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4-05-23
原创

从患者到医学生,南昌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思政引领下的医学人才培养

近日,南昌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黄海强的医学教育论文《How my ACL injury recovery journey led me to the medical field?》成功刊登在国际运动医学领域的顶级权威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骨科与运动医学领域排名第 1,1 区 Top,IF = 18.4)上。

据悉,这是国内第一篇由本科生作为独立作者在该权威期刊发文。这一成果彰显了学院和医院在医学教育和人才培育方面迈向新的高峰。

据了解,该论文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郝亮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彭杰、陈勃帆、曾海敏同学对论文的发表也做出了重要贡献。论文以黄海强个人经历为线索,详细叙述了他因膝关节损伤而走近医学领域,并在郝亮教授的引导下,完成了从患者到医学生的身份转变,并在之后的医学求学过程中持续奋斗的历程。

从患者到医学生,南昌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思政引领下的医学人才培养
医学教育论文《How my ACL injury recovery journey led me to the medical field?》

六年前,当时还在读高一的黄海强因篮球比赛中的一次意外受伤,导致前交叉韧带损伤。经过基层医院的转诊,他来到了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治疗,幸运地遇到了郝亮教授。

在治疗过程中,郝教授不仅展现了高超的医术,还在心理疏导、康复训练等方面给予了黄海强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一系列经历不仅治愈了黄海强的身体,更激发了他对医学的浓厚兴趣和坚定追求。逐渐认识到医学的崇高与神圣后,他决心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南昌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习,踏上医学求学之路。

从患者到医学生,南昌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思政引领下的医学人才培养
黄海强与郝亮教授学习临床知识

自入学以来,在南昌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三全育人」的医学教育体系下,黄海强对医学科研创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学院和医院提供的科研训练机会中,通过严格的选拔程序,成功加入郝亮教授的课题组。

在学院和医院「医体工学科交叉」的双创培养模式下,他结合在临床见习中遇到的转运难题,着手研发智能伤患转运垫,以解决现有医疗设备的不足。这一过程中,学院和医院为他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和科研资源,为他的成长和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在学校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黄海强带着初代转运产品参加各类比赛,不断完善产品的设计和功能;经过多次迭代升级,最终成功研发出新一代智能转运垫。这一成果成功斩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国家级银奖及第十八届「挑战杯」江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级特等奖,并获得 10 万元的大学生创业项目落地支持。

得益于学院和医院提供的良好学术氛围和科研平台,除了在产品研发方面的突出表现,黄海强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两篇 SCI 论文,累计影响因子达 21 分。同时,他还以第一发明人的身份获得了三项专利和六项软件著作,为医学领域的创新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这一系列成就不仅展现了他个人的学术能力,更彰显了学院和医院在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视和支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实践提供了有力保障。

南昌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完善的医学思政教育体系使他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医学使命感。在校期间,黄海强积极参与学院和医院联合开展的「三下乡」活动,为基层群众提供健康科普服务,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医者的责任与担当;并将临床知识融入健康科普中,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开展了多场健康科普活动。这些活动增强了群众的健康意识,赢得了广泛好评。此外,他还获得了江西省科普视频大赛二等奖,并在人民网、江西日报、中国健康报等媒体上发表了相关报道。

从患者到医学生,南昌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思政引领下的医学人才培养
部分获奖证书

黄海强的奋斗历程是南昌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无数医学学子的一个缩影,也是学院「三全育人」与「四自教育」的生动实践。他的医学之路故事将激励更多的医学生投身于医学事业,为人类的健康福祉奉献自己的力量。

我们期待未来更多医学学子不忘初心,将「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誓言化为实际行动,为社会健康事业不懈努力,在医学领域取得更大突破,为医学事业的繁荣添砖加瓦。

从患者到医学生,南昌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思政引领下的医学人才培养
宣读医学生誓言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