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4-06-13
原创

柳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运用眼科精细微创新技术,助力 3 例难治性眼底病患者重见光明!

近期,柳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眼底病与白内障病区成功开展 3 例玻璃体切除联合 41 G 微针视网膜下注射 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术治疗难治性黄斑下出血的患者,术后效果良好。

柳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运用眼科精细微创新技术,助力 3 例难治性眼底病患者重见光明!
眼底病与白内障病区主任黄红波(左一)为患者做手术(资料图)

前段时间,已经 50 岁的黄先生左眼视力突然下降,仅仅 3 天时间就几乎看不见东西。于是,他火急火燎地来到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经医生检查后发现,黄先生属于左眼息肉样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所导致的黄斑下出血。

柳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运用眼科精细微创新技术,助力 3 例难治性眼底病患者重见光明!
黄先生的眼底照相显示视网膜下可见大量积血

柳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运用眼科精细微创新技术,助力 3 例难治性眼底病患者重见光明!
黄先生的眼科 B 超显示视网膜下积血浓厚、致密

因为黄先生的黄斑下出血量较大,若不尽快清除黄斑下积血,血液中的含铁血黄素等会对视网膜神经细胞造成毒性作用,进而导致黄斑萎缩,将对视力造成严重的不可逆性损害。

针对这样的情况,我院眼底病与白内障病区主任、眼底病专科首席专家黄红波主任医师立即组织病区医护团队认真讨论并细致分析后,决定采用 41 G 精细微针往黄斑区视网膜下注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 的治疗方式。

柳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运用眼科精细微创新技术,助力 3 例难治性眼底病患者重见光明!
柳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运用眼科精细微创新技术,助力 3 例难治性眼底病患者重见光明!
眼底病与白内障病区副主任韩光杰为患者做手术以及 41 G 针头展示

时间紧急,在科主任黄红波的指导下,我院眼底病与白内障病区副主任韩光杰为黄先生行左眼玻璃体切除术+视网膜下注药术+气液交换术,手术过程很顺利,耗时仅 28 分钟。

柳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运用眼科精细微创新技术,助力 3 例难治性眼底病患者重见光明!
术后黄先生的眼底照相显示视网膜下积血几乎消失

柳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运用眼科精细微创新技术,助力 3 例难治性眼底病患者重见光明!
术后黄先生眼科 B 超显示视网膜下积血较前明显减少

柳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运用眼科精细微创新技术,助力 3 例难治性眼底病患者重见光明!
黄斑区 OCT 显示黄先生左眼黄斑区结构基本恢复正常

韩光杰介绍到,黄斑下出血因出血位置特殊,对视力影响大,患者会有突发的视力急剧下降且预后差,约 80% 的患者 2 年内视力恶化至眼前指数或手动,甚至失明、眼球萎缩,属于眼科急重症。对于此类疾病多采用内科药物保守等治疗,对黄斑下出血的治疗疗效非常有限。

但是运用 41 G 精细微针往黄斑区视网膜下注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 不但可促进血凝块溶解,有助于积血的排出,还可降低血凝块在清除过程中对光感受器细胞造成医源性损伤的风险,帮助患者恢复视力。

韩光杰副主任医师为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视网膜下注射 t-PA 术

黄红波主任表示,41 G 精细微针在视网膜下注射 t-PA 的技术难度较高,需要在薄如蝉翼般的视网膜上进行手术,十分考验术者的手术技巧。

该项超精微新技术在我院的顺利实施,不仅为眼科医生提供了救治黄斑下出血的个性化治疗方案,还为陷入失明可能的患者提高视力带来了希望,标志着我院眼底病与白内障病区在救治急危重症眼病领域再创技术新高。

什么是黄斑下出血?

黄斑是视网膜上最精细、最精密、最宝贵的部分,黄斑功能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我们视力的水平。

黄斑下出血属于一种眼底病变,可能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出血的原因可能全身性病变和局部病变。

黄斑下的出血主要通过以下几点来直接导致视力损伤:

阻碍了神经上皮细胞层间、神经上皮和色素上皮之间的神经信号的传递;

影响了整个视网膜各层间营养物质的代谢;

血凝块的收缩引起视网膜结构紊乱,引起早期视功能的严重损伤;

随着时间延长,红细胞进一步的崩解、血红蛋白变性等释放的大量铁离子,铁离子介导氧化应激反应,致视网膜感光细胞产生不可逆的损伤。

最后,黄红波主任提醒广大群众,如果一旦发现视力下降,要及时到正规的医院眼科进行系统的诊治,如果黄斑下积血持续时间较久,黄斑功能受损严重,即使使用 41 G 精细微针在视网膜下注射 t-PA 的方法,视力恢复仍非常有限。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