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4-02-26
原创

京医科普:非紧急状态成人输血,前 15 分钟到底应该怎么输?

在临床医疗中,输血是一种常见而又至关重要的治疗手段,对于补充患者血液成分、维持循环稳定以及挽救生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医护人员需要遵循特定的输血原则和规范操作,以确保患者能够平稳安全的输入血液,并最大程度地减少输血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

然而,安全有效的输血并不仅仅在于血液制品的选择与配合性输注,其过程中输血速度的控制也尤为关键。特别是输血时的「黄金观察期」,即输血全程开始的前 15 分钟,本文将针对非紧急状态下的成人输血,详细介绍这「黄金 15 分钟观察期」的输血策略。

一、评审标准中对于安全输血的相关要求

1、《四川省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23)年版》中第(一百二十四)条阐述需加强临床用血过程管理,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和输血技术规范,促进临床安全、有效、科学用血。

2、《血液安全监测指南》T/CSBT 001-2019 8.2TS-F04 述输液发放后未在规定时间内输注完成。

二、输血的环节

输血的环节包括输血前评估、输血知情同意、输血查对、输血时限、输血记录、输血后疗效评价、输血不良反应等,但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仍有不少护理人员沿用传统的输血观察方法:前 15 分钟以 15 滴/分的固定滴速进行输注。

以此一概而论,因此在输血过程的前 15 分钟的观察记录中,存在较大瑕疵和安全隐患,即不能正确理解医疗输血的目的和把控安全输血的过程,导致输血的预期效果不能完全达到,并且可能造成延误用药治疗,人为延长输血时间等不安全因素。例如,初期严密监测不足,对于输血开始的前 15 分钟这一关键阶段,部分护理人员未能进行细致入微且针对性的观察,未对急性输血反应如过敏性反应、发热反应等早期体征(如皮疹、呼吸急促、脉搏增快或血压下降)进行及时识别与记录。

再如,一些护理人员可能对输血治疗的具体目标认识不清,例如不清楚不同血液制品针对对应病症效果最显著。这种情况下,他们在执行输血操作时可能无法精准把握输血的实际效果,导致输血后未能有效改善病情,甚至延误了其他必要的治疗措施。

三、关于输血速度国标、行标、及团体标准

1.2000 年原卫生部发文《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第三十三条  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根据病情和年龄调节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18 年 9 月 26 日关于发布《内科输血》等 3 项推荐性卫生行业标准的通告(国卫通〔2018〕20 号 2019 年 4 月 1 日正式实施)中《WS/T 623—2018 全血和成分血使用》提出:8.1.1 全血和成分血出库后,应在 4 h 内完成输注,不应再进行保存。8.1.2 输注速度宜先慢后快,起始的 15 min 慢速输注,严密监测是否发生输血不良反应,若无不良反应,以患者能够耐受的最快速度完成输注。

3.2018 年中国医院协会发布团体标准《中国医院质量安全管理 T/CHAS 10-2-13-2018 第 2-13 部分:患者服务  临床用血》明确(见图),对血液(血制品)类型的输注注意事项则提出了明确要求:

其中 5.3.2.1 医疗机构应明确规定从发血到输血结束的最长时限。输血速度应根据受血者当时病情决定,按《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执行。

5.3.2.2 红细胞或全血离开贮存条件后应 30 min 内开始输注,输注前 15 min 应稍慢,不超过 20 滴/min。若患者无不良反应,可酌情增加滴注速度;有心血管疾病或儿童患者,需减慢输注,但须在 4 h 内完成输注。

四、输血初期「慢启动」策略:确保安全与舒适的进入「黄金 15 分钟观察期」

在输血过程中,遵循「先缓慢后逐渐加速」的原则具有坚实的科学依据与临床实践经验支持。高峰主编在其著作《输血与输血技术》(第 2 版)中明确指出,在输血的初始阶段,即开始输血的首 15 分钟内,成人的滴速应严格控制在每分钟不超过 20 滴,这一举措是确保安全监控的关键步骤。在常规状态下,成人患者适宜的输血速度可设定在 4 至 6 毫升/分钟,并且对于单个单位全血制品的输注,推荐耗时控制在 30 至 40 分钟较为适宜;红细胞制剂的输注速率原则上与全血输注保持一致 [3]。

此外,针对血浆制品的输注策略,杨雪、谭春泽和李聚林等学者在其发表的文章《输血护理的细节管理》中也强调了细致管理的重要性,其中建议血浆制品的输注速度应低于或等于每分钟 10 毫升。在整个输血进程中,医护人员需依据专业指导并结合实际情况,持续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动态变化 [4]。若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迹象,基于此基础,可根据患者的失血量、贫血程度、具体病情状况、年龄及整体健康状态等因素,灵活而审慎地调整输注速度。

当面临急性大量失血需紧急快速补充血容量时,输血速度可提升至 50 至 100 毫升/分钟这一较高水平或加压输血。然而,即使在急救状态下,也应兼顾患者对输血的耐受性,并实时评估可能产生的临床反应。

这是因为在输血早期,人体可能会对输入的异体血液产生一系列反应,包括发热、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等 [5]。通过缓慢而谨慎的初始滴速,医护人员可以及时观察到患者的即时反应,如是否出现寒战、呼吸困难、皮疹等症状。若患者在此期间未表现出任何不适,则可根据病人的耐受情况及病情需求逐渐加快输血速度。

五、总结

需要注意的是,个体差异及患者的具体状况也会对输血速度有所影响。例如,对于老年体弱、有心肺功能障碍或其它特殊情况的患者,输血速度通常需要进一步减缓,以避免血流动力学的剧烈变化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因此,在非紧急状态下成人输血时,精细化管理至关重要。遵循先慢后快原则,初始 15 分钟内严格控制滴速,针对不同血液制品和个体差异调整起始速度,确保及时发现并应对可能的急性输血反应。护理人员需严谨执行「三查八对」制度,核查患者信息、血液制品属性及有效期等,杜绝信息错误导致的安全隐患。

个性化监测是精细化管理的核心,根据每位患者的病情特点制定观察计划,密切关注输血初期可能出现的症状,如体温、心率变化,详实记录以确保及时干预。此外,还需科学评估输血疗效,结合实验室数据与临床改善情况,为后续治疗提供决策依据,并将输血过程中的问题、处理措施及结果反馈给医生团队,持续优化输血流程。通过上述精细化管理,能够有效降低输血风险,保障患者安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实现预期治疗目标。也是现代医学保障患者安全、提升输血疗效的重要实践。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令第 85 号,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S].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S].

[3] 高峰主编. 输血与输血技术 [M]. 第 2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1-203.

[4] 杨雪, 谭春泽, 李聚林. 输血护理的细节管理 [J]. 微创医学, 2017, 第 12 卷 (5):725-727.

[5] 郭江水. 关于输血的常识 [J].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2023, (10):31.

[6] 中国医院协会 中国医院质量安全管理 T/CHAS 10-2-13-2018 2-13

[7]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内科输血〔2018〕20 号 2019 年 4 月 1 日正式实施)《WS/T 623—2018 全血和成分血使用》

作者:成都京东方医院急诊医学科    林柳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