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月 21 日,圆和举办了首届圆和肿瘤论坛-胃癌专场。有幸邀请到了上海第十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许青教授担任大会主席、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肿瘤科主任郑磊贞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肿瘤科的梁晓华教授
1 月 21 日,圆和举办了首届圆和肿瘤论坛-胃癌专场。
有幸邀请到了上海第十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许青教授担任大会主席、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肿瘤科主任郑磊贞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肿瘤科的梁晓华教授、四川华西医院的勾红峰教授和厦门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李佳宜教授担任论坛演讲嘉宾。论坛围绕晚期胃癌治疗免疫进展、胃癌转移基础、疑难病例分析展开,通过线上参加的医疗专家、同行近 5000 名。
概要
上海新华医院肿瘤科主任郑磊贞教授就胃癌的发病率死亡率的现状以及治疗进展方面进行讨论。首先郑教授就胃癌的发病及死亡情况进行阐述。在全球范围内胃癌的发病率位于第六位,其中中国的胃癌发病率占到 44%,由此我国仍然是胃癌大国。
不仅如此,与日本和韩国相比较,我国胃癌的早诊率远远低于邻国(10% VS 70%),所以作为肿瘤科医生担负着胃癌早诊早治疗的重要责任。其次,郑教授回顾了胃癌治疗的变革:从上世纪 60s 年代以氟尿嘧啶为主的化疗到今天的以纳武利尤单抗为主的免疫治疗,揭示了研究者们在治疗中的不断探索与取得的成绩。
在晚期胃癌治疗疗效方面,郑主任也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如目前的化疗药物在晚期胃癌的总生存期(OS)在 10-12 月,而靶向药物因一线治疗只有曲妥 株 单抗,二线治疗只有雷莫芦单抗和阿帕替尼获得阳性结果,从而疗效也不尽人意。然而,免疫抑制剂在晚期胃癌治疗中开展的多项研究结果预示,免疫治疗有可能突破治疗瓶颈,实现晚期胃癌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目标。
上海华山医院肿瘤科的梁晓华教授就胃癌转移的基础展开了生动的报告:从传统的肿瘤标志物、肿瘤转移相关基因、免疫检查点、表观遗传学及基因多态性和分子水平的检测等。首先对目前临床常用肿瘤标志物 CEA、CA19-9、CA125、AFP 在临床中的价值进行了评估,并由此引出目前新型的检测方式。
如,FGFR2 的扩增预示肿瘤的分期晚、淋巴结转移以及总生存期差, CDH1 编码的 E-cadherin 胚系突变存在于遗传性 弥漫性 胃癌中,同时其甲基化预示胃癌较差的预后等。不仅如此,PI3K/Akt/mTOR 胃癌转移通路、MET 扩增、VEGR 及 TP53 在评估胃癌预后中的临床价值。最后梁教授还对胃癌腹膜转移的特点给予了非常全面的阐述。
在两位教授关于晚期胃癌检测和治疗方面的理论知识之后,勾教授和李教授带来了精彩的病例分享,给予实战经验的展示。虽然患者诊断时均处于晚期,无根治性手术机会,但基于对病例完善的检查及充分的分析下不仅肿瘤有明显的缓解,生存期也均超过 2 年。
四川华西医院的勾红峰教授提供的病例的特点是抗 HER2 治疗期后出现阳性转阴,并且表现出分泌 AFP 的胃癌特质。勾教授也对案例进行总结复盘,如晚期胃癌得到缓解后手术时机的把握以及 AFP 分泌型胃癌的治疗方案及疗效。
厦门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李佳宜教授的也分享了一例 HER2 阳性的病例,但在治疗过程中基因表达未产生改变,由此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得到了一定的临床获益。李教授还向大家展示了 68 Ga DOTATATE PET/CT 在胃癌检测中的作用,并对治疗过程中怎样监测 HER2 表达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想法。
圆和肿瘤论坛-胃癌专场在四位讲者从理论到实践,从检测到治疗不同角度全方位的报告中完美落幕。虽然受到疫情的影响论坛未能在线上进行,但凡响热烈!让我们期待下一次圆和肿瘤论坛其他癌肿专场。
圆和致力于融合不同机制下的优质医疗资源、构建跨国际、跨院派、跨机构,集临床科研、学术交流、医诊、会诊与转诊为一体的医疗网络与专家平台。
圆和肿瘤论坛
目前,恶性肿瘤的治疗已取得巨大的进展。通过多项肿瘤综合治疗,肿瘤患者的生存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值此,圆和医疗特邀肿瘤界的专家学者们举办肿瘤系列学术论坛,就不同类型肿瘤进行一系列讲座与交流,为广大医生群体提供学术支持和临床辅导。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