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4-06-24
原创

肺部「GPS」!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新技术电磁导航支气管镜 提高肺外周病变诊疗精准度

近期,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呼吸内镜介入诊疗中心开展一项新技术——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检查,通过给支气管镜装上「GPS」,精准抵达目标病灶。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髙,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低剂量螺旋 CT 应用于肺癌高危人群中的筛查越来越普及,肺外周病变发现概率也随之增加。然而,低剂量螺旋 CT 筛查中超过 80% 的肺小结节术后病理被证实为良性病变。因此,术前明确肺外周病变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微创诊断肺外周病变的技术手段包括常规支气管镜检查、CT 引导下肺穿刺活检、经支气管超声针吸活检、诊断性外科手术等方法,但由于病灶部位、大小不同,不同技术的诊断率差异较大,尤其是对小于 2 厘米的肺外周病变的诊断率甚至低于 30%,病理诊断存在困境。

电磁导航支气管镜(electromagnetic navigation bronchoscope,ENB)是一种将电磁导航系统与现有高清支气管镜系统相结合的新技术,以电磁定位技术为基础,结合高分辨率螺旋 CT 成像与计算机虚拟支气管镜技术,经支气管镜引导至肺外周病变进行活检或治疗,为肺部可疑病灶进行精确诊断,突破了传统支气管镜仅能进入段支气管的技术瓶颈,提供了新的微创诊治方法。

近期一名 43 岁的患者田女士,因「间断咳嗽半月余」入院。胸部 CT 提示左下肺部阴影,需鉴别炎症或肿瘤。呼吸内镜介入诊疗团队利用电磁导航支气管镜联合经支气管超声导向引导下经支气管肺活检技术(ENB+EBUS-GS-TBLB)对左下肺内基底段支气管(LB7+8)病变进行精准活检,最终明确诊断病变性质为神经内分泌癌,为患者后续治疗提供了关键依据。

「这是一个典型的应用成功案例」,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程真顺教授介绍,该技术对肺外周病变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使呼吸内镜「精准诊疗」能力进一步提升。他表示,电磁导航支气管镜属于引导支气管镜技术,是近年来介入呼吸病学的一项重要新进展。

电磁导航支气管镜类似「GPS」导航,其优势是通过低频电磁设备实施引导定位,利用电磁定位导管和引导鞘管,准确到达常规支气管镜无法到达的肺外周病灶,主要应用于周围性肺部病变的诊断、定位和介入治疗等方面,对肺外周病灶获取病理组织的成功率高,其准确定位功能有助于外科手术、放射治疗、射频微波等呼吸介入治疗新技术的开展。

肺部「GPS」!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新技术电磁导航支气管镜 提高肺外周病变诊疗精准度
开展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检查现场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