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3-06-15
原创

潘静主任:持续深耕 T 系肿瘤 CAR-T 治疗,只为给患者更加肯定的回答

T 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是一种异质性极强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由于其复发率和死亡率较高,因而一直是血液肿瘤临床管理中的一大重要挑战,尤其当疾病发生复发/进展,临床因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患者预后欠佳。近年来,随着靶向免疫治疗的的蓬勃发展,嵌合抗原受体 T 细胞(CAR-T)治疗的应用为 R/R T-ALL 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2022 年,高博医学(血液病)北京研究中心北京高博博仁医院潘静主任团队牵头开展的一项 I 期研究表明,供者来源 CD5 CAR-T 治疗 R/R T-ALL 中显示出高达 100% 的完全缓解率,引发领域内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而在今年的第 28 届欧洲血液学会(EHA)年会上,潘静主任团队这项研究的更新结果入选了大会口头报告,为供者来源 CD5 CAR-T 治疗 R/R T-ALL 的临床实践带来了更多的有益提示。

对于此项研究更新的结果及其临床价值,潘静主任分享了她的观点。

潘静主任:持续深耕 T 系肿瘤 CAR-T 治疗,只为给患者更加肯定的回答
潘静主任在 EHA2023 现场进行口头报告

直面临床难点,积极探索 R/R T-ALL CAR-T 治疗新靶点

Q1:首先请您谈谈开展这项研究的初衷及其对于临床实践的价值?

潘静主任:这项研究可以说是团队针对 T 系血液肿瘤 CAR-T 治疗的一次新的探索。

对于 CAR-T 细胞治疗,研究者常会进行多个靶点的探索,这主要是因为,任何一个单靶点治疗可能都会面临脱靶而致疾病复发的风险,而其他更多治疗靶点的探索为复发患者的后续治疗提供了支持。

近年来,随着 CD7 CAR-T 治疗 R/R T-ALL 和 T 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T 淋母, T-LBL)相关的临床试验陆续推进,这些患者复发后应如何应对是值得深思的。根据既往的研究提示,CD7 CAR-T 治疗后的患者往往以 CD7 阴性的方式复发,后续的挽救性治疗方式是大家持续关注的问题,是临床必须要去解决的难点。

因此,这项研究的价值显而易见,其探索了 T 系肿瘤 CAR-T 治疗的第二个靶点,并对于疗效与安全性进行了初步验证,为 CD7 CAR-T 治疗失败或者 CD7 不表达的患者提供了一种补充疗法。

关注细节,寻求平衡安全与疗效的 CD5 CAR-T 治疗最优解

Q2:您曾指出,既往接受过 CD7 CAR-T 治疗的患者在进行 CD5 CAR-T 治疗可能面临更高难度的挑战,具体原因是什么?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得到了哪些提示?

潘静主任:事实上,这是在开始这项临床研究之初团队就比较担心的一个问题。与 B 系 CAR-T 疗法不同,T 系 CAR-T 在体内主要是攻击 T 系细胞。对于既往接受过 CD7 CAR-T 细胞治疗患者,即使复发,很多患者体内仍会留存有 CD7 CAR-T 细胞。此时如果再输另一个靶点的 CAR-T 细胞进入到体内,理论上,两种 CAR-T 细胞不会共存,而是会「相互杀伤」,这样就会减弱 CD5 CAR-T 细胞的效力,甚至导致治疗无效。

但研究的结果是让人振奋,我们观察到在 CD7 CAR-T 治疗后复发的患者,CD5 CAR-T 仍然可以发挥强大的治疗作用。虽然体内留存的 CD7 CAR-T 细胞对 CD5 CAR-T 治疗造成了阻力,但相对来说,后者「年轻且更有活力」,而前者「老且活性欠佳」。因此,最终 CD5 CAR-T 在体内扩增起来后,能以数量及功能上的优势成功压制 CD7 CAR-T,从而实现理想的疗效。

在这其中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点,正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当两种 CAR-T 细胞在患者体内同时存在时,并且双方积极「备战并展开角逐」时,会导致肿瘤细胞无人管辖,形成一个肿瘤治疗的「空档期」。此时,我们可能会观察到肿瘤进展。因此,针对体内仍存有 CAR-T 细胞的患者,在设计临床试验时,需要给予适当的桥接治疗以覆盖这一空档期,避免患者在 CD5 CAR-T 有效扩增前而发生肿瘤进展,影响预后。

Q3:在此次研究中,针对 CD5 CAR-T 治疗剂量的探索不同于以往临床研究设计。为此,能否谈谈此次研究设计的新颖之处? 

潘静主任:CAR-T 细胞疗法作为一种「living drug」,其作用机制不同于其他药物。因此,我们认为相比于传统药物研究中采用的最大耐受剂量(MTD),最佳生物学剂量(OBD)更加适合 CAR-T 细胞合适剂量的探索。

本研究中我们对治疗剂量的探索基于贝叶斯最佳间隔(BOIN)设计,采用每公斤体重 1×106 和 2×106 个细胞两个目标剂量来探索每组的 OBD。可喜的是,3 例患者接受每公斤体重 1×106 个 CD5 CAR-T 细胞治疗后显现了对治疗充分的应答,这提示我们没有必要再探索第二目标剂量,因此我们终止了向上「爬坡」。在 1×106 这个剂量下,患者整体的 ORR 达到了 100%。

近年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针对肿瘤药物剂量的讨论引发了大量关注,下调抗肿瘤药物的剂量是值得大家深思的问题。众所周知,对于大多数接受 CAR-T 治疗的患者而言,他们本身即处于极其末线的状态,此时再增加剂量会让患者暴露在更大的 CRS 风险之中。因此,在未来的肿瘤药物相关探索中,剂量的「下探」是值得关注的方向。

以患者为中心,始终是团队努力的初心与坚守

Q4:近几年,您和团队持续深耕 CAR-T 治疗领域,研究成果多次亮相国际舞台,在这过程中您什么样的收获和感悟?

潘静主任:就个人而言,我喜欢做完一件事后再做第二件事。对于 CAR-T 细胞治疗这个领域,前些年,我们持续关注 B 系肿瘤 CAR-T 治疗后的分层管理体系搭建与完善,即利用二代测序等方法,综合评估患者情况,为患者制定精细的分层治疗方案,包括进行移植、序贯 CAR-T 进行巩固治疗等。

2019 年,团队开始转战 T 系肿瘤治疗领域,这是临床上亟需突破的研究方向,我当时的梦想是把真正把 CAR-T 细胞治疗 T 系肿瘤落到实处。但不同于 B 系 CAR-T 治疗,T 系 CAR-T 的研发应用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因为它的应用给患者带来了「人为制造的免疫缺陷」,那这样的治疗是否能最终成药?是否能给患者带来获益?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也坚信这一领域的研究能够为患者带来重大价值。

为此,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包括靶点的探索、复发及相关机制的研究等。如果说 T 系肿瘤的 CAR-T 治疗是一块未开垦的荒地的话,那我们目前可能只是刚刚打开了通往它的大门,未来还需要持续深入的探索,解答那些尚未解答的问题,去给予患者更加肯定的回答。目前团队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登上 JCO 杂志,也得以在多个国际大会进行报告,这是对我们前期付出和努力的充分肯定,更重要的是这也鼓舞和激励着我们在行业内持续深耕,未来继续与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深度合作,从而更好地利用 CAR-T 治疗这一创新手段去帮助更多的 T 系肿瘤患者。

推荐阅读

合作咨询