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5-03-13
原创

姿势运动控制的神经传导通路(腹内侧系和背外侧系)

作者:康复科神经物理治疗师 蒋益

姿势运动控制的神经传导通路(腹内侧系和背外侧系)

在康复治疗过程中,您和您的家人是否了解支配我们姿势运动的神经通路?了解这些神经传导通路对于康复治疗至关重要。

腹内侧系和背外侧系是两条关键的神经传导路径,它们在我们的姿势和运动控制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腹内侧系主要负责调节我们的姿势稳定性,确保我们在站立、行走和进行其他日常活动时保持平衡。而背外侧系则更多地与我们的运动发起和协调有关,它帮助我们规划和执行各种动作。

因此,在康复治疗中,针对这两条神经传导通路进行干预,可以更有效地促进患者的姿势和运动功能恢复。

姿势运动控制的神经传导通路(腹内侧系和背外侧系)

☑ 腹内侧系(Ventromedial System)

>>位置与组成:位于脊髓腹内侧,主要包括皮质脊髓前束、前庭脊髓束、顶盖脊髓束和网状脊髓束。

>>功能:主要负责控制躯干和近端肢体的姿势与平衡,参与维持身体直立和协调运动。

>>通路:大脑皮层运动区和辅助运动区产生皮质脊髓前束(延髓未交叉),前庭核发出前庭脊髓束,中脑顶盖发出顶盖脊髓束,脑干网状结构产生网状脊髓束;这些通路调节躯干和近端肢体肌肉,保持身体平衡和姿势。

☑ 背外侧系(Dorsolateral System)

>>位置与组成:位于脊髓背外侧,主要包括皮质脊髓侧束和红核脊髓束。

>>功能:主要控制远端肢体的精细运动,特别是手和手指的灵活性。

>>通路:大脑皮层运动区和辅助运动区起源的皮质脊髓侧束(延髓交叉),以及红核发出的红核脊髓束,共同调节精细运动。

☑区别与联系

>>区别:背外侧系则专注于远端肢体的精细运动调控,腹内侧系的神经通路更侧重于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姿势稳定。

>>联系:腹内侧系与背外侧系虽功能不同,但非孤立。在神经解剖学中,两大系统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人体复杂神经网络。差异在于控制的身体部位和功能,这种差异使人体能完成多种动作和反应。

☑ 临床意义

>>腹内侧系损伤:其受损可能导致躯干和近端肢体运动障碍,影响身体的直立和协调性。

>>背外侧系损伤:背外侧系受损则可能影响手、手指等远端肢体的精细操作能力,如书写、抓握等动作的精准性和灵活性。

姿势运动控制的神经传导通路(腹内侧系和背外侧系)

在临床医学领域,对于因神经系统损伤而导致的运动障碍患者,通过针对性的神经康复训练,可以促进腹内侧系与背外侧系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涛译.《临床神经解剖》第 7 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8;

2.Hal Blumenfeld.(2010).《通过临床案例学习神经解剖》(第 2 版) 天津出版传媒集团.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