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16-08-02
原创

樊嘉:医师三重境界始终围绕救死扶伤

樊嘉认为,不论在什么时代,医师身上救死扶伤的精神是永恒的主题,而这种精神是对患者肉体和心理的痛苦的双重重视。

ccvideo

2016 年 6 月 26 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领取了由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和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张雁灵颁发的代表中国医师行业最高奖项「中国医师奖」,成为此次第十届获奖的 11 个学科 80 名医师中的一员。

丁香园邀请到樊嘉院长畅谈从业感想。他从中国医师奖的获奖标准谈到了医师行医的普世价值。以下是樊嘉院长的对话实录,略有编辑整理。

中国医师奖是对获奖者在对中国医师协会的贡献、自身岗位业绩,和培养年轻医师三方面成绩的肯定,要得到患者、同行及社会的三方面共同满意及认可。能获得中国医师奖,一方面是崇高的荣誉,一方面也是对我们医务工作者的鼓励及鞭策。

第一重境界:提升医师个人能力

我个人对医师成长路径的理解是,首先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师,更进一步是要成为一名好医师。而要当一名好医师,就要能够将「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时时刻刻地体现出来;能够利用医院提供的平台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来为患者服务;能够从技术、服务、心理关怀等方面精益求精。这不仅要求医师在面对患者的时候精益求精,另一方面,在面对患者的背后也需要做很多工作。

具体来说,这些在患者背后的工作涵盖范围很广。作为医师,大家从大学时期就陆陆续续地开始接触患者了,经过实习阶段、住院医阶段,到高年资阶段,从最初的每天忙于写病历、换药等事务性工作,成长到接触大量患者和手术的工作,逐步体会到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和周围的人带来的困难和痛苦。这就要求,医师们一是要怀有同情和理解之心,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一是要不断学习掌握新知识和技术,为患者服务。

随着年资越高,医师的使命感和压力也越强烈。特别是当一名医师独当一面,带领一组医生去看病治疗时,患者的生命是延长还是缩短了、生活质量是升高还是降低了、痛苦是缓解还是增强了——这些都是我们每一名医师要去思考的。这也要求我们不断向书本、同事和老师学习,勇于实践,不断锻炼心理承受力。由此保证在突逢窘迫或危险状况时,医师能保持心理稳定,使患者得到最好的照顾。

现在,医疗的检查检测手段和水平发展很快,如何很好地掌握并运用这些技术服务于患者,就需

要我们医师加强学习、积累经验和提升技艺。此外,医师还要思考如何更好地研究、实践、转化实验成果、引用国际先进技术和理念。

以上这些都是在患者背后要下的功夫,所谓「功夫在诗外」。

第二重境界:推动行业良性发展

作为中国医师奖,还有一个获奖条件是要肩负医师维权和培训培养的责任。像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医师,如何去培训优秀的住院医师、培养优秀的专科医师,也是我们的责任,这与掌握专业技术同等重要。一名医师再不睡觉不吃饭,一天也只能看几个患者,但如果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医师,以此推演,全行业就会有更多更好的医生。

在维权方面,其实只有维护了医师被尊重的权利,医师才能更好更愉快地为患者服务,最终获益的还是患者。现在社会上出现的形形色色的伤医及医闹事件,以及对医师的误解,都可以从维权的角度出发,思考如何与患者更好的沟通并维护自身权益。这也特别需要各医疗机构的学科带头人和院长,以及中国医师协会的成员,有维权的意识。

第三重境界:永恒的职业精神

最后,不论在什么时代,医师身上救死扶伤的精神是永恒的主题。这种精神是对患者肉体和心理的痛苦的双重重视,尤其是面对危急重症患者,如何化解他们的痛苦,需要我们有良好的判断。正如 Trudeau 医师著名的墓志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医师要从生理和心理双方面去帮助患者。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