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1-04-21
原创

带着八公分的肿瘤赴美救命,美国医生一句话让她瞬间泪奔…

癌症,从某一层面来说激发了人们探究未知世界的潜能。中国癌症病人到海外寻医问药,就像打开了一扇寻求全世界医疗资源的窗。有时,他们所得到并非他们所预想的那样顺理成章,但是他们一定能感受到另一种文化和制度在

癌症,从某一层面来说激发了人们探究未知世界的潜能。中国癌症病人到海外寻医问药,就像打开了一扇寻求全世界医疗资源的窗。有时,他们所得到并非他们所预想的那样顺理成章,但是他们一定能感受到另一种文化和制度在对抗癌症、挽救生命时的态度与努力。

36 岁的季洁,是一位来自上海的高知女性,也是一名Ⅲ级脑胶质瘤患者。在坚持了四年的保守治疗后,最终她还是决定接受国内医生的建议,手术取出脑内已经有拳头大小的肿瘤。

患病后的季洁,暗黄、虚弱的面色掩盖了往日清秀的面庞,更让人震惊的是她几乎像「纸片人」似的消瘦身材,身高 1.7 米的她,体重只有 80 几斤……这是疾病和错误的治疗带给她的双重磨难。

半年前,她从国内某个专家口中获得了足以让自己振奋的消息「手术可以切除 80% 的肿瘤」,带着这样的心理预期,她来到美国这座「现代医学圣地」找寻能为她开刀的权威医生,以期获得更理想的手术效果。

一场手术的较量

2017 年 8 月 5 日,巴尔的摩。

在经过了各项检查和化验之后,季洁终于见到了自己的主治医生——美国颅脑外科专家约翰逊教授。

带着八公分的肿瘤赴美救命,美国医生一句话让她瞬间泪奔…
季洁就诊的美国医院

「经过我和肿瘤内科、放射科、外科专家们的共同商讨,我们认为手术只适合切除 15%-20% 的肿瘤。我们分析了你的脑部 MRI 报告,有 15%-20% 的肿瘤处于前颅部位,也就是接近额头的地方,这部分脑组织比较少,手术可以摘除得比较干净。然而,剩下的肿瘤与你大脑左部和后部的组织、神经紧紧相连,不能强行拆除。」

从 80% 到 20%,听到美国专家的话,季洁的心瞬间凉了一大半,眼泪夺眶而出。她花费重金、跨越重洋,却没有想到会遇到如此巨大的落差。

在呆滞了几分钟后,她和家人迫不及待地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和不解,「为什么只能切除 20%?」

美国专家再次确定了自己的观点,「目前的情况下即使强行摘除,也至多只能摘除 60% 的肿瘤组织,但这样,势必会导致严重的手术后遗症如行动障碍、智力障碍、视觉听觉障碍等。我们认为采用手术结合放化疗的治疗方式,是目前更适合、更安全的方法。」

治与不治,季洁陷入了两难…

一场癌症患者的「赌局」

季洁所患的大脑胶质瘤是常见的原发性颅脑肿瘤,年发病率约为 3-8 人/10 万人口,但较之在我国发病率极高的肺癌 52.8/10 万(男性),仍是比较少见的恶性肿瘤。

2013 年的一天,季洁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晕倒。头颅 MRI 显示,季洁的左岛叶出现了一个大小在 6 公分左右的肿瘤,医生判定低级别胶质瘤可能性大。

此后,季洁被颅内肿瘤引发的癫痫折磨了数年之久。有时一天发作几次,每次发作都会突然晕倒,丧失意识、四肢抽搐,持续几分钟后又自行缓解。

为了照顾她,季洁的家人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他们不敢让她独自一人待在家里,请了阿姨 24 小时看护。

由于低级别脑胶质瘤进展缓慢,季洁除了服用常规抗癫痫药物以外,并没有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一向理智的她,做出了别人看来极不理智的决定——寻求中医药方治疗肿瘤。

由于听信了某种抗癌偏方,季洁已经多年没有吃过造血的食物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饿死」癌细胞。然而,几年来癌细胞仍在顽强地长大,她却因为长期的偏食,导致身体缺铁、缺血、骨质疏松,身体虚弱更加重了癫痫的发作。

到 2017 年,她颅内的肿瘤大小已经达到了 8 公分,而身体瘦到只有 80 斤,国内医生只能建议她尽快手术,此时,季洁的身体和心理负荷都已经到了极限。

两害之中取其轻

季洁的主治医生约翰逊教授,是美国权威颅脑外科医生,同时是美国脑胶质瘤研究学者,在过去 20-30 年中,他跟踪了 35 例和季洁一样的脑胶质瘤患者。他和他的团队研究发现,通过手术、结合放化疗的治疗方式,这类患者的长期治疗效果更好,同时也能保持着更高质量的生活。

约翰逊教授所在的医院不仅是美国知名的综合性医院,曾连续 20 多年霸占着 U.S News & World Report 美国医院综合排名第一的宝座。同时,它是与美国哈佛大学齐名的医疗教学与科研体系,将临床教学与实验室研究相结合,使这里诞生了 27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更涌现了众多世界医疗领域里程碑式的新研究、新发现。

带着八公分的肿瘤赴美救命,美国医生一句话让她瞬间泪奔…
季洁所就诊的美国医院

人体是极其复杂的生物结构,癌症是不断进化的可怕恶魔,因此,医学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科学研究对医学战胜病魔有着战略性的意义。

带着八公分的肿瘤赴美救命,美国医生一句话让她瞬间泪奔…
医院放疗室的天花板,让人感到温馨

季洁所在的这家美国医院,每年的医学科研经费高达 22 亿美金,医院里的医生,同时也是医学院的教授和科学家,而她所就诊的头颈科,以治疗各种复杂性、难治性肿瘤而闻名。

1900 年,「神经外科之父」Harvey Cushing 在这里成功实施了头一例脑瘤手术。如今,来自全球的脑瘤患者不仅可以接受标准的治疗,还可以接受包括放射、化疗、疫苗和基因疗法等新型治疗。截止目前,这家医院仍保持着世界上低死亡率的记录。

带着八公分的肿瘤赴美救命,美国医生一句话让她瞬间泪奔…
医院待诊室外摆放着漂亮的小石头,在外面等待的家属可以在石头上画画、写字为患者送出祝福

首诊见过约翰逊教授之后,季洁陷入了纠结中,是选择回国手术还是选择在美国手术?是冒着偏瘫、半身不遂、甚至变成傻子的风险,摘除更多的肿瘤,还是稳妥起见,先摘除较好摘除的一部分,然后再通过后期的放化疗做好长期治疗的准备?

癌症治疗,就像在两害之中取其轻。患病后不可能什么都不失去,每一种选择,似乎只能试图减少损失。

最终,经过和家人的斟酌,季洁决定在美国接受手术。

比癌症更可怕的原来是…

美国时间 2017 年 8 月 9 日凌晨四点,季洁做着手术前的最后准备,而她接下来面对的中美医疗差异,更可以用叹为观止来形容。

手术非常成功,按计划摘除了 18%-20% 的肿瘤组织。三天后,由 ICU 转入普通病房,五天后,出院。季洁说这在国内几乎是不可能的,像她这样的脑部手术,在国内再少也要住院两周。

美国医生认为,病人在医院期间会有各科医生和护理人员来探视,病人很难获得真正意义的休息。加之季洁虽然在手术过程中实施了输血,但术后各项指标都很正常,出院休养是更好的选择。

按照计划,放化疗将在季洁术后两周后开始。然而,在治疗前夕的检查中,化疗科医生发现,季洁的血检中多项指标异常,白细胞低,血红蛋白低,铁、钙等微量元素都很低。这意味着季洁目前的身体条件无法耐受化疗。

化疗会影响人体脊髓的造血功能,而对本身就贫血的患者来说,是非常危险的。美国放疗科和化疗科医生会诊后建议季洁先提高体内的造血功能,补充一个月的钙、铁、维生素 D 等营养物质,依据身体的改观再实施放化疗。

这对于归心似箭的季洁来说,无疑是太过漫长的等待。然而,让她走上弯路的不是别人,正是当初做错了选择的自己。

在抗癌的漫长经历中,人们总是试图寻找捷径,不想经历放化疗的痛苦,而相信某些「药到病除」的偏方;盲目跟风于新药、新技术,而忽略它可能隐藏的风险;不相信医学和科学,转而追求所谓的「抗癌偏方」……

其实,真正通往康复之门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标准化治疗。

在 2017 年 8 月刊登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杂志》、由耶鲁大学所做的一项研究传递了明确信息:癌症的替代疗法不能取代常规疗法,尽管仍有很多问题待解决,但常规疗法,即手术、放疗、化疗和激素治疗,仍比包括草药、饮食等在内的替代疗法要有效得多。

这项研究显示,四种癌症的患者(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和结直肠癌),如果摒弃常规疗法而使用替代疗法,5 年生存率变得更低,死于癌症的可能性提升至 2.5 倍。

而我们熟知的乔布斯、演员徐婷等都输在了这一点上。

乔布斯传记作者艾萨克森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乔布斯曾在 9 个月里无视家人反对,拒绝接受手术等常规医疗手段,坚持选择替代疗法治病

见证生命再次起航!

终于在四个星期之后,季洁的血项指标达到了放化疗的标准。

她总计进行了 28 次的放疗和六次化疗,通过美国多学科团队的紧密配合,季洁的治疗过程在医生团队的监控下进行着。每周季洁都要进行一次血液检测,一旦季洁的身体出现变化,放疗科和化疗科的医生会共同为她调整方案。

在治疗的同时,医生指导季洁进行各营养元素的补充。在整个治疗期间,她除了出现了一两次白细胞降低的状况以外,一切都很顺利。

带着八公分的肿瘤赴美救命,美国医生一句话让她瞬间泪奔…
放疗期结束的病友带糕点、饮料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放疗结束的喜悦,爱和温暖充满整间医院

同时,放化疗科医生还为他约见了手术医生,帮她修复了手术时留下的疤痕。

疤痕去了,人也胖了,满色红润、光彩照人的季洁与初到美国时判若两人。

一个月后,季洁再次见到了约翰逊教授。看到她的变化,这位头发花白的美国老教授露出了由衷地微笑,「祝贺你,你的治疗非常成功。一个月以后来美国复查,我们会为你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帮你彻底消灭癌细胞。现在,你可以回国,回到家人的身边了!」

这是季洁期盼已久的时刻,结束最后一天的治疗,肿瘤科医生团队为她举行了敲钟仪式,从这一刻,季洁可以向全世界宣告:

我有信心战胜病魔!从今天开始,我的人生将再次起航!

带着八公分的肿瘤赴美救命,美国医生一句话让她瞬间泪奔…
肿瘤科敲钟仪式,宣告癌症患者的康复

带着八公分的肿瘤赴美救命,美国医生一句话让她瞬间泪奔…
「敲钟仪式」译文:快来敲响钟声吧!

你沉默的心需要倾诉,需要为这令人自豪的新一天鸣钟。

完成治疗,即刻踏上你的灿烂人生之旅。

不同文化、制度下碰撞再所难免,但值得欣慰的是,医疗不分国界,对抗癌症的每一点进步,都将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福音。

(为保护患者隐私,文章中患者和主治医师姓名均为化名)

 


*声明:本内容仅代表文章来源方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内容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不构成实际治疗建议。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