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4-12-26
原创

浙江「冰冻」加强版开启!气温每降低 1℃,发病率增加 2%

浙江「冰冻」加强版开启!气温每降低 1℃,发病率增加 2%

本周,两波冷空气侵袭浙江,「冰冻」模式加强版要来了。

每年一进入冬季,急性心脑血管疾病高发!

根据大数据分析,秋冬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占全年的 80%。气温每降低 1℃,心肌梗死风险累计增加 2%!

寒冬来袭,我们的心血管系统正在面临严峻考验,包括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塞等)、高血压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房颤、房扑等)及主动脉夹层等。

尤其是主动脉夹层、心肌梗死等等「寒冬杀手」……危险发生,往往是一瞬间的事情,甚至不会给你急救的时间,就像一颗不定时的炸弹,随时威胁着我们的生命安全!

寒冷天气是如何影响心血管健康的?

1. 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人体受到寒冷刺激后,交感神经兴奋,体表血管会自动收缩,以减少热量散失。

这会导致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压升高。为了克服升高的血压,心脏需要加大收缩力,增加心脏负担。室内外温差变化使血压难以控制稳定。血压的季节性变化也影响着降压药物的治疗效果。

2. 血液黏稠度增加

冬天天气干燥,随着气温降低,人们活动减少,新陈代谢变慢,血液黏稠度增加。而且低温有利于血小板的聚集,更容易形成血栓。

浙江「冰冻」加强版开启!气温每降低 1℃,发病率增加 2%

3. 生活方式的改变

寒冷的天气使得人们户外活动减少,为了御寒更倾向饮酒及摄入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促使血脂升高。

4. 呼吸道感染增加

冬季室内外温差大,人们易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感染会引发机体的炎症反应,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同时也会加重心脏负担,诱发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尤其是老年人和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更容易受到影响。

如何预防让我们的心血管安全过冬?

寒潮下心血管健康守护指南请查收:

1. 保暖防寒是关键

室内外温差大,适量增减衣物,高发人群尤其要重视头部、颈部和脚部的保暖。老年人应避免过早外出。

2. 慢起床

睡眠状态下人的大脑皮质活动减弱,心率变慢,血压降低,晨起时血液相对粘稠。

正确做法:晨起应避免快速起床,睡醒后应在床上稍作停留,待完全清醒后再下床。晨起时喝一杯温水,入睡前保证当天的水份摄入。

3. 忌大力排便

冬季干燥易便秘,老年人用力排便是大忌。

当屏气排便时,全身大部分肌肉在用力,腹压增高、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增加,血管条件不好的老年人极易诱发脑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而危及生命。

正确做法:排便时注意力集中,避免长时间蹲坐。如遇排便困难,可尝试使用开塞露等辅助排便。容易便秘的老年人平时应注意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适量运动。

4.  避免感冒

流感病毒、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高发,人群密集处戴好口罩,家中注意通风换气,尤其是心衰患者要特别注意防止呼吸道病原体感染。

5.  均衡膳食

冬季应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等,有助于降低胆固醇,预防动脉硬化。同时,要减少高脂肪、高热量食物的摄入,适量补充优质蛋白质。

6.  适度运动

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

老年人可以选择散步、太极拳、瑜伽等温和的运动方式,运动不要过于激烈。最好在上午 10 点后或下午锻炼,避免晨练,因为早上气温较低。

7.  心态平和,注意休息

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多晒太阳,尽量保持心情愉悦。

8.  定期体检,按时服药

应该定期进行身体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并预防疾病的发生。按照医生的建议按时服用药物,不要随意更改药物的剂量和使用频率。

9.  控制「三高」

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均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血压、血糖和血脂,注意按时服药,做到定期监测。

10.  适量饮水

冬天气候干燥,人体通过呼吸和皮肤表面的水分蒸发加快,身体水分流失增加,血液粘稠度提高,容易形成斑块和血栓,影响心脑供血。因此需要喝更多的水来补充。另外多喝水有助于保持呼吸道黏膜的湿润,更好地抵御病菌,降低呼吸道疾病感染的风险。

警惕心血管疾病的危险信号

如果出现持续不缓解的胸痛、严重的呼吸困难、心前区压迫感、濒死感等症状,请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或者用最快的速度去附近的大型医院急诊「胸痛中心」就诊。

时间就是生命,不要自行处理或拖延时间,以免延误病情。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