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3-12-28
原创

河南省肿瘤医院多项研究成果亮相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血液学盛会

近日,全球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血液学领域学术盛会——第 65 届美国血液学会年会(简称 ASH 年会),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举行,100 多个国家的 25000 余名血液学专家和相关人士参会。大会公布和发表了世界各国的最新血液学进展,知名血液病专家在此分享最前沿研究进展和突破性临床数据,河南省肿瘤医院多位专家亮相大会,以口头报告、壁报展示、摘要收录等形式向全球展示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有哪些亮点?将为血液疾病患者带来哪些治疗新举措?本文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淋巴瘤领域相关研究

河南省肿瘤医院多项研究成果亮相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血液学盛会

摘要号:3075

研究者:刘艳艳、姚志华、严正等

成果名称:选择性 PI3Kδ抑制剂帕萨利司联合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西达本胺治疗复发/难治外周 T 细胞淋巴瘤 Ib/II 期研究的初步结果

外周 T 细胞淋巴瘤的患者预后很差,各指南推荐优先参加临床试验。复发/难治外周 T 细胞淋巴瘤预后极差且治疗选择有限,传统治疗下的中位 PFS 仅仅 3-4 个月,亟需探索新的治疗方法。

帕萨利司是新一代高选择性 PI3Kδ抑制剂,其在复发/难治 B 细胞淋巴瘤中已显示较好疗效。这项 Ib/II 期研究观察帕萨利司联合西达本胺治疗复发/难治外周 T 细胞淋巴瘤的合适剂量、疗效及安全性。

Ib 期阶段入组了 11 例患者,确定了帕萨利司与西达本胺联合时的合适剂量为 20 mg/天。主要的不良反应是轻度的血液学毒性和消化道反应。在 9 例可评价疗效患者中,5 例(55.6%)在第一次评价疗效时即达到完全缓解,1 例达到部分缓解。在 7 例既往接受过西达本胺治疗的患者中,4 例达到完全缓解,其中 2 例的缓解时间已接近 2 年。初步数据显示,帕萨利司联合西达本胺治疗复发/难治外周 T 细胞淋巴瘤的疗效令人鼓舞。

河南省肿瘤医院多项研究成果亮相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血液学盛会

摘要号:1758

研究者:刘艳艳、姚志华、姚书娜等

成果名称:利妥昔单抗、来那度胺联合大剂量甲氨蝶呤以及替莫唑胺 (R2-MT) 一线治疗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 II 期临床研究的初步结果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的结外高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多发生于脑、脊髓、脑膜或眼,不累及全身,好发于老年人。90%~95% 的组织学类型为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目前国内外的指南均推荐参加合适的临床试验或接受含大剂量甲氨蝶呤为基础的免疫诱导化疗,获得缓解后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巩固治疗策略。来那度胺做为一个免疫调节剂可以穿透中枢屏障,已经在复发/难治的侵袭性淋巴瘤中表现出抗肿瘤活性。该研究开展了 R2-MT 方案用于初治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 II 期研究(HNSZLYYNHL03)。

2019 年 3 月至 2023 年 4 月,共入组 24 例患者,所有患者均可评估疗效,19 例获得完全缓解,3 例部分缓解,2 例疾病进展。中位随访时间 10 个月,1 例患者因 3 级肾损伤撤回知情同意,1 例非肿瘤原因死亡。2 年的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 62% 和 67%。中位的无进展生存和总生存均未达到。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为血液学毒性。

初步结果显示利妥昔单抗、来那度胺联合大剂量甲氨蝶呤及替莫唑胺,在初治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中表现出有效的抗肿瘤活性和良好的安全性。

河南省肿瘤医院多项研究成果亮相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血液学盛会

口头报告编号:609

研究者:周可树、刘星辰、宋玉琴、朱军等

成果名称:IMM01 联合替雷利珠单抗在既往抗 PD-1 治疗失败的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一项开放、多中心、2 期研究(IMM01-04)评估其安全性和初步的抗肿瘤活性。

此次大会上,共有包括周可树主任团队研究成果在内的 64 篇中国学者的研究入选口头报告,彰显了我国血液学领域的研究水平,以及在世界血液学领域的影响力。

复发难治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在 PD-1 单抗治疗失败后,亟需寻求新的治疗方法。IMM01 是靶向人 CD47 的 SIRPα IgG1 融合蛋白,通过诱导抗体依赖性细胞吞噬作用(ADCP)发挥抗肿瘤活性。IMM01 联合替雷利珠单抗可以同时阻断 CD47/SIRPα和 PD-1/PD-L1 通路,具有增强先天性和适应性抗肿瘤免疫反应的潜力。

截至 2023 年 11 月 20 日,本研究纳入 32 例既往抗 PD-1 治疗失败的 cHL 患者(中位年龄 34.5 岁,范围 19-77 岁)。在 23 例疗效可评估的患者中,4 例患者获得完全缓解(CR),11 例患者获得部分缓解(PR)。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 65.2% 和 100%。截至 2023 年 9 月 8 日,有 22 例患者发生了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最常见的 TRAEs 为白细胞减少(54.5%)、血小板减少(45.5%)、贫血(45.5%)、淋巴细胞减少(31.8%)和中性粒细胞减少(27.3%),36.4% 的患者报告了 ≥ 3 级 TRAEs,未见 ≥ 3 级贫血或 ≥ 4 级血小板减少,没有因 TRAEs 导致的死亡或永久停止治疗。

IMM01 联合替雷利珠单抗在在既往抗 PD-1 失败的经典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显示了令人鼓舞的抗肿瘤疗效和良好的耐受性及安全性。目前 II 期研究正在进行中。

河南省肿瘤医院多项研究成果亮相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血液学盛会

摘要号:1900

研究者:周可树、孙明媛、王建祥、李建勇等

成果名称:在经多线治疗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Lisaftoclax(APG-2575)的疗效与安全性更新:两项临床试验的合并分析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是一种原发于造血组织的恶性肿瘤。肿瘤细胞为单克隆的 B 淋巴细胞,形态类似正常成熟的小淋巴细胞,蓄积于血液、骨髓及淋巴组织中。CLL 虽发展缓慢,但难以治愈,BTK 抑制剂治疗后尚无标准的治疗方案。APG-2575 是一种新型 Bcl-2 选择性抑制剂,在 CLL 患者中显示出良好的抗白血病活性和耐受性。本壁报更新了 APG-2575 的两个 1b/II 期研究(NCT03913949、NCT04494503])中,CLL 患者 14 个月的长期随访数据。

截至 2023 年 4 月 27 日,共入组 47 例 CLL 患者。入组患者的中位(范围)年龄为 58 岁。44.7% 的患者曾在此前接受过 ≥ 3 线治疗;BTKi 经治占 23.4%。CLL 患者的 ORR 为 73.3%;CR/CRi 率为 24.4%,且 CR/CRi 率随剂量增加呈上升趋势;通过外周血 MRD 检测的患者中有 38.9% MRD 转阴;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 18.53 个月;第 30 个月时的 OS 率为 86.3%。76.6% 的患者在治疗期间经历了 ≥ 3 级不良事件(AEs);27.7% 的患者经历了严重 AEs(SAEs);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事件(TEAEs)发生率与剂量无关。共报道 1 例 TLS。

此次报道着重关注了单药 APG-2575 在中国的 R/R CLL 受试者中的有效性,尤其是深度缓解。在 100-800 mg 这样宽泛的剂量范围内,CR/CRi 率高达 24.4%。长期随访中,第 30 个月时的总生存(OS)率达到 86.3%,充分体现了 APG-2575 在为 CLL 患者带来长期生存获益方面的潜力。

河南省肿瘤医院多项研究成果亮相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血液学盛会

摘要号:834P

研究者:刘艳艳、姚志华、褚俊峰等

成果名称:VR-CAP 一线治疗边缘区淋巴瘤Ⅱ期临床研究

在今年的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上,河南省肿瘤医院刘艳艳副院长团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壁报展示。

边缘区淋巴瘤 (MZL) 是一组相对常见的起源于外周记忆淋巴细胞的惰性 B 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 (B-NHL)。部分患者经标准一线治疗后不能达到完全缓解或很快复发。研究表明 MZL 中 NF-κB 信号通路处于异常激活状态,而硼替佐米是一种靶向 NF-κB 通路的蛋白酶体抑制剂。一项多中心Ⅱ期临床研究评估了 VR-CAP 方案 (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表柔比星、硼替佐米和泼尼松) 一线治疗 MZL 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探索了 VR-CAP 方案的最佳受益者。

目前共纳入 23 例患者,其中 13 例患者完成了全部 6 个疗程的治疗;6 例患者完成 4 个疗程治疗;2 例自行停止治疗。22 例可评估疗效。16 例 (72.7%) 获得 CR/CRu, 5 例 (22.7%) 获得 PR。2 年 PFS 率和 OS 率分别为 82.2% 和 82.0%。在完成全部治疗的 13 例患者中,常见的治疗不良事件为贫血 (73.9%)、胃肠道反应 (52.2%)、血小板减少 (30.4%)、肺部感染 (21.7%)、神经毒性 (8.7%)、利妥昔单抗相关皮疹 (8.7%)。VR-CAP 一线治疗边缘区淋巴瘤具有较好的疗效,客观缓解率 (ORR) 为 95.5%,患者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主要为 1~2 级。

血小板领域研究

河南省肿瘤医院多项研究成果亮相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血液学盛会

摘要号:3942

研究者:周虎、丁冰洁等

成果名称:抗 GPIb/IX 自身抗体与地塞米松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不良反应有关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 是一种获得性出血性疾病。大剂量地塞米松(HD-DXM)是 ITP 患者最常用的一线药物,虽然其治疗的早期缓解率很高,但只有 20-40% 的初始敏感患者在停药后获得持续缓解。利妥昔单抗 (RTX) 是一种常用于 ITP 二线治疗的药物,其 2 年缓解率为 31%,5 年缓解率为 21%。大剂量地塞米松联合利妥昔单抗 (DXM-RTX) 治疗 ITP 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逐渐得到认可,但仍需要足够的临床试验来预测其疗效。

在本研究中,周虎团队针对 ITP 的二线治疗,首次探讨血小板表面膜糖蛋白(Glycoprotein,GP)特异性抗体与地塞米松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疗效的关系,入选 2023 ASH 壁报,并获 ASH Abstract Achievement Award 摘要成就奖。

该研究收集 2015 年 4 月至 2022 年 4 月血液科住院确诊的部分成人 ITP 患者的外周血标本。所有纳入的患者都符合国际工作组(IWG)和 2020 年版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对原发性 ITP 的诊断标准。治疗方式:HD-DXM(40 mg qd d1-4)联合小剂量 RTX(100 mg d7、14、21、28)治疗。4 周随访时,56.4%(71/126)的患者对 HD-DXM+RTX 治疗获得 OR,其中 43 例 CR(34.1%),28 例部分有效(22.2%)。71 例 OR 的患者,中位 TTR 值为 7 天(范围 4-28 天)。6 个月随访时,54.0%(68/126)的患者对 HD-DXM+RTX 治疗获得 OR,其中 39 例 CR(31.0%),29 例部分有效(23.0%)。68 例 OR 的患者,中位 TTR 值为 7 天(范围 4-28 天)。

河南省肿瘤医院多项研究成果亮相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血液学盛会

摘要号:721

研究者:符粤文、李钢苹等

成果名称:海曲泊帕治疗 Allo-HSCT 后血小板植入不良——一项单中心、回顾性、观察性研究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大多数血液系统疾病常用的重要治疗手段。但是,一些患者可能在移植后发生血小板植入不良(poor platelet engraftment),进而导致移植失败。同时,血小板植入不良也是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无复发死亡(NRM)等一些移植后并发症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探索改善移植后血小板植入不良的治疗至关重要。

海曲泊帕是中国原研的一种新型小分子、口服、非肽类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可通过结合 TPO 受体,激活多个胞内信号转导通路,从而刺激巨核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促进血小板生成。海曲泊帕可有效治疗 Allo-HSCT 后继发性血小板减少 (SFPR) 。

一项回顾性研究,纳入 2021 年 7 月 1 日-2023 年 7 月 1 日在河南省肿瘤医院就诊的 Allo-HSCT 后应用 rhTPO 效果不佳,出现血小板植入不良的患者。共 57 例患者,以 1:2 的比例分为两组,其中 19 例应用海曲泊帕直至 PLT >50×109/L 连续 7 天且不需要输注血小板(海曲泊帕组),另外 38 例应用其他升板治疗作为对照组。治疗方案:移植后+4 天开始应用 rhTPO(300 U/kg.d)效果不佳,移植后+21 天 PLT 计数仍<20×109/L(即发生血小板植入不良)。此时将 rhTPO 换为海曲泊帕或其他治疗方案(对照组)。依据患者情况、体征以及年龄、血小板水平与出血的风险,海曲泊帕的初始给药剂量为 5 或 7.5 mg/d。

本研究结果显示,Allo-HSCT 后针对血小板植入不良的患者运用海曲泊帕取得了好的治疗效果,减少了血小板的输注,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好,没有给病人增加额外的治疗负担。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