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天,80 多岁的郭奶奶出现浑身不适,双下肢自大腿至小腿疼痛,左侧更重,轻微活动、触碰肌肉都会加剧疼痛。她辗转多家医院,均被诊断为 「膝关节炎」,尝试了服用止痛药、针灸理疗,甚至向膝盖注射了三次止痛药,疼痛却毫无缓解。
一次抽血检查发现,其血沉高达 65 mm/h(正常<20 mm/h),C 反应蛋白达 56.5 mg/L(正常<5 mg/L),医生开始怀疑并非普通关节炎。此后,她右胳膊和肩膀也开始疼痛,严重时无法行走、难以入眠。
郭奶奶找到浙大四院风湿免疫科常杰副主任。经详细检查,确诊为风湿性多肌痛(PMR)。住院接受规范的糖皮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她的症状显著改善。
目前,郭奶奶在常杰副主任门诊规律随访,病情稳定。其经历,正是众多 PMR 患者的典型写照……
风湿性多肌痛主要「盯上」50 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尤其是中老年女性。虽然名字里有「肌痛」,但它主要引起肌肉周围的炎症,并不是肌肉本身坏了。
诊断要点通常包括(需由风湿免疫专科医生综合判断):
➊年龄 ≥ 50 岁起病。
➋典型症状:在 肩胛带(肩及上臂)、骨盆带(髋及大腿)、颈部 这三个区域中,至少两处出现持续性疼痛和晨僵,且晨僵时间 ≥ 30 分钟,症状 持续 ≥ 1 个月。
➌炎症反应证据:ESR ≥ 40 mm/h 或 ≥ 50 mm/h,和/或 CRP 显著升高。
➍对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反应迅速。
➎排除其他疾病:需排除类风湿关节炎、多发性肌炎、恶性肿瘤、慢性感染(如细菌性心内膜炎)、巨细胞动脉炎(GCA,与 PMR 关系密切)及其他特定风湿病。
郭奶奶的症状比较典型:年龄高龄,开始是胯部大腿疼,后来肩膀胳膊也疼,两边都疼,早上僵得厉害,活动后更痛,普通止痛药不管用,但一查血,炎症指标高得吓人。
「核心地带」酸痛僵:脖子根、肩膀周围(梳头、抬手困难)、屁股和大腿根(起床、上下楼、下蹲费劲)这些地方「两边一起疼」、「发僵」。
晨僵是「招牌」:早上醒来最难受,身体像被「冻住」或「锈住」了,动一下都费劲,慢慢活动才能缓解点。
活动大受限制:因为肌肉酸痛僵硬,日常小事比如梳头、穿衣、从椅子上站起来、上下楼梯都变得很困难,甚至翻身都痛。
全身乏力:常常觉得特别累、没精神,可能还会有点低烧、不想吃饭、体重下降。
摸着不太痛:和名字有点不一样,虽然肌肉酸痛,但用手去按这些疼的地方,往往不怎么痛,或者只有一点点压痛。
常杰提醒:「很多中老年朋友一出现肩膀痛、胯骨痛,就以为是『肩周炎』、『老寒腿』或者累着了。
如果这种痛是两边对称的,尤其是早上僵得特别厉害,持续不好,一定要想到风湿性多肌痛的可能,及时去风湿免疫科看看。」
好消息是,风湿性多肌痛的治疗效果通常不错。小剂量的激素药是治疗风湿性多肌痛的「特效药」和首选。
常杰副主任表示,很多患者治疗一两天内就觉得轻松不少,疼痛和僵硬明显减轻,一周左右改善明显。当然,现在也有一些新药选择,给担心长期激素副作用的患者带去了希望。
常杰主任特别提醒中老年朋友,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别耽搁,尽快去风湿免疫科就诊:
➊颈肌、肩胛带及骨盆带肌肉疼痛疼痛、发僵,多呈对称性发作,尤其是早上起来特别严重,僵得动不了超过半小时,这种情况持续 2~3 周以上,休息也不见好。
➋晚上疼得睡不好觉。
➌总觉得特别累、没力气,可能还伴有低烧、不想吃饭、体重莫名其妙下降。
及时去风湿免疫科,做个简单的血沉和 C 反应蛋白检查,就能提供非常重要的线索。
风湿性多肌痛听起来有点陌生,也可能会让人担心。但请记住,像郭奶奶的经历一样,在风湿免疫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的药物治疗和长期管理,绝大多数患者的疼痛和僵硬都能得到的缓解,重新享受自如的生活!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