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3-07-13
原创

错过「黄金 4.5 小时」 ,脑梗死患者还可辅助高压氧治疗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病,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后果严重。脑梗死是脑卒中的一种,也称脑梗塞,缺血性脑卒中,是脑局部血供不足,缺血、缺氧导致的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目前,国内外脑血管病诊治指南一致推荐,急性脑梗死进行静脉溶栓的治疗时间窗口小于 4.5 小时。如果超过这个时限,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静脉溶栓治疗存在发生严重出血的风险。那么,是否存在一种较安全的急性脑梗死辅助性治疗手段呢?这就是高压氧治疗。

脑梗死的临床表现

脑梗死临床表现与脑损害的部位、脑缺血血管大小、缺血进展速度、缺血的严重程度、发病前有无其他疾病以及有无合并其他重要脏器疾病等有关。

错过「黄金 4.5 小时」 ,脑梗死患者还可辅助高压氧治疗
来源:摄图网

轻者可以无明显症状,即无症状性脑梗死;也可以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肢体瘫痪、黑蒙或眩晕,也叫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重者可致肢体瘫痪,甚至昏迷、死亡。如病变影响大脑皮质,在脑血管病急性期可表现为癫痫发作,以病后 1 天内发生率最高。常见的症状有:

主观症状:头痛、头昏、头晕、眩晕、恶心、呕吐、运动性和(或)感觉性失语甚至昏迷。

脑神经症状:双眼向病灶侧凝视、中枢性面瘫及舌瘫、假性延髓性麻痹,如饮水呛咳和吞咽困难。

躯体症状:肢体偏瘫、偏身感觉障碍、步态不稳、肌力减退、大小便失禁等。

脑梗死的类型

按照梗死的面积,临床上将脑梗死分为以下类型:

腔隙性梗死:脑梗死的梗死面积小于 1.5 毫米,表现为亚急性起病、头昏、头晕、步态不稳、肢体无力,少数有饮水呛咳,吞咽困难;也可有偏瘫、偏身感觉减退,部分患者没有定位体征。

中等面积梗死:以基底核区侧脑室旁丘脑、双侧额叶、颞叶区发病多见。表现为突发性头痛、眩晕、频繁恶心、呕吐、神志清醒,偏身瘫痪或偏身感觉障碍、偏盲、中枢性面瘫及舌瘫、假性延髓性麻痹、失语等。

大面积梗死:患者起病急骤,表现危重,可以有偏盲偏瘫、偏身感觉减退甚至四肢瘫、脑疝、昏迷等。

诊断脑梗死需要做这些检查

CT 检查:脑 CT 检查显示脑梗死病灶的大小和部位,准确率可达 67%~89.2%,显示初期脑出血的准确率可达 100%。因此,早期 CT 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可排除脑出血。

MRI 检查:MRI 对脑梗死的检出极为灵敏,对脑部缺血性损害的检出优于 CT,能够检出较早期的脑缺血性损害,可在缺血 1 小时内见到。起病 6 小时后大梗死几乎都能被 MRI 显示,表现为 T1 加权低信号,T2 加权高信号。

特殊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动脉彩色 B 超、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颈动脉造影,可明确有无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

脑梗死的常规治疗

脑梗死目前的常规治疗是支持和稳定内环境,防治脑水肿(甘露醇、速尿、激素、白蛋白),溶栓(UK、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等),血管介入术,抗凝(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

血栓和栓塞是脑梗死发病的基础,因而理想的方法是使缺血性脑组织在出现坏死之前恢复正常的血流。脑组织获得脑血流的早期重灌注,可减轻缺血程度,限制神经细胞及其功能的损害。溶栓治疗可采用链激酶、尿激酶。抗凝剂可使用肝素、双香豆素,用以防止血栓扩延和新的血栓发生。

脑梗死也是高压氧治疗的适应症

高压氧对于缺氧性疾病较为敏感,尤其对于脑部缺氧的治疗疗效较好。高压氧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改善,脑梗塞范围缩小是有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依据的。高压氧可有效减小脑梗死体积,改善神经系统预后。

然而,较大范围的脑梗塞,由于脑血管受损,在恢复期有出现出血,形成出血性脑梗死的可能。在阻塞的血管没有开通之前,相关血管梗死区域缺血、缺氧,组织细胞面临坏死的风险,如果此时介入高压氧治疗,由于局部(或部分)的缺氧得到暂时的纠正,可使这部分细胞免于死亡,直至支撑到血管重新开放或侧支循环建立时。值得提醒的是,高压氧治疗期间万一发生出血现象是病情演变的结果,与高压氧治疗无关。 

错过「黄金 4.5 小时」 ,脑梗死患者还可辅助高压氧治疗

在患者脑水肿明显时,脑组织压迫动脉使组织灌注不良,压迫静脉使组织回流不畅。脑组织肿胀越明显,细胞缺氧越严重。此时,纠正缺氧是当务之急。只有氧供上去了,才有可能防止缺氧细胞死亡。为了能使细胞获得足够的氧供,高压氧治疗的压力应相应提高。研究发现,正常情况下人脑灰质毛细血管的平均距离为 60μm,血氧弥散距离的有效半经约为 30μm,如果在 3.0ATA 下吸氧,氧的弥散距离可达 100μm。可见较高压力下吸氧,氧才能到达缺氧区域,纠正缺氧,减少细胞死亡。在脑梗死的临床治疗实践中,在优先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后或错过溶栓治疗时间窗口后,如患者病情稳定,应尽早进行高压氧治疗。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