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4-03-14
原创

人生一跃 —— 四位和睦家女性的故事

人生一跃 —— 四位和睦家女性的故事

值此三八妇女节采访了和睦家四位女性医务工作者:

她们的专业不同,年龄不同,有一线的医护人员,有从医护转型的管理者,但是她们有很多相似点:比如在重大选择面前,她们都遵从了自己的内心,去做一件更冒险的事情;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她们都属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性格;她们也不喜欢外界称她们为女强人;她们不约而同地谈到,外在的头衔对她们没有那么重要,把事情做成是她们最有成就感的时刻;另外,她们在回归自己的职业生涯时,都承认,每一次职场晋升都不是主动争取,而是先事情做好,等待机会降临。

我们将采访口述整理成文,希望在这个节日带给你一些鼓励与启发。

最有趣的,她们都声称自己是 I 人,也都认为,自己并没有太多「野心」。

1.「呦,怎么是女医生呢?」

—— 牛晶 . 北京和睦家医院骨科医生

三十岁那年,我决定出国留学。那是我人生最关键的决策,从公立医院辞职,去英国读书。

我周围所有人都不太理解,按中国的传统观念,一个 30 岁的大龄未婚女青年,没生孩子,还放弃了稳定的工作,选择从零开始?

人生一跃 —— 四位和睦家女性的故事

尤其是从小到大,我都是一个乖乖女,好学生。但我自己知道,我内心挺不安分的。当时触动我辞职留学的有两件具体的事情,第一件是当年有一个社会新闻,一个老师辞职,留下「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另外我有一个女性朋友,也是学医的,她当初学医是被家人强迫的,她很不喜欢,然后决定辞职去美国读工商管理。

这两件事激发了我,让我意识到,我的内心并不想一直被禁锢在一个地方,我为什么不能出去试试呢?

世界那么大,我也想去看看。

去英国留学,是父母送我去机场的,我笑着跟他们说再见,一转身,自己泪流满面,说不清楚,心情挺复杂的,大概也在那一瞬间,觉得自己年纪那么大,做这件事挺冒险的,让父母太担心了。

人生一跃 —— 四位和睦家女性的故事

别看我表面看着温柔,但我对自己挺「狠」的,我也不是什么「乖乖女」,就像我当初选择做骨科医生一样,这也不是大多数从医的女生的选择。

外科男性居多,女性挺少的。做骨科医生,我听到过最多的评价是:你这么瘦小,怎么能干骨科?还有一次,我一进诊室,就听到患者说:「哟,怎么是女医生啊?」 哎,就那种语气让我觉得非常难过,我心想:「女医生怎么了?不能给你看病吗?」还有一次,我去急诊会诊,一进诊室门,患者就说:「能不能给我换一个男医生?」

当然换了,患者要求就一定会换。但是,最让我伤心的是,质疑我性别的两位患者都是女性。我一度很内耗:是不是在专业领域,大家都天然信任男性呢?后来我想通了,这是一个系统性的社会问题,也是典型的刻板印象,并不是我有问题。

现在医学高度发达了,骨科不是外界想象中那种叮叮当啷,需要大力气扛大腿这种,关节镜、微创这类手术都比较适合女生的,另外,医生主要还是要用脑子,体力是客观因素,但并不影响工作。在骨科领域,我们国家也已经有很多顶尖的女性医生从这个男性主导的领域杀出了血路(笑)。

人生一跃 —— 四位和睦家女性的故事

作为女医生,相比男性,我们的优势也很明显。

像我考虑问题就比较全面细心,面对患者,我不会只单一考虑治病,我会询问他是否是一个爱运动的人,是否要从事繁重的家务劳动,是否有时间做康复?康复地点离家的远近…… 所有因素,方方面面,我都会考虑,然后再给出一个适合患者的方案,我希望尽量不影响他的生活质量。

再比如最近 1-2 年,很多孕妇出现腰腿痛、骨盆疼痛等情况来挂骨科,但我们在医疗上能做的有限,有非常多临床药物的限制,只有一种止疼药可以给孕妇吃,且不能无限使用。

今年我其实给自己偷偷定了一个小课题:怎么帮助孕妇缓解身体疼痛,我要研究一下市面上还有没有我没发现的、可以用于孕期的止疼药品。大部分情况下,大家对孕妇的关注多是孩子好不好,但孕期过程中女性的身体疼痛也一样值得被关注。

别人评价我是一个女强人?我不喜欢,这也是一个刻板印象,我没有那么大的野心,现阶段,我就是想把工作做好,在专业上继续提升。

2.「护理在临床实践中最重要的要有专业护理思维,不能一切都等医生说了再去做」

—— 张洪霞 . 北京和睦家京北妇儿医院护理总监

要说我人生最大的冒险,就是当年选择去中东地区工作。这是一个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合作项目,不是公派,半公半劳,需要考试。相当于我要从部队医院辞职,离开安稳的体制。

我当时也纠结啊,孩子小,和老公两地分居。但想着,人还是要趁着年轻多学东西,学英文,见见世面。

说实话,我挺幸运的,老公很支持我,他是军人,他所受的军队教育也强调人要进步,要多奉献。记得他当年还怕我被骗了,特地陪我来北京考试,送我去机场临分别那一刻,他看我的眼神流露出犹豫,我知道,他担心我安全有问题,也怕我选错路。

实际上,当时最大的困难是舍不得孩子,孩子那年才七岁。我出国的年代,网络还不发达,买当地的电话卡,一张大概 100 块钱,说不上五分钟,就没钱了。我每次拿起电话,说不出来话,一听到孩子声音,我那眼泪就是哗哗地流,控制不住的那种,发不出来声音。特别想孩子。

当时我被分到当地一个妇产医院的产房。各方面条件都不错,我做助产师。

人生一跃 —— 四位和睦家女性的故事

其实谈到今天的话题,性别问题,我出去后才有非常深刻的感受,当地女性地位比较低,大部分女人不用上班。我所在的产房每天出生 30 多个宝宝。当地人告诉我,女孩从 13 岁来第一次月经以后就可以结婚。我记得我接生过最年轻的妈妈只有 14 岁,我这边接着,你知道她在干什么?她在笑着吸手指头,哎呀,我看了心里特难受,她还是个女孩啊。我接生过生最多孩子的女性,那一胎已经是第十三个了,我记得那年她才三十多岁。

这段工作经历,让我觉得在咱国家做女性还挺幸福的,能工作,能学习,生孩子也基本自己说了算(笑)。我们还是要看到时代的进步,相信现在当地女性地位会有所改善。

我在和睦家妇产科,本身就是一个女少男多的工作环境,女性占多数,反而有时候,我会呼吁大家能不能关注下男性的声音 ,我们听听男同事有什么建议?或者有些事情是不是男性可以优先(笑)。

和睦家对我们护理岗位要求很高,我们跟医生一起参与医疗决策。咱中国有一个句老话叫三分治七分护,产妇住院期间,护士和助产士在身边陪伴比较多。这也说明了护理在患者服务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还是很重要的。

人生一跃 —— 四位和睦家女性的故事

医生做诊断,给计划,护士在执行过程中要评估,要观察,要陪伴,甚至要在和患者的互动交流过程中,去发现一些可能存在的隐患和风险因素,比如待产过程中,胎心的突然改变,产妇的异常出血,以及护理评估中的异常发现,都是给医疗护理过程中的预警,确保每一位母婴的安全。医生没发现的情况,我们需要及时反馈给医生。比如说突然之间妈妈流血了,是胎盘因素还是什么因素?是子宫破裂这种小概率事件?还是什么?这些都需要重点关注和判断。

我一直告诉团队,护理在临床实践最重要的一点是,护士不能等医生说了再去做,要用专业的护理知识,通过护理评估识别异常。我们的工作和医生是一个团队,密切协作有效沟通,只有医生和护士构成这样紧密的合作,对病患来说,才是最安全的保障。

人生一跃 —— 四位和睦家女性的故事

我们每天面对的也都是女性。和睦家强调人文精神,对女性更是高度尊重。在和睦家妇产科,我们永远把「妈妈」放在第一位。 我们希望来这里的准妈妈被尊重,被保护,在一些医疗护理决策过程中,我们也会和妈妈商量决定。比如说妈妈有一些想法,想吃什么,做什么样的运动,产程中的一些想法,我们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都会尽可能满足。

美国医生特鲁多曾说过一句话,医疗工作就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我们所面对的工作现实。医学并不能治疗所有的疾病,更多的时候,我们能给与患者的是减轻他们的病痛,给他们安慰,让他们感受到作为「人」的尊严。

3.「很长一段时间,房间里只有我一个女性」

—— 季晓琼 . 和睦家医疗上海大区女性健康中心主任 上海和睦家静安院区医疗总监

我的职业生涯有两次挑战,都和性别有关。

第一个挑战是所有女医生在职业路上都会面临的问题:选专业。

人生一跃 —— 四位和睦家女性的故事

我当年在医学院是前 10% 的绩优生,分配到附属医院时,逻辑上任何科室都可以选,我的第一志愿是眼科或者外科。

当时我的老师提醒我,外科对于女医生有非常多的局限,从体力包括精力都很男性有差距,很多外科女医生最后只能做小的亚专科手术。

这个老师非常喜欢我,我知道他绝对是善意的提醒。但是我听完,是有点沮丧的。我其实是一个蛮喜欢挑战的人,手术室会让我感到兴奋,外科医生的快节奏、快反应、治疗完立竿见影,这些都让我特别有成就感,也很向往,后来误打误撞进入妇产科,我也很喜欢妇产科这个专业,今天之所以分享这个故事,是因为如果我是男性的话,我可能就不会得到这样的提醒。

某种意义上,这就是我们这个行业的一种基于性别的刻板印象。

第二次被挑战是当年从公立医院辞职,加入和睦家。家里人给了我蛮多的压力,因为我大龄女性、单身、没成家,我妈妈就说,你从医学院到出国留学,再到公立医院做到主治医生,已经错过了最好的结婚生子的年龄,现在突然间又要去一家私立医院,太不安定了。当时和睦家在上海刚成立,家里人连听都没听到过,各种担心,觉得没保障,养老金怎么办?工资能不能发出来?

我当时很坚决的,我在专业上已经很成熟了,去国外也见识过很多不同的医疗体系,我希望去新的体系看一看,感受下,去真正做一名医生。最坏的结果我也想到过,无非就是把铁饭碗摔破了,人家不要我了(笑)。

现在,我在和睦家工作已经近 20 年了,可以说,我非常自豪我当时的选择,我职业生涯当中最大的一次挑战也成为了我人生的转折点。

在和睦家,我从一名医生成长为一名管理者。我现在担任上海大区妇产科的行政主任,还是新开的静安院区的 CMO。

记得最开始每周的科主任会议,很长一段时间里,房间里只有我一个女性。当出现第二个女性时,我们的 CMO 说,季医生终于不是唯一的女性参会者了,大家拍手欢迎一下新的成员吧(笑)。后来,当再有女性领导者加入时,「鼓掌欢迎」就成为了一个传统。

这几年,鼓掌次数很多,因为和睦家的女性高管多了起来。

作为女性管理者,有什么风格?

我觉得,我们是非常在乎别人的感受的:当我冲得很快时,我会回头看一看其他人是不是跟上,是不是和我想法一样,会不会有人不开心了,或者我的哪些决定会无形当中伤害到我的团队。

有人说女性管理者会不会内耗太多,太关注外界的看法?我觉得这不叫内耗,这是一种女性的共情力,是我们的优势。如果是男性管理者,他可能就不会细挖下属,关心大家最近怎么消极了啊,主动询问是不是可以帮到你。我会跟下属谈心,我会用自己的经历和他们共情。

比如最近我发现有一个员工有点消极,我深挖了背后的原因,因为家庭问题,导致一些抑郁情绪。我立刻给申请了一个院内的员工关怀,让他去做心理疏导,我也会给一些情绪上的支持和安抚。

我的下属中,女性居多。影响女性工作表现的,在我的经验里,最多的因素还是来自家庭。前段时间我有一个女下属,要求转岗到天津,因为女儿在天津,孩子青春期情绪出现了一些问题。她其实非常热爱在上海的工作,但不得不辞职,我很遗憾。

我不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不能用「野心」来形容我。准确地说,我是完美主义+超强责任心。我从来没有在职场为自己主动争取过什么,大部分情况下,我自己先做到 100 分,然后被看到了。

要不要去接受或者主动请缨一个更高的职位或机会,坦率说,我会评估下周围,如果我不做,可能没有别人比我更加适合,那我就去做。接受静安区 CMO 就是这样一个心理历程,我觉得,没有人会比我做得好,我完全可以胜任。

至于 Title 不 Title 的,对我不太重要。可能对男性来讲,更需要 Title,需要社会认可度。但我并不在乎什么 Title,它对我的意义就是一份管理权限,有了这个权限,我才能把事情做好。

某种程度上,Title 对我也意味着更多的奉献。我理解的 leadership 是一个 servant leadership 的角色,我认为好的领导者一定要有一颗服侍的心,是去服务团队,带动团队。

人生一跃 —— 四位和睦家女性的故事

4.如果「性别标签」是自己给自己加上的,它会限制人生的可能性和想象力。

—— 刘薇 . 和睦家上海区域总经理

我没有很强的性别意识,在我的成长经历中,没有太多的性别标签加在我身上。我觉得很多时候,「性别标签」是自己给自己加上的,它会限制你人生的可能性和想象力。

你把自己定位成什么,你就会收获什么。

人生一跃 —— 四位和睦家女性的故事


坦率讲,这大概源于我个人的成长过程,我很幸运,无论是我的家庭,还是在协和求学与工作,包括在和睦家,我周围的环境都很宽容,没有在性别上给我特别多的禁锢。

我人生所做出的决策,也从来没有意识到「女性性别」是一个问题,也从来没有出于「我是女性,我就应该怎样」这类的考虑。

要问我说,我的性别观念是什么,我觉得是回归对「人」的尊重。

包括年龄的标签、种族的标签…… 这些都是标签。为什么我们不能单纯回归到事件本身或者一个纯粹的个体本身去评判呢?从根本的要求和能力上去评估一个人的胜任度。承诺完成,就从结果考量,很多男性如果不想做的话,也会有很多的借口(笑)。

人生一跃 —— 四位和睦家女性的故事

作为一名女性管理者,我在用人上也是没有任何性别成见。我从来不会因为是男性还是女性去评判一个员工。我会单纯看一个人,有哪些长处,哪些缺陷,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

在和睦家,我的女下属很多,但我们很少去强化性别标签。当推进事情,分配任务时,我只考虑这个人是否有足够的主观能动性和能力。

我也不太喜欢一种论调,现在那么多的「女强人」,女性就必须要去拼搏;或者女性就该回归家庭。「女强人」本身也是一种标签,女性主义者就必须是女强人吗?我们应该回归到对「人」本身的尊重, 我的人生我做主,每个人都有平等的选择的权利。无论男性还是女性,社会也要允许多样的选择。员工如果愿意选择更多的时间关注家庭,那是她的选择,我也会充分尊重的。

有很多年轻的女同事问我,和睦家的女高管很多,如何在体系内成长为一名女高管?我也经常鼓励女下属,告诉她们和睦家给女性提供了很多晋升的机会。

我觉得能成为高管,其实和性别关系不大,主要有四点。

首先,女性,或者说无论男女都一定要有目标。

我知道,不是所有人一开始就有强目标感的。很多人也都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寻找、思考,才找到了自己的目标,我也是一样。

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也有过自我怀疑。前前后后去美国、新加坡和澳门工作和学习了一段时间,走出去以后发现原来世界很大,还有很多种不一样的生活。所以也在那个时候决定离开协和医院,加入了和睦家。作为国内最好的医学院和医院培养出来的医生,我觉得我可以把我在协和学到的很多好的东西,带到和睦家,去做一个更理想的医疗。我觉得通过我对医疗行业的理解和了解,通过参与更多的医疗管理工作,能够把一些不完善、不恰当、从而导致医疗风险的事情变好,能帮助更多的病人接受到更好的医疗。

帮助更多的人,影响更多的人,是我的初心,也是我的目标。

第二,有了目标之后,一定要敢于行动,敢于挑战自己。

像协和这样的体系,经过 100 年的建设已经非常完善和发达了,我和医院是大医院和小医生的关系,我可以做的事情非常有限。而和睦家给了我更多的可能。加入和睦家一年以后,我又申请去读了一个约翰霍普金斯的医疗政策和医院管理的博士学位,学医疗管理。当时我已经 45 岁「高龄」,很多人不理解,这个项目很贵,都是自费,你年纪已经这么大了,要花费大量工作以外的时间,每年所有的假期都要飞去美国上课,这么做真的值得么,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呢?

其实我想的很单纯,就想搞明白一个好医院是怎么管理和运作的。我也没有计划将来一定要去当院长,或者站在多高的位置上,我的出发点和初心是非常纯粹的:我怎么做才能惠及更多的患者。

从和睦家慢慢转型为管理者,挑战很多。但我本身就是一个不太安分的人,有挑战,我才兴奋,不断吸收新知识,新技能,跟不同的人打交道,每一天,都在不断的思考和成长,这是我最大的成就感,也是我最珍视的部分。

包括今年从北京来上海担任院长,坦白讲,在我接受任命之前,并不觉得我自己完全准备好了,但这个决定做得很快,大概用了几天的时间我就决定来上海。一方面是因为我内心有强烈的责任感,我的初心和目标从来都没变过,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来到上海,我会面临的全新挑战,会有很多未知的东西,不管成功还是失败,会让我有更多的成长。也是这么多年的职业生涯,让我学会了敢于面对未知,面对可能的失败,学会了勇敢。是新的事情让我感兴趣,我愿意接受挑战,而不是一个更高的职位。

第三,对工作尽责,有担当,尽力把事情做到 100 分。我从来没有主动争取过什么职位,通俗的讲,我不是一个有野心的人,站在多高的高度去管理多少人,不是我做事的初心。我对名利也看得没那么重。我在意的是什么?是有多大的权限把事情做成。

事情让我做,我一定会尽最大努力做到 100 分。我希望能把我内心里坚持的正确的事情,通过自己持续不断的努力,最终能够实现它,那时候会特别有成就感。而且想要做一个好的管理者,一定要有责任感,要有担当,特别是要知道怎么去带领团队。能够去影响他人,带领团队共同前进,也是特别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自洽。

实际上,女性受内外部环境影响特别大,很容易内耗。我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从小对我的要求非常高,批评永远比表扬多,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对自己的评价都是很负面的,挣脱原生家庭对自我的影响,是相当困难的一件事。

幸运的是,后来我终于自洽了:我知道自己是谁,我的长处,我的短板,我想成为什么,我的目标是什么,我未来想要往哪里走?当一个人明确这些后,内心就会温柔而坚定,就再也不会因为外界而影响心情了。

人生一跃 —— 四位和睦家女性的故事

当我有了女儿,去教育她的时候,我其实是一种非常宽容、开放的教育方式。我女儿也深受我这些想法的影响。她已经上大学了,她从来没有觉得性别会限制她的发展,比如女生就应该怎样,她从来不这么想。对她的未来,我也会给她充分的自我选择的权利。我跟她讲得最多的是:一个人要清楚自己的目标,然后清楚自己的优势在哪里,短板在哪里,尽情去发挥所长,享受生命。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