,慢慢恢复自理能力。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